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近期頻繁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嚴重的擾亂了農業生產的正常秩序,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穩定。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因素眾多而復雜,要穩定農產品市場,需要采取一些直接作用于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政策措施,使農產品價格調控朝著有利于農民發展生產和不增加低收入消費者負擔方向變化。
【關鍵詞】發散型蛛網 蛛網理論 農產品期貨市場 農產品戰略聯盟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往往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當期的供給量由前期的市場價格決定,在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的情況下,農產品容易出現產量和價格的波動。正常范圍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農業生產有著很好的調節作用。但如果波動過于劇烈,既會影響農民的生產決策行為和居民(特別是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消費,也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本文從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現象入手,剖析波動的形成機理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從而提出應對的建議。
一、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陷入暴漲暴跌的怪圈
近幾年來,我國部分農產品屢次上演“過山車”行情,盡管有關管理部門采取了價格干預等多項措施來穩定物價,但農產品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走出暴漲暴跌的怪圈。
2011年,我國部分品種蔬菜價格急劇下跌,來自農業部的數字顯示,3月26日~4月2日一周,卷心菜批發價為每公斤1.0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4%。在卷心菜的主產區山東壽光和湖北嘉魚,收購價更跌至每斤8分錢,已大大低于成本,但仍無人收購。2010年,大蒜價格數十倍的上漲一度引起關注,而在2008年,大蒜價格曾跌至每公斤0.1元的低谷。一面是蔬菜價格的暴跌,一面卻是全國豬價持續上漲,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份數據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7.1%,已經突破了2008年的歷史高位。
從這些現象和數據看來,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縮短、波動幅度加大,已超出合理的范圍,嚴重的擾亂了農業生產的正常秩序。
二、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解析
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是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整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復雜背景下出現的。在這一特殊國情條件下,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都可以成為具體的影響因素。
(一)農產品供求變動
隨著我國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農產品商品率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已成為主導農產品生產的力量。在市場中,當農產品供不應求時,農產品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
2011年春季,北方溫度偏高和南方出現的低溫天氣導致南北方蔬菜在同一時間段集中上市,導致短期內鮮活農產品供應量突增,而市場需求變化不大,由此形成了短期市場供求的結構性矛盾,以致價格在短期內暴跌。上述實例證明,農產品供給的劇烈波動是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巨大漲跌的根本原因。農戶根據上年的價格水平決定當年種植面積,假如前一年價格低,第二年種植面積就會縮小,這樣價格又會上漲,接下來種植面積又會增加,價格再次回落,農產品價格就這樣周而復始的波動。
(二)流通成本大幅上升
流通成本變化直接影響農產品價格。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要經過收購、運輸、批發、銷售等多個環節。每一環節都將增加成本,并轉嫁到價格上。
據農業部門調查顯示,菜農將一斤芹菜以0.3元的價格賣給收購商,經過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農貿市場(早市、超市)等5個環節層層加價,面向消費者的零售價格能達到1.5元。[1]由此可知,流通成本在農產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流通成本的大幅上升必然會導致農產品價格的暴漲。
(三)期貨市場不規范
期貨市場能夠協調商品近期與中遠期的交易,平抑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但我國現有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建設尚不完善,對現貨市場的影響力與矯正力有限,且交易過程存在某些漏洞。因此,部分農產品的期貨市場不僅未能有效發揮調節供需的積極作用,反而成為了炒作性資金介入的場所。
(四)金融貨幣因素
金融貨幣因素也是影響農產品的價格波動的原因之一。貨幣供給量的擴張與收縮往往會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相應于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階段,往往是前期曾出現過貨幣供給量明顯增長的歷史;對應于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階段,往往在前期曾出現過供給量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的歷史。[2]此外,中央銀行施行的利率和匯率政策對于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也是相當重要的。
三、應對建議
我國在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較大的形勢下,要穩定農產品市場,除了防止經濟過熱和調整貨幣政策外,還需要采取一些直接作用于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政策措施,使農產品價格調控朝著有利于農民發展生產和不增加低收入消費者負擔方向變化。就此提出以下幾點應對建議:
(一)建立以合作社為主體的農產品戰略聯盟
建立以合作社為主體的戰略聯盟[3],可將分散的小規模經營農戶組織起來,能夠形成市場的一方力量。一方面可以發揮規模生產的優勢,提高市場風險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價格、產量的協商,增強農產品的議價能力,也更容易繞過中間商直接與終端銷售渠道聯系,有效地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二)加快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穩定農產品價格可從規范流通環節著手,以加強產銷銜接為重點,通過建設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來降低流通成本。
一是推進產銷銜接,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鼓勵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業生產基地直接對接,鼓勵農業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在社區菜市場直銷直供。二是加強對農產品流通全過程的監管,對各級價格的增加進行跟蹤管理。三是健全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及時糾正信息的不對稱,為各級流通主體提供準確的信息,從而做出正確的交易決策。
(三)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
在美國,期貨市場作為市場經濟的一項基礎設施在化解市場風險、配置農業資源、形成國際權威價格以及吸引國際資本等方面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美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國際范圍來看,農產品現貨與期貨交易相結合,利用期貨市場為現貨經營服務已是現代化農業經營的基本經營理念。[4]因此,我國應采取相關措施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通過其回避價格風險的功能,來緩解農產品價格波動,穩定農業生產與流通,使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的利益少受或免受損失。
(四)發揮金融扶持效應
應把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作為當前涉農金融服務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信貸計劃,加大涉農貸款投放總量,著力滿足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有效信貸需求。加大分析調研和監測,掌握當前農副產品各類品種的市場信息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價格走勢,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對供給缺口較大的農產品品種予以重點支持。此外,應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科學運用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等方式滿足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的多樣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孫立剛,劉獻良,劉河軍.農產品價格波動及其對涉農信貸的影響.三農金融,2011(4):73-77.
[2]金三林.新時期我國價格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太平洋學報,2010(1):59-66.
[3]朱麗萍.農產品流通創新與穩定“菜籃子”價格.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6):35.
[4]李坤民.美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山東經濟,1995,4(69):31-34.
作者簡介:周璇子(1987-),女,湖北咸寧人,中國人民銀行咸寧市中心支行科員,助理會計師,主要從事金融會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