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東 詹磊
【摘要】隨著全球化信息技術的傳播、公民對政府機關的信任下降,政府再造經驗的普及,舊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政府開始進行有意識的改革和創新。財政困難、政府職能和規模的擴張以及引起的信心危機,是促進行政改革的主要原因。企業型政府理論是時代的必然產物,被很多西方國家采納應用于實踐。雖然我們國家的發展和西方國家的發展狀況迥異,但一些西方國家已經通過企業型政府解決了因行政效率低下導致該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阻礙,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西方政府的企業型政府建設的成功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關鍵詞】企業型政府 行政改革
一、企業型政府理論簡析
企業型政府倡導的公共經營和管理是對政府管理理念的創新,它是基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為核心,模仿企業管理方式,通過改革政府管理機制和內部動力實現政府再造的目的,從而使政府像私營機構合理利用資源,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企業型政府的公共管理打破了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的思路,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上,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機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推動以客戶為導向,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以回應民眾的需求,完善公共機構的激勵機制和問責機制,塑造一個貼近現實,貼近公眾的責任政府,強調政府工作的成效。有利于加強公務員的管理,加強政府的能力和活力;重視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實現政府資源效用最大化。
二、我國政府行政改革面臨的問題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政府共進行了6次行政改革。盡管背景、任務、影響程度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政府行政改革向前發展。而在收獲改革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可以看出我國政府行政改革的一些問題的根源仍然存在,如:政府職能需要進一步改變、管治模式需要改進等。
(一)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到位
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還有很多不應該管、控制不好和一些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市場監管不到位,食品和藥物迫切需要加強安全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薄弱,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均衡問題十分突出。
(二)政府機構設置不盡合理
機構設置得太細,職能重疊、責任不清、相互制約、協調性差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導致一些很好的決策和部署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
(三)政府機構缺乏成本控制機制
政府活動支出由本年度預算決定,而政府的成本控制機制不強,公務出國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用并未及時的反映在公眾面前,貪污浪費現象嚴重。
(四)政府機構缺乏競爭機制
我國政府機構盡管缺乏競爭機制,但有相當數量的政府官員因缺乏選票或競爭機制的約束而缺乏提高行政效率的直接動力。政府工作人員晉升的機會有限,職務晉升制度也缺乏公平競爭的機會,升遷的壓力較小??梢?,缺乏競爭機制的政府機構很難保證他們的工作效率。
(五)政府工作人員缺乏企業家精神
政府工作人員在政治上受公民委托,財政上取之于納稅人,有義務和責任為人民提供優質的服務,否則會失去公眾的信任。
三、建設企業型政府:化解我國政府行政改革中問題的有效途徑
奧斯本的《改革政府》一書,對企業型政府進行了全面而深刻地定位,同時也為我們重新審視了現代政府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面對中國在政府行政改革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建立企業型政府是一種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方式。
(一)建設企業型政府才能實現“掌舵而非劃槳”的目標
企業型政府要求政府發揮掌舵者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實用的原則和政策,以指導實際工作,保持最大的靈活性,以應對環境的變化,而不是直接提供服務。政府應著眼于決策的工作,將具體的服務工作外包給私營部門或非營利組織做。將企業管理模式引入以推行中國政府行政改革,是有利于我國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功能與所有者的資產管理功能分離,最終實現政企分離。
(二)建設企業型政府才能科學合理的設置各級政府機構
任何適應時代要求形成的組織形式將伴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失去它繼續存在的合理性。了解企業的組織結構,重建政府機構,根據時代和公眾的需求,進行政府機構設置改革。
(三)建設企業型政府才能促使各級政府加強“成本意識”,完善成本約束機制
企業型政府理論高度重視政府的成本約束機制,創造廉潔高效的政府。通過廢棄各種政府繁瑣的系統的規則,提高政府公共組織的“成本意識”,使用企業管理、性能管理和目標管理嚴格控制成本,以實現政府的有效運作。在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引入市場機制的方式來減少政府開支的方式,精簡機構和服務人員。
(四)建設企業型政府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政府良性競爭
企業家政府主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堅持以市場為基礎的人力資源配置。市場機制的本質是提供公平競爭,以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取職位,使公務員隊伍真正的體現代表性,以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此外,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有必要改革現有的系統,通過改革戶籍登記系統和檔案系統,打破了人才的身份和所有制的界限,創造一個功能齊全、機制靈活的人才市場體系,消除阻礙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
四、結論
本文以企業型政府理論為指導,認為中國政府進行行政改革的路徑主要包括:正確處理好政府與社會、市場之間的關系;轉變政府行政職能:轉變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公務員素質、鼓勵創新思維;改革政府行政組織結構:使權力下移,建設行政組織的扁平化結構、精簡政府機構,推進“大部制”改革、大力推進電子政府建設;建設行政組織文化:改變舊的行政理念、樹立公仆觀,提高成本意識、樹立有效行政理念;改革行政環境:深化市場化建設、健全市場化經濟運行體制,促進第三部門發展。
企業型政府產生于工業化水平較高的西方國家,具備一些的現實基礎和條件,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較晚,市場經濟水平有限,因此,想要讓企業型政府建設落實到實處,在行政改革中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須要立足于中國國情。
參考文獻
[1]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孫學玉.企業型政府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李鵬.新公共管理及應用[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戴維·奧斯本普拉斯特里克.摒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美]戴維·奧斯本彼得·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6]譚桔華.政府行政成本簡論[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7]段繼凱.中國城市政府再造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06.
[8]井敏.構建服務型政府:理論與實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