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雪平
[摘 要] 在美國,非正式學習是一個受到廣泛重視的研究領域。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關注非正式環境中學習的多元化情境和身份認同,聚焦于博物館中的科學學習研究,技術中介的非正式學習等內容。本文就其中有關非正式學習領域的專題進行評述并從研究方法、理論研究幾個方面提出啟示。希望國內讀者能從本文及其參考文獻中獲知有關非正式學習領域的最新動態。
[關鍵詞] 非正式學習;科學;身份認同;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2-0023-03
0 引言
隨著終身學習、廣度學習和深度學習等有關學習的全新觀點的深入人心、認知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非正式科學學習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的一生學習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近年來有關非正式學習的實踐和研究的數量有了極大地增長。美國教育研究協會的Mike Rose在他的書《Why School? 》里表明學校忽略了民主教育更廣泛的目標,他認為在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急速發展的時期,教育研究不應該僅僅關注它的傳統價值更要重視公共政策和面向公眾利益的教育。[1]非正式學習彌補了學校教育的缺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輔助形式,更能體現公眾的利益。
1 非正式環境中的科學學習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出版的研究報告里指出,對自然現象的學習涉及到人們早期的一般和日常經驗。人們可以從日常生活經驗、特殊情境(博物館、科學中心、動物園等)、非學校組織的科學活動當中學習科學,而且這種學習不分年齡層,比學校教學更有效地學習科學[2]。然而,傳統的學習研究者們無視人們在真實世界中的經驗,把學習與真實世界分離開來。如校園環境就是一個存在著大量非正式學習機會的場地。例如,教師在學校操場旁的植物園設置關于植物和環境的關系為話題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健康活動課的機會,讓學生們自主探索,與同伴互動交流,為隱藏其中的科學學習埋下了伏筆,使教師與學生在不斷探究中共同獲取科學知識。此研究正是探究在真實的科學世界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并促使他們轉變對科學的態度。然而,目前國內學術界卻很少有關這個情境下的研究,尤其是國內學校由于資金不足、升學率壓力以及師資不足導致除學校課堂以外的環境并不能很好發揮它的價值。
2 非正式環境中形成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仍然是學習科學的熱點聚焦之一,國外研究者們嘗試著從不同的維度進行探究。身份認同作為教育研究的核心概念把情境中的學習與長期的生活實踐連結起來,學習者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對于自我的身份認同。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Deborah A.Fields使用三個分析視角來理解青少年在跨越情境和時間情況下是如何形成身份認同的。他認為身份認同的研究應該包含其嚴格區分但又密切相關的三個概念:實踐中的身份認同,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3]。通過三個概念間的聯系,在特定的時間范圍內,不同身份認同的概念軌跡在其行為的多個層面上相互交織,從邊緣參與到全程參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他的身份認同。
3 聚集于博物館中的學習研究與開發
在校外環境中存在著各學科的學習,博物館、科技館、水族館作為一種文化機構,承擔著重大的教育功能,它們包含著科學、數學、歷史和藝術知識等等。這些非正式學習場館的研究必須關注參觀者與展品、藝術品的互動交流,這樣才能引導場館的研究者以及專家對展品的擺放以及項目的設計。但在豐富的數字環境下是如何獲得可靠數據,如何正確分析數據來源又是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場館研究需要利用一些表單來跟蹤收集參觀者與展品的交流,如跟蹤法,使用問卷調查法或者采訪記錄與參觀者的對話。
作為公益性事業的藝術博物館是非常有趣的場地。近幾年來,藝術博物館的教育家們努力幫助參觀者們輕松獲得對展品的理解,如使用多切入點的方法和視覺思維策略,兩者都強調在直接參觀中所獲得的理解以及鼓勵參觀者使用視覺現象證明他們的理解。研究結果表明在藝術博物館里的媒介如標語提示可以幫助家庭參觀者獲得更好的理解。由于博物館內在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專家個人理解的不同導致雖然之前采用了追蹤法、參觀后的問卷調查法、觀察法,但仍然不能深刻了解參觀者對展品的理解。研究發現在采訪過程中,參觀者對他們所看到的藝術品所思所想都以“出聲思維”的形式說出來,研究者作為“沉默的聽眾”認真聆聽來獲得觀眾對藝術品的理解,這種方法使研究者更能體會參觀者的想法[4]。
4 技術中介的非正式學習
信息技術在非正式學習中所起的支持和促進作用越來越顯著,它拓展了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使學習者能夠快捷地獲得各種信息;數字技術的發展拓展了科學學習內容的娛樂性和可參與性,這有助于發展學習者的科學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認同感,促進他們對科學的反思。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它為技術和教育的結合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科學媒體,例如:廣播、電視、網絡等,也是為人們提供科學新知、增進科學學習的重要媒介。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Denice Blair Leach 指出古文化遺址提供了獨特的現場學習經驗,在線訪問官方網站也是繼續學習的渠道。通過對美國博物館研究會認可的67家古跡及其官網進行結構化的研究,發現這些網站主要描述了指向人類在線教育的參與、設計,以及在線學習的大體特征,并在官網與學校及家庭之間建立聯系。研究結果證明,他們的網站是教育在線參觀者非常好的資源,并可以把在線學習的信息當做現場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同時,研究發現另外一個問題即大多數網站無法容納全世界的人口進行在線學習[5],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5 研究啟示
5.1 科學學習:跨越學校邊界
科學學習發生的地點可以從博物館、科學中心到網絡,也可以從學校到農場公園,它可以跨越網絡和跨學科地學習,已經不再局限于學校情境中。
通常研究者把非正式學習場景分為三類:日常家庭生活中的的非正式學習;博物館、水族館等精心設計的場景下的非正式學習;有計劃的非正式學習。這三種非正式學習各有其顯著特征,其中日常生活學習的發生是偶然的、間斷的、未必有明確目標的;博物館等精心設計的情景雖然包含了設計者為學習者設置的學習目標,但學習的主動權仍然在學習者身上;有計劃的非正式學習是目標最為明確,組織也最嚴謹的非正式學習。這三種類型的學習相比正式學習,都帶有偶然性,如何使非正式學習與正式學習相整合、更好地促進正式學習,這是未來這一領域實踐和研究的方向所在。
