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甘肅省為例分析了資源富集地區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探究了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綠色金融發展的建議。通過對綠色金融發展路徑的研究來提升資源富集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對于構建西部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資源富集地區 綠色金融 信貸業務
一、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
2007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將企業是否環保作為審批企業貸款的一個必備條件,銀行由此開展了綠色信貸業務。綠色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為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具有一定市場盈利前景的環保型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其發展的業務,商行在辦理業務的同時也間接參與新技術、新產品和節能減排項目的開發[1],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銀行業作為一種企業的間接融資渠道,在綠色信貸的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2006年,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合作協議》,這是首個能源效率推動項目。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也出臺了《關于推進“綠色信貸”建設的意見》,建立了信貸工作的“環保一票否決”制,在工行的信息管理系統中啟用了“綠色信貸項目”的標識。2008年,興業銀行成為全球第63家承諾采納“赤道原則”的銀行業綠色金融機構,并針對不同的客戶完善了八種不同的融資模式。同年,甘肅省選取了100個節能減排的重點項目,投資了141億,采取了信貸控制、停貸治污的手段,完成了107項簽約項目,總貸款額達到88億元。這些項目實施以后,年均節能170萬噸標準煤,對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目標的貢獻率達到80%以上。2009年,國家開發銀行,和工信部共同建立了國家工業節能減排基金,嘗試多渠道地解決工業節能減排所需的資金投入問題。中國建設銀行在金融服務創新領域也推出了綠色金融服務“一條龍”系列,包括“綠色信貸”、“綠色管家”、“綠色能效”、“綠色生活”和“綠色公益”五個子方案。
這些實踐均表明,綠色理念已在金融業慢慢地滲透,并通過資金募集渠道發揮作用,說明我國金融體系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已有一定的創新[2],但是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綠色金融的發展中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
二、資源富集地區綠色金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對資源富集地區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助于彌補金融發展中的漏洞,對經濟轉型發展、資源的高效利用、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一)企業面臨著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的博弈
綠色金融的發展對甘肅省企業的方法有雙重影響,一方面,政府會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幫助企業發展綠色經濟,資助其治理污染和節能減排;另一方面,對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政府會采取一些懲罰措施。企業在面對市場風險的同時,還必須支付一定的排污費和環境責任保險費。綠色信貸的審批條件也迫使企業逐步向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但是一部分企業因為路徑依賴而難以擺脫傳統粗放的發展慣性,在短期內無法實現轉型發展,因此,綠色金融的發展對于企業來說是具有很大的沖擊的。企業在短期內也會考慮成本和收益的約束,面臨著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的權衡。
(二)綠色金融發展的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綠色金融發展的制度建設包括法律法規和機制建設。要嘗試建立綠色金融法,不斷補充現有的法律法規,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在出臺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要把環境價值體現在金融業的價值追求中去,讓環境利益作為金融業金融目標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為綠色金融提供制度保障。其次,為了鼓勵環保企業的發展,應該加強對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制定一系列鼓勵低碳、環保產業發展的產業優惠措施,通過適當的政策傾斜來引導資金的流向。再次,要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環境保護部門要對金融信貸業務進行有力的監督,構建動態監督機制,并將監督結果和考核體系通過新聞媒介對外發布,形成良好的公眾監督氛圍。
(三)信息流通不暢,導致各方利益難以均衡
綠色金融的順利開展需要政府機構、銀行和企業的共同參與。健全的信息溝通機制是銀行降低貸款風險的保障,如果信息流通不暢,則會使綠色金融面臨極大的考驗。央行提供的環保信息并不能覆蓋所有的企業范圍,而且提供的信息是零碎的、松散的信息,商業銀行并不能依靠這些信息有效地甄別企業的性質,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其次,金融機構對那些不屬于國家監控范圍的企業和項目的違規情況,很難獲得相應的信息,因此,在辦理綠色信貸業務時,銀行的信貸風險會增大,這種高成本、低收益會導致很多銀行不愿意進行綠色信貸業務。
三、資源富集地區綠色金融發展策略
(一)健全綠色金融制度,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干預
綠色金融的順利開展需要多方主體的參與,政府、商業銀行和企業之間有可能進行利益的博弈,因此需要良好的綠色金融的制度設計。綠色金融的發展是一個復雜而有序的工程,必須出臺一些列法律法規和措施來有效地保障綠色金融的發展。目前,因為綠色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面臨法律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完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讓制度成為降低綠色金融風險的有限保障。
(二)培養綠色金融人才,宣傳綠色金融理念
目前綠色金融的觀念并沒有完全的深入人心,為了更好地使傳統金融向綠色金融過渡,需要加強對綠色金融理念的宣傳。新聞界需要動用報紙、網絡、廣播、專欄等傳播媒介來廣泛地宣傳綠色金融,使全社會認識到發展綠色金融的現實意義,銀行界也需要組織專家對員工進行綠色金融知識的培訓和講座,以增強對綠色金融的理論認識和提高辦理綠色金融的業務能力。其次,技術性的人才是發展綠色金融所必需的,要完善高等學院等教育機構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金融專業性人才,當然也需要金融機構從內部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三)加強節能減排和環保力度,調整產業結構
從政府角度說,要改變單純以經濟指標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發展的考核方式,在考核體系中要納入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因素,建立綠色GDP的核算體系。甘肅省作為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力度,引導區域經濟轉向良性的發展軌道。要培育和引進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的現代性產業,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工業,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只有實現可持續發展,那些環保型、低碳型產業才能得到保證,綠色金融才能夠能到較好的發展。
(四)完善綠色信貸的管理,加快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
在甘肅省,雖然綠色金融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綠色信貸的實踐是相對比較成熟的,應該進一步進行鞏固和發展,要加強對綠色信貸業務的管理。首先,在構建綠色金融的過程中,要不斷吸收借鑒其他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要避免銀行因為實行了綠色信貸業務而面臨風險的可能性。其次,金融機構需要在結合本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現實基礎上,在吸收借鑒他人經驗的基礎上,要合理開發一些具有區域特色的綜合金融服務產品。應抓住機遇,積極培育信貸業務增長點,努力拓展污染治理、節能減排、再生能源以及環保服務等新型融資市場[3]。
四、總結
本文通過分析資源富集地區的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三大方面,認為在資源富集地區,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必須要依賴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的配合,要不斷地健全綠色金融制度,培養綠色金融人才,宣傳綠色金融理念,開發金融創新產品。
參考文獻
[1]天大研究院課題組.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戰略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1(39).
[2]趙夏.低碳經濟時代下的金融創新策略[J].時代金融,2012(12).
[3]楊黎瓊.“綠色金融”對甘肅省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及影響[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1).
作者簡介:王天杰(1994-),男,漢族,內蒙古赤峰人,蘭州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