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 李志鵬 侯亭
【摘要】作為受到規制部門規制的自然壟斷產業,對其自然壟斷性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平均成本下降所形成的規模經濟是自然壟斷的成因,然而這一認識并不全面,當代經濟學把自然壟斷定義在范圍經濟和成本劣加性基礎上。同時,與自然壟斷產業相關的規制理論也經歷了不斷變遷的過程,本文對自然壟斷產業從規制必要性和規制變革兩個角度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自然壟斷 規模經濟 規制
一、自然壟斷理論的演進
(一)早期自然壟斷理論
自然壟斷作為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他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地租是自然壟斷的結果”。托馬斯·法勒最早按照經濟特征對自然壟斷進行描述,亨利·卡特·亞當斯對自然壟斷的三種不同狀態在《政府與產業行為的關系》一文中進行了區分,即規模報酬不變、規模報酬下降、規模報酬上升。對于規模效益遞增的產業進行政府規制,不僅可以發揮規模生產優勢,還能避免壟斷企業濫用壟斷權利損害社會福利。1937年,理查德·T·伊利將自然壟斷劃分為三種情形:
一是依賴獨特資源;二是靠信息獨占或特權形成的自然壟斷,三是產業的特殊性產生的自然壟斷。按照這些特征識別的自然壟斷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壟斷。早期對自然壟斷的闡釋更多是從自然因素或自然條件的角度出發,與資源的稀缺性相關,現在很少有這種情況。
(二)現代自然壟斷理論
現代一些經濟學家用規模經濟來解釋自然壟斷,格林沃爾德在其主編的《現代經濟詞典》中指出自然壟斷存在的關鍵是市場需求必須小到只有一家成本不斷降低的公司就能滿足。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經濟學》中指出,如果兩家廠商在一個城市的每條街道上都架設電線,分別為兩家用戶供電,那將是缺乏效率的。克拉克森等經濟學家指出規模經濟使企業的平均成本會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由一個企業大規模生產要比由幾家規模較小的企業同時生產更有效率。
(三)當代自然壟斷理論
由于成本弱增性和范圍經濟等概念的提出,當代經濟學家開始質疑用規模經濟解釋自然壟斷。詹姆斯·邦布賴特深入研究了范圍經濟與自然壟斷的關系,指出對于某些公共領域,即便存在單位成本上升,由一家企業提供也是經濟的。卡恩也認識到,將不斷下降的平均成本理解為自然壟斷的觀點值得商榷。著名經濟學家鮑莫爾、潘扎爾、威利格及夏基等人通過系統深入研究利用成本函數弱增性嚴格定義了自然壟斷,很多自然壟斷產業成本隨著產量增加在上升,范圍經濟和成本弱增性重新定義自然壟斷。
二、自然壟斷產業規制的必要性
規制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方式,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由宏觀調控和微觀規制兩個部分組成??梢詮莫M義和廣義兩個角度對規制進行闡釋,從狹義的的角度,規制是指規制者根據制定的規則對被規制者的行為進行制約,主要包括經濟性規制和社會性規制,而經濟型規制主要發生在自然壟斷領域和信息偏在部門。從廣義的角度,規制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改善市場運行效率政府對經濟主體活動進行干預的行為。
傳統自然壟斷理論認為為實現規模經濟,政府需要對新企業的進入進行限制,維持在位企業的壟斷地位,避免出現惡性競爭。與此同時,由于壟斷企業存在市場勢力,不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市場價格的制定者。如果缺少外部約束機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性會促使其通過制定壟斷價格把一部分消費者剩余轉化為生產者剩余,扭曲分配效率。按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定價會導致產量小于最優產量,產生資源配置的無所謂損失,邊際成本定價會導致企業虧損,為了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確保企業內部效率、避免收入在分配、實現企業財務的穩定化,所以政府需要對價格進行規制以平衡企業利益與社會福利。
