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摘要】中小型企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信貸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企業自身、金融機構和國家政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中小企業 信貸融資
一、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特點
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種方式:內部積累和外部融資。內部積累包括初始資本金投入、留存收益、經營活動中提取的折舊和追加投入等;外部融資包括證券融資,債券融資,商業信用、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其中以銀行信貸為主要的外部融資渠道。與大企業相比,我國中小企業在銀行信貸融資上承擔了更高的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
二、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業的自身特性
一是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生產經營活動容易受大環境的影響,破產率高,由此導致的貸款高違約率是金融機構不愿向其貸款的重要原因。
二是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財務數據不完善,金融機構很難通過一般渠道獲取其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不少中小企業為了偷稅漏稅等短期利益甚至不惜作假賬,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整體信用,同時增加了金融機構評估其經營情況和現金流的難度,制約和影響了金融機構向其貸款。
三是中小企業的融資規模小,一次性量少、頻率高,使得貸款的單位成本較高,因此銀行和金融機構在放貸時非常謹慎。
(二)金融機構信貸政策
1.金融機構信貸政策與中小企業實際需求存在差距。中小企業的貸款運營模式與銀行傳統信貸模式有區別,融資一次性量少、頻率高,需要簡單快捷的服務,而金融機構為了資金安全,通常有一套完整的融資手續,貸款審批時間較長、手續繁瑣、耗時耗力,難以滿足中小企業融資簡單快捷的要求,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積極性。
2.在我國金融業“買方市場”的大環境下,金融機構通常會有條件地選擇目標市場。中小企業單戶貸款額度較低,使金融機構在同等規模的放貸額度下需要更多客戶,單位貸款成本提高,而大企業信譽好,融資量大,貸款單位成本低,因此深受金融機構的青睞,這都削弱了銀行開展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3.中小企業貸款的另一個難題是信用制度的缺乏。我國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評估,一般采取借鑒大企業的評估模式來衡量,沒有充分考慮中小企業的特點和貸款要求,容易造成信用風險評估誤差,形成理論與實際的偏差。
(三)中小企業的外部融資環境
1.我國中小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融資渠道很難在資本市場上取得資金。國家在《公司法》中對企業上市融資資格和發行債券融資進行了硬性規定,使證券市場融資更多地向大企業傾斜,而將中小企業拒之門外,證券市場未能有效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樣,中小企業在債券市場的占有份額也幾乎為零。
2.目前我國尚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政策性銀行,也缺乏與中小企業匹配的中小金融機構和相關金融政策,在我國的銀行組織體系中,國有商業銀行一直以追求貸款規模效益為經營宗旨,其貸款大多支持主體經濟和支柱產業,以至于沒有余力支持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
3.中小企業融資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的支持保障。盡管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大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但政策的隨意性大、執行力低,而且僅僅依靠政策施壓,強制銀行預留中小企業貸款額度難以長久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三、改善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現狀的建議
(一)加強中小企業自身建設
中小企業要規范管理,重視信譽,改善自身融資條件。合理配置資本結構,規范財務制度,提高財務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提高信用等級;借助團體貸款模式,改善融資條件;完善公司治理,確保利潤的實現和現金的回籠;挖掘自身的潛力,積極改革,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分流融資需求。
(二)金融機構積極創新,提供高效服務
1.大小金融機構之間建立優勢互補,提高金融體系的信貸供給效率。提倡大銀行根據市場化原則,利用自身優勢將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作為新的盈利增長點,建立信貸管理機制,加大信貸資金的投放力度,完善信貸資金投向結構。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明確其“面向中小企業,推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定位,發揮搜集信息渠道多、信息傳遞鏈短和地域優勢,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
2.加強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建立與之相匹配的信貸融資方式。針對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履約風險高和信貸成本高等特點,金融機構可以“放水養魚”,與實體企業共進退,同時建立相關信貸激勵機制,改變不敢貸、不愿貸的現狀;擴寬金融服務,多種融資方式共同發展,建立健全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體系,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
(三)政府因勢利導,優化融資環境
1.健全現有信貸融資法律法規,創造良好的施行環境。切實有效的措施,促使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通過財稅扶持、信貸資源傾斜等方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資金扶持政策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和技術創新。同時對提供虛假信息等行為進行嚴懲,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降低道德風險,保證公平交易和正當競爭。
2.完善征信系統,通過專門的征信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資信進行搜集和評估,由政府牽頭建立統一的征信平臺,實現各方信息資源共享,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獲取信息,減少交易成本。完善征信立法體系,促進信息的及時搜集、披露,加強對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保護,促使中小企業敢于披露信息;建立針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政府為主、社會為輔、多元募集、滾動發展”,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3.逐漸加大對內金融開放的步伐,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引導民間資本的合理流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往往擁有地緣和人脈優勢,能夠以低成本獲取中小企業的經營與財務信息,有效地降低雙方間信息不對稱,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
參考文獻
[1]李文靜:《淺談我國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的創新》,現代商業,2014.3.
[2]于子桐:《論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改革與金融創新》,中國外資,2014.1.
[3]張薇:《淺談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及對策》,現代商業,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