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克誠
摘 要:基層離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貧乏,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究其原因,既有離退休干部自身的因素,更有社會和單位的責任。應當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認識離退干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從而轉變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式,真正使老干部“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
關鍵詞:文化建設;離退休干部;創新
老年文化建設是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基層央行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抓好離退休干部文化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創建健康科學的老年文化環境,使離退休老同志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環節。因此,應采取有力措施,不僅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老有所養”,在精神文化上更要關心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的問題。
一、基層行離退休干部文化建設的現狀
隨著央行體制改革的進程加快,基層央行干部職工隊伍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近年對轄區的調查情況,基層退休人員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且幅度越來越大,加強對離退休人員服務管理的任務更加艱巨。從離退休干部文化建設來看,由于離退人員年齡段差距大、居住較為分散等原因,再加上基層行在老年文化建設方面較為欠缺,這樣不僅會使這一群體在精神生活上不能健康向上,而且長久下去會成為基層央行發展前進的消極因素。
二、離退休干部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強離退休干部的歸屬認同感。從實際情況看,單位組織開展的一些文化活動,加強了離退休人員與支行的感情聯系,使離退休老干部增強了歸屬認同感,覺得自己還是人民銀行的一分子,組織沒有因我退休而不聞不問,我更應為支行的事業貢獻余熱。某支行通過建立退休干部黨小組制度,在離退人員文化生活建設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有利于離退休干部確立積極自然的老年觀。所謂老年觀,就是指導或左右老年人生存活動的基本思想。因此,加強離退休干部文化建設就是積極引導他們盡快適應退休生活,由過去的“奮斗族”轉變為現在的“適閑族”,要積極調整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方式和目標,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和愛好的生活方式為目標,或專心一致構建自己的和睦家庭,或利用一技之長重新積極尋求自己的社會角色,或投身到適合老年人鍛煉的體育活動中去。要堅定生命的價值在于勞動、創造和奉獻這個真理,爭取健健康康地活著,為家庭、為社會,為提升自己的生命的價值和質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的老年生活變得更為豐富、更為實在、更為精彩。某支行兩位退休干部,一個通過參加市老齡委“老年大學”綜合班學習,不僅可以寫字練劍,而且能及時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為他增長見聞創造條件,使他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一個利用自己音樂方面的特長,積極參加社區的文化生活,既充實了他自己的退休生活,又帶給了他人無窮的快樂。
(三)有利于推進和諧基層央行建設。和為貴,諧為美。創建和諧基層央行,進而為創建和諧社會服務,是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新要求。通過加強離退休干部文化生活建設,使離退人員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于社會和諧進步,有益于家庭和睦興旺,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使他們的夕陽生活過得更加積極,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更加有樂趣。
三、新時期加強離退休干部文化建設的對策
新時期做好離退休干部工作,必須要從轉變理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入手。根據對所屬退休干部的走訪和調查,加強離退休干部文化建設,應該做到“一個針對”、“二個側重”、“三個結合”。
(一)一個針對。主要是針對老年特點,積極開展符合老年特點的活動。根據老同志的愛好、特長,組織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如讀書、舞會、球、棋、牌聯誼比賽,豐富老同志的精神生活。正如一位領導所講:有了健康的身體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減少醫藥費,有利全社會。
(二)兩個側重。一是側重管理,發揮組織的作用,經常開展一些有組織的活動,使老干部增強歸屬感,減少失落感。二是側重服務,通過組織,開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學習、娛樂活動,并幫助老干部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他們對組織的信賴感。
(三)三個結合。一是在我們自身條件有限的前提下,注意與地方老年大學和社區的結合。基層單位離退休干部人數普遍較少,且興趣、愛好不一。為使他們精神生活更加豐富,我們可以利用辦學理念和辦學條件較好的地方老年大學這一資源,主動當好“紅娘”,做好與老年大學和社區的聯系、溝通、協調工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完善對于離休干部的管理服務。二是與落實老干部生活待遇相結合。在加強精神文化建設的同時,對于老干部的物質文化同樣也要落實,凡是上級政策有明文規定的,相關職能部門要及時、全部予以落實到位,對于在職職工享受的一些物質待遇,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都要充分考慮老同志。讓老同志分享改革開放和支行“文明單位”的創建成果。三是注意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老同志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衰老,總會有一些實際問題發生,黨組織要堅持兩手抓。一方面通過“學”、“教”活動,鼓勵老同志正確對待遇到的老齡問題,樹立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根據政策和條件,切實采取措施,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真正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