5.2 發展基于證據的非正式學習研究
教育研究者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非正式環境,不僅開始反思研究內容的更新,更在不斷探索研究手段及其方法的提高。在研究過程中都強調基于證據的實證研究,研究方法應該取決于研究問題。
科學學習也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長期過程,因為科學知識不斷更新變化,同時人們對科學資訊的解讀,有相當程度的受文化脈絡、價值、世界觀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上,評價方式更是復雜多變的。但要注意的是,評價的模型要基于學習模型,使研究的過程避免一元化,單一使用某種方法,應該把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有效結合起來。
5.3 非正式學習的元思考
對于非正式學習的元認知,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Jrene Rahm提出了如下疑問。
1)在校外環境中,我們知道要學習些什么嗎?
2)非正式學習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
3)采用什么方法論能驅動這個領域的發展?
4)需要何種概念性或者理論性的工具以及他們是如何帶領這個領域的發展?
5)非正式學習為面向公益性為目的的教育做出了什么貢獻?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非正式科學研究的發展態勢是好的,提醒教育者們發生在校外的學習是值得關注的,同時跨時空的研究能幫助人們理解此類學習是如何增進、轉化成政策制度以及行為來服務于公益性教育的[6]。
5.4 信息技術在非正式學習中所起的支持和促進 作用
信息技術在幫助學習者重點關注科學探索的過程而非科學結果上同樣大有作為,如在線學習也是非正式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存在著尚待解決或仍存在爭議的問題:如何使人們能快速而正確地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信息?使用不同的媒體表現同樣的學習內容其效果是否一致?信息技術對學習者非正式學習的長期發展存在怎樣的影響?
5.5 非正式學習中的多樣性和公正性
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學習都是發生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的,任何知識都隱含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觀點。因此,非正式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們需要注意的是:非正式學習也可能存在著潛在的歧視現象。大量研究也證實經過精心設計,非正式學習完全可以在改變弱勢群體的科學學習觀、發展他們的科學學習興趣、提高學業成就等方面大有作為,未來的非正式科學學習的實踐和研究必然朝這一方向發展。
6 啟示與結語
通過以上評述,發現研究者們試圖進一步擴展什么是有關跨學科領域、跨機構和終生的非正式學習。正如非正式環境中的學習有利于擴展社會與教育研究者們的合作研究,在各種情境下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環境中進行有效學習,讓學習跨越社群、時間和空間,讓公眾都能得到學習的機會并強調教育研究的跨學科性。
人們一生都在試圖理解所處的這個世界。因此,非正式學習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也是無處不在的,任何學習都不是孤立的,它與學習者之前的生活經歷緊密相連,也將會影響學習者的后繼學習。同時,也告訴人們任何知識都可以說是非中立的、隱藏有一定的文化觀點,因此改善學習者的學習就要從理解學習者的思維、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背景出發。改善學習者的科學學習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每一個人都應為此付出努力,而不能僅依靠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
參考文獻
[1]Guti€閞rez K D.Inciting the Social Imagination:Education Research for the Public Good[C]//Presentat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
[2]Bell,P B,Lewenstein A W,Shouse and Michael A F.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People,Place,and Pursuits[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9.
[3]Deborah A F.Identities in Practice,Self-Narratives,and Others' Narratives:A Three-Pronged Strategy to Understand Interacting Traject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cross Social Setting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
[4]Anne-Marie E.Informal Learning Across Sites and Disciplines: What Do We Know,Where Do We Need to Go,Developing a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the Study of the Adult Visitor's Learning in a Art Museum[C]//Symposiu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
[5]Denice B L.Media,Museum,and Informal Learning,Historic Site Web Sites:Engaging and Educating Online Visitors[C]//Symposiu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
[6] Jrene R,Molly P,Doris B A,Sara L H.Informal Learning Across Sites and Disciplines:What Do We Know,Where Do We Need to Go[C]//Symposiu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pril 8-April 12,2011,New Orleans,Louisiana,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