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斌
【摘要】我國金融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相伴而行,因而研究金融發展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收入差距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結合時間序列數據對陜西改革開放以來金融規模、金融效率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分別進行了研究,通過協整分析發現了三者之間存在的長期穩定關系,建立了誤差修正模型。結果表明金融規模和金融效率都導致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平衡時,將以-0.38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
【關鍵詞】收入差距 金融發展 協整
一、引言
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金融體系改革的成功,金融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進而促進了居民人均純收入水平的提高。陜西省各項存貸款余額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87.07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41797.03億元,剔除價格因素的年均增長率為13.87%;而同一時期的城鄉人均純收入分別以年均5.88%和7.23%的速度增長;因此金融發展下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并不同步。理論研究認為金融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如Galor和Zeira(1993)、Banerjee和Newman(1993)的研究認為在金融市場完善的前提下,金融發展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公平的資本環境,將逐步縮小收入差距;Maurer和Haber(2007)則認為金融服務依然只是針對富人和具有某種政治聯系的企業,從而使收入差距日益擴大;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財富的“涓流效應”和現代產業的發展使得收入的分配狀況與金融產業的發展程度呈現出“倒U型”的關系(Clarke等,2003)。實證研究的結果也各有不同:Clarke(2003)、Honohan(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金融發展將能夠降低城鄉收入差距;我國的一些學者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或截面數據的研究結果發現,金融發展會顯著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章奇等,2004;溫濤等;2005;楊俊等;2006);還有一些實證顯示二者之間存在呈倒U型關系(劉敏樓,2006)、或是關系不夠明顯(陸銘和陳釗,2004)。
從現有文獻可以看出,各區域由于金融發展的環境和區域的非均衡特性,使得研究結果各有不同。陜西省的金融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在西北地區具有重要作用,現有研究尚未涉及這一問題。本文通過對時間序列數據的協整分析量化陜西省金融發展對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產生的原因,為統籌城鄉發展、推動政策進行適應性調整提供實證參考。
二、現狀描述
(一)陜西省金融發展
本文同時選取金融發展規模指標(FD)和金融發展效率指標(FE)來反映陜西省金融發展水平。金融發展規模用各年份銀行各項存貸款余額與GDP之比衡量,金融發展效率用各年份存款余額與貸款余額的比值衡量(盧立香和陳華,2011)。這兩個指標能夠反映金融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夠衡量金融機構將儲蓄轉化為貸款的效率。陜西省金融發展規模與金融發展效率指標如圖1所示,FD指標顯示改革開放后陜西省金融規模在2003年達到最大值3.15之后,呈現出波動變化的趨勢,說明陜西金融規模已經達到合理水平的臨界點附近,不再一味的追求金融規模的擴張;FE指標顯示陜西省金融效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FE上升至1.78外,從2005年開始FE逐步穩定于1.6~1.7之間。
(二)陜西居民收入差距
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在長期內保持了增長態勢,2013年以當期價格計算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285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503元。以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變動反映出收入差距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在此期間,城市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10.50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6.39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已經由1978年的2.31上升至2011年的3.5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相對緩慢。
圖1和圖2顯示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雖然同是呈現出了增長趨勢,但在金融發展的歷史背景下,二者從中獲益顯然并不一致。這就使得量化研究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的不同影響成為陜西省統籌城鄉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三、數據描述與實證研究
(一)數據來源
文章數據來源于歷年《陜西統計年鑒》。查閱陜西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IU)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IR),首先對其以1978年可比價格為基礎進行了調整,然后通過對數化處理來消除人均純收入產生的異方差;查閱陜西省國民收入及金融發展的相關數據,計算了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和金融發展效率指標。使用LIR代表經過自然對數處理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LIU代表經過自然對數處理的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LDI代表LIR與LIU之差,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二)協整關系的建立
由于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對時間序列數據做回歸分析可能存在偽回歸,造成回歸結果沒有現實意義,因而對于時間序列數據應先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使用E-G兩步法建立FD、FE、LDI之間的協整關系,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由EViews7.2的估計結果整理而得)。
通過表1可以得出結論,FD、FE、LDI均為非平穩序列,經過檢驗后可以認定為序列,通過E-G兩步法建立的回歸方程如下。估計結果中,括號內為系數估計值的標準誤,***代表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模型整體顯著性檢驗中的R2=0.8344,F=83.1338,說明方程通過了單變量和整體的顯著性檢驗。
對上述方程的殘差進行的單位根檢驗,含截距項和趨勢項的ADF統計量為-2.5130,伴隨概率為0.3203,在10%的置信水平下接受了原假設,即殘差項為平穩序列。綜上,我們認為FD、FE、LDI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三)誤差修正模型(ECM)
三者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實際上是由“非均衡過程”生成的,因此建模時要使用ECM來反映數據的動態非均衡過程。將上述方程中的殘差記為ECM,其一階滯后系數的估計稱為調整系數,反映了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多變量協整的誤差修正模型建立如下,并使用EViews7.2進行估計。估計結果中,D(*)表示變量的一階差分形式,括號內為系數估計值的標準誤,**代表在5%的水平下顯著;*代表在10%的水平下顯著。模型整體顯著性檢驗中的R2=0.3008,F=4.4449,說明方程通過了單變量和整體的顯著性檢驗。
(四)實證研究結果
三者之間的長期協整關系表明,陜西省金融發展在城鄉居民收入的分配中是非均衡的,收入差距隨金融發展而呈現擴大的趨勢。其中金融規模的單位增長使得收入差距擴大19.65%;金融效率的單位增長使得收入差距擴大21.57%,高于收入效率的作用。此外,誤差修正模型表明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平衡時,將以-0.38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
四、結論和討論
本文通過對陜西省改革開放以來的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數據進行協整分析,證實了金融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產生的影響。通過本文分析,我們認為金融發展過程中,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從中受益并不均衡,收入差距有擴大的趨勢。陜西省金融發展路徑還沒有能夠起到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提醒政策制定者在追求金融繁榮的同時防止城鄉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基于研究結論,本文認為未來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面對逐漸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金融行業要均衡城鄉發展,支持將更多的貸款投向農村地區,促進農村居民非農產業收入持續增長。第二,統籌金融發展和縮小城鄉差距相結合的政策,現階段收入差距加大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客觀和必然存在的現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促進長期范圍內的金融發展與短期的城鄉差距縮小。第三,加快金融部門的改革步伐,現代化的金融環境將能更大程度上的促進經濟的發展,成熟穩定的金融行業將能夠使得收入差距出現平穩和縮小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劉敏樓.金融發展的收入分配效應——基于中國地區截面數據的分析[J].上海金融,2006,1:8-11.
[2]盧立香,陳華.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效應及省際差異——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面板協整檢驗[J].財經論叢,2011,5:008.
[3]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4,6(3):8.
[4]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9(30):143.
[5]楊俊,李曉羽,張宗益.中國金融發展水平與居民收入分配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6(2):23-33.
[6]章奇,劉明興,陶然等.中國的金融中介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金融學,2003,11: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