現代自然壟斷理論建立在成本弱增性基礎之上,按照自然壟斷的強度可將自然壟斷分為強自然壟斷和弱自然壟斷。平均成本下降產出范圍屬于強自然壟斷,利潤最大化定價會損害社會福利,邊際成本定價會造成企業虧損,政府需要在權衡企業利益與社會福利基礎上對價格進行規制。只要壟斷企業的定價不高于平均成本,新進入市場的企業就沒有降價空間,因此企業沒有進入市場的動機,政府只需要價格規制不需要進入規制。平均成本最低點屬于弱自然壟斷第一種情形,邊際成本定價使企業收支相抵,企業獲得正常利潤。平均成本上升,但屬于成本弱增范圍時,邊際成本定價能兼顧企業利益與社會福利,不存在定價困境,但壟斷利潤大于零,新企業只要把價格定在壟斷企業價格之下,就能奪走壟斷者的市場份額,造成自然壟斷不可維持性,需要政府對市場進入進行限制,超過成本弱增范圍,政府需要適當放松進入限制,引入競爭確保市場效率。[1]
三、自然壟斷產業規制變革
從傳統觀點看,對自然壟斷產業的規制主要包括進入規制和價格規制,假設廠商成本函數為TC(Q)=F+cQ,隨著產量增加,平均成本由于分攤固定成本而遞減,這樣的成本結構為市場準入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保證自然壟斷的特性,規制者對被規制者進入市場實施許可等限制,因此自然壟斷同時也具有了法定壟斷與行政壟斷的特點。為了約束壟斷者利用壟斷力量制定壟斷高價,規制者需要在確保企業不虧損的條件下對壟斷企業的定價行為進行規制。其主要形式是公正報酬率模型,表示為:
R(pq)=C+S(RB)
其中R為企業收入函數,取決于產品價格p和產量q;C為成本費用,S為政府規定的報酬率,RB為資本投資總額。報酬率規制雖能能夠保障企業財務收支平衡,但為提高投資基數,企業會利用資本替代勞動,使壟斷者對生產要素的組合偏離成本最小化原則,產生A-J效應。
市場失靈為政府規制提供了必要條件,卻不是規制的充分條件。因目標不一致和信息不對稱,政府規制過分或不當可能會產生規制失靈,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主要表現為:
一是企業內部無效率的產生,二是規制關聯費用的增加,三是規制當局自由裁決權和尋租成本的產生,四是規制滯后產生的企業損失。[2]客觀存在的規制失靈要求我們重新審視規制方式,主要的變革方向是在不需要規制的環節放松規制,仍需要規制的環節給予被規制企業提高內部效率的激勵?,F實中存在多種提高企業內部效率的激勵方式,可歸納為:給予競爭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率的刺激;給予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率的誘導。給予企業提高效率刺激的激勵性規制包括特許投標制度和區域競爭,給予企業提高效率誘導的激勵性規制包括社會契約制度和價格上限規制。
德姆塞茨在《為什么管制基礎設施》一文中提出了特許投標理論,為了解決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之間的矛盾,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率,在某些自然行業領域,政府將特許權限定在一定期間內,在特許期結束之后,通過拍賣的形式,讓多家企業競爭特許經營權,這樣可以確保將特許權授予那些以更低價格提供更優質服務的企業。但特許投標并不能確保企業之間有效競爭,企業之間存在妥協、合謀的可能,而且已經擁有特許權的企業比新加入競標的企業來說在戰略上具有優勢。
區域間競爭是用幾個地區性壟斷企業來替代全國壟斷性企業,讓不同地區壟斷企業之間展開競爭,一方面企業之間不容易達成合謀,另一方面企業會在標尺競爭的刺激下提高內部經營效率。但區域間競是地區間壟斷企業之間的間接競爭,競爭能發揮多大效用取決于規制當局實施的規制方法,因此需要獲得有效率經營狀態下成本和服務信息,以某個取得優秀經營成效的企業為標準指導其他企業提高其內部效率。
社會契約制度作為激勵性規制在很多公共事業部門得到了廣泛運用,規制者與被規制企業之間通過簽訂合同,實際經營效果比合同規定更好,則獎勵企業,否則對其進行處罰。
價格上限規制是作為解決公正報酬率規制問題的替代方案而被提出來的價格規制方式,規制當局和被規制企業之間以契約形式簽訂價格變動合同,規定價格上限,價格原則上只在這個上限之下自由變動。[3]如某企業本期價格為Pt,則下一期價格Pt+1為:Pt+1=Pt[1+(RPI-X)],RPI為價格指數,X是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效率增長百分比。因為有價格上限的約束,企業唯有通過降低成本才能獲得更多利潤,企業存在提高內部效率的激勵。
四、結語
研究自然壟斷產業及其規制需要全面理解自然壟斷的概念的內涵及其理論的最新發展,加深對自然壟斷基本特性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從多視角去對自然壟斷和規制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于良春.論自然壟斷與自然壟斷產業的政府規制[J].中國工業經濟,2004(2).
[2]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
[3]王俊豪.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M].商務印書館,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