【摘要】城市化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對一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亞太地區作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已經成為世界上城市化增長速度最快、大城市涌現最多的一個地區。通過對中國大陸型、日本島嶼型和泰國半島型三國城市化階段和動力分析研究,探究三國的城市化的共同性和特有性,從中借鑒其成功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借鑒好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亞太三國 城市化階段 動力分析
人是這個社會的主體,任何活動都是由人或是圍繞著人展開的,因此城市化的發展我們可以稱之為人口城市化的發展。人口城市化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由從事第一產業向從事二、三產業的身份和職業的轉化。亞太地區在二戰后經歷了快速化的城市化發展,這其中不僅與各國采取的工業化發展道路有關,也和各國產業調整政策、人口政策有關。
一、三國城市化發展階段比較
(一)戰后泰國的城市化進程
第一階段:1950~1970年代,戰后經濟恢復期。泰國于1960年制定了“工業投資鼓勵條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第二階段:1970~1990年,我們把這段時期稱為城市化的加速階段。1975年泰國有大小城市424個,1988年增加到660個;第三階段:90年代以來,城市均衡調整期。這主要是由于各國開始紛紛調整國內政策,以期獲得更均衡的發展。
(二)日本城市化過程
日本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起步20世紀20年代的明治維新時期,其城市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起步發展階段(1920~1945年)該階段工業快速發展極大地帶動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并且人口向重工業城市轉移的特征愈加明顯。日本城市化水平從1920年的18%升至1945年的33%。第二階段是快速成長階段(1946~1975),戰后日本經過10年的恢復,1955年起日本工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城市化在這一時期整體上處于快速發展,三大都市圈與太平洋城市帶形成自1947年到1975年日本城市化率33.1%從上升至75.7%。第三階段高度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2005年達到86.0%。
(三)中國的城市化過程
中國由于特殊的國情和戶籍政策,使得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比較緩慢,中國真正的城市化可以認為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第一發展滯緩期(1949~1978),戰后由于國內為的政治經濟原因,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很緩慢,采用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模式和城鄉戶籍制度嚴重制約了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期間的知青上山下鄉出現了“反城市化”現象;第二逐漸增強期(1978~1999年),1984年10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農民進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和1992年鄧小平發表著名的“南巡講話”,有力地刺激了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創造了豐富的勞動就業機會,農村人口大量向東部沿海省份城市遷移;第三高速發展時期(2000~現在),這一時期中國使2億多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2011年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51.3%。
二、三國城市化動因分析
(一)歷史原因
因為一些歷史原因,中泰兩國在20世紀前期作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兩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很慢,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商業城市和沿江沿海地區,而日本作為東方老牌的經濟強國,城市化發展的基礎比較雄厚,城市化發展起步較早。
(二)工業化為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根據城市經濟理論,一般認為工業化是“因”,城市化是“果”。二戰結束后,日本工業轉向“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使其在1956~1973年是其快速工業化時期,工業生產增長8.6倍,年均增長13.6%,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大量農業人口流入工業部門,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泰國把工業化作為發展的主要方向,在自身制定本國的工業發展模式的同時,也抓住了日韓的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契機,使本國的工業化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工業的發展加大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我國在建國后也加快了工業化建設,但是由于我國的戶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動,1978年后實施的改革開放,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戶籍政策也加快了改革步伐,使得我國的人口向城市轉移加快,城市化取得飛速發展,到2011年,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51.3%。
(三)區域均衡綜合開發政策
各國由于工業化發展主要集中在幾個條件比較好的大城市或地區,使區域發展差別很大,這樣不僅帶來了集中地區的過度擁擠問題,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還帶來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各國采取和分散發展策略,加快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使大量人口向新興城市和地區轉移,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城市化發展。
(四)產業結構轉變加快了人口向城市聚集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都加大了農業扶持力度,時期農業現代化取得了較快發展,釋放了大量勞動力,尤其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更加突出,金融、餐飲、旅游等第三產業在各國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同時也提供和大量的工作崗位,使其他產業釋放的勞動力加入第三產業,眾所周知第三產業主要聚集在城市,因此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加快了人口城市化的發展。
三、結語
中日泰三國作為亞太地區的代表國家,從其城鎮化的發展歷程來看,都離不開工業化的身影,工業化是大多數國家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各國的主導產業政策和重點區域的發展策略成為影響城鎮化的重要因素,城鎮化不是單一因促成的,而是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
參考文獻
[1]魏后凱,武占云,馮婷婷.東亞國家城市化模式比較及其啟示[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3.
[2]范紅忠,周陽.日韓巴西等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過度集中問題——兼論中國城市的均衡發展[J].城市問題,2010.
[3]李輝,劉春艷.日本與韓國城市化及發展模式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8.
[4]王桂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發展的幾個特征[J].人口與經濟,2004.
[5]王小民.東南亞國家的城市化:原因與可持續發展[J].東南亞研究,2002.
作者簡介:劉會興(1987-),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