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曼
【摘要】金融行業固有的安全至上的思維模式與底線思維模式的區別,闡述底線思維才能激活“池水”。
【關鍵詞】金融系統性風 底線思維 激活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的很多表述給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熱議的中心。其中關于金融的就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如何守住這個底線,報告也有言簡意賅的表述:即引導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對局部和區域性風險以及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風險的監管,提高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系統性風險”是指一個事件在一連串的機構和市場構成的系統中引起一系列連續損失的可能性。風險的溢出和傳染是系統性風險發生時最為典型的特征,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性。具體到金融風險來說,則是指金融市場主體從事貨幣、資金、信用交易過程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金融風險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假如不加以防范和化解,就會釀成金融危機。不同的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風險形式是不相同的,對其分析方法、認定和控制也不相同。與個別風險的管理相比,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管更艱難、更復雜,需要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變。
根據風險管理的原則,任何風險的管理,首先必須要進行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在此基礎上再選擇與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風險所致損失的后果,從而以最小的代價收獲最大的安全保障。所以一直以來,但凡涉及到風險的,在價值排序上,安全做為首要的評價目標,總是排在第一位。
在安全至上的風險管控原則下,很容易走向因安全而保守,因保守而壓制創新的路徑上去。因為所有的創新都可能帶來較大的沖擊,而這些沖擊都是未曾經歷過的。在塵埃落定之前,因為無法對創新風險做出精準的評價,把創新視為魔鬼、視為洪水猛獸在各個領域都是慣性思維。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把創新扼殺在搖籃中也便成了“安全”的最拿手手段。對余額寶這一創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有央視評論員就呼吁取締,就是典型的例證。
對于我國金融業來說,安全模式思維已根深蒂固。這種安全思維模式,好比秦時為了安全而筑的長城——雖然在戰爭時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敵入侵,但在和平時期也成了與外族進行經濟文化等各種交流的障礙。也好比為了防止為了池水外流而筑起的高壩——雖然池水不外流了,但外面的活水也進不來了。所以其結果都是雙刃劍。一味地以安全至上最終都免不了為安全求安穩,為求穩又故步自封,而且封閉程度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嚴密,直至水潑不進。到此時,安全倒是安全了,但卻是死水般的波瀾無興。
底線思維則是打破這種嚴防死守思維的最佳出路。底線思維,在價值排序上,安全依然重要,但這個安全是建立在系統的自我新陳代謝、自我更新上的安全,是被戴了質量安全帽的安全。所以,就評價標準來說,先入眼簾的肯定是質量這頂帽子。有質量的安全成了要求。就譬如人體一樣,人類都有安全的需求,但有哪一個人為了安全,而天天躺在床上或者躲在屋子里,什么也不做的呢?初民出去覓食會時時遭遇生命的危險,但躲藏起來則會立即有餓死的危險。而人類的文明之所以會發展到現在高度,都是一次次的探險積累疊加的結果。孤立靜止地從一個時點來看,坐著不動和運動相比,動的風險肯定要遠遠要高于不動。但從長遠的效果來看,不動的風險則遠遠大于動。不動,短期是安全了,但卻是消極的、不可持續的;動,雖然暫時不安全,但從長遠看卻是積極的可持續的。
對于金融行業來說,也是如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當各種資源都被市場?“看不見的手”在協調運轉時,金融市場既然無法獨立于市場之外,就只能主動自我更新,不再設置高壁壘。
但金融保守主義者在主觀上還存在著對清除高壁壘的誤解。清除高壁壘,不等于置之不理,所以今年的政府報告又就金融這一問題專門提出了底線原則。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制度一樣,都是為了給予市場更多的可能性。好比封山育林,原來的安全思維模式就等于要求只有高過3米的樹才能留下來,但底線思維則只要是樹就行,哪怕才發芽呢!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一棵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對于那些明顯長不成材的樹,適時的監管刈除是必需的,但到底什么樣的該剔除,這就要一個風險評估標準。這其實指的就是如何守住底線。具體到金融風險來說,需要有科學的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必須要設置可行的預警指標,而這些指標既能夠體現適應性、穩定性、一致性的特點,又能明顯反映出預警對象的內容,并且能隨著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對指標值作出相應的調整。根據這些指標,進行風險識別。這是風險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風險識別之后才能談得上有效的治理。
守住底線,給予市場更多的可能性,這樣才能激活池水。
參考文獻
[1]金融時報.
[2]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