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鋒+劉翼+董春平
摘 要 分析武隆縣農業品牌發展的優勢、品牌培育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提出了增強品牌意識、壯大龍頭企業、培育區域公共品牌、推進標準化生產等加快武隆縣農業品牌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農業品牌;優勢;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品牌農業是指生產過程實行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規范化管理,產品通過質量安全認證和商標注冊,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和消費者認知度,擁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經濟效益顯著的新型農業[1]。發展農業品牌是提升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優化農業結構的有效途徑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是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2]。近年來,武隆縣充分發揮高山生態優勢,緊緊圍繞“高山蔬菜、有機茶葉、草食牲畜”三大優勢產業,堅持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的發展思路,逐步發展起了一批體現武隆地方特色的農畜產品,有力地推動了武隆縣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1 武隆縣農業品牌發展的優勢
1.1 農業生產環境優勢明顯
(1)自然環境。武隆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地形以山地為主,年平均氣溫17.9℃,全年降水多在1000mm以上,海拔160~2033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全縣森林覆蓋率47%,森林、草場面積廣闊,草食牲畜資源豐富;境內的仙女山、白馬山、彈子山等中高山區是高山蔬菜發展的優勢地區,是全國知名高山蔬菜基地縣。
(2)生產環境。武隆是傳統的農業縣,全縣沒有大規模工礦企業,無工業“三廢”污染。農業生產中多使用農家肥,化學肥料使用量低,高山區作物病蟲害少,農藥使用頻率低;農業生產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境內烏江、芙蓉江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5%,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
(3)人文環境。武隆農耕歷史悠久,1982年在江口鎮出土了石斧、銅鉞,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約5000年)就有土著民族在此從事農耕,繁衍生息。許多特色農產品已有數千年的生產歷史,形成了獨有的生產方式。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為武隆發展農業品牌奠定了獨特的人文歷史優勢。
1.2 優質農產品品種資源豐富
武隆縣盛產水稻、玉米、油菜、瓜果、蔬菜等優質農產品,山區中藥材資源豐富,主要有黃連、續斷、黃柏、杜仲、天麻等,江河、山澗出產棘腹蛙、裂腹魚等多種珍稀水產品。《武隆縣志》(1995年版)記載:“東晉時期武隆即有苧麻種植,所織優質細布曾為貢品。”20世紀80年代,武隆的甜蕎、馬鈴薯、竹蓀、苡仁、蜂蜜、黃柏、黃連等特色優質農產品就出口日本等國家換取外匯。近年來,武隆羊角芝麻梨、板角山羊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備受推崇,高山蔬菜產品已享譽全國。
2 武隆縣農業品牌發展的現狀
2.1 企業品牌意識逐漸提升
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創建農業品牌的主體。近幾年,武隆縣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目前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縣級龍頭企業32家,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548家,其中全國示范專業合作社1家,市級11家。為提升企業的品牌意識,全縣在產業發展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以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開展品牌建設,到2012年共創建重慶市著名農產品品牌7個,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組織在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創建農業品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2 農產品品牌數量逐年增多
武隆縣2006年被重慶市評為無公害蔬菜產地縣,是重慶市第一個無公害蔬菜生產整體推進縣全縣,到2012年全縣共認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1.37 hm2,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5個,綠色食品34個,有機食品4個。武隆高山白菜、武隆豬腰棗、白馬蜂蜜等7個農產品已獲得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同時,滄溝西瓜、板角山羊等5個產品注冊了國家地理證明商標。
2.3 品牌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高
武隆縣多次通過重慶日報、華龍網等媒體發表專題文章或刊登專版,宣傳推介武隆優質農產品,并組織企業參加中國西部農交會等國內大型農產品展示交易會。2012年成功舉辦了中國武隆“高山蔬菜產業發展論壇”,并在重慶、香港等大中城市舉辦了武隆縣優質農產品新聞發布會或推介會,以武隆高山蔬菜為代表的多個優質農產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贊譽。2012年武隆縣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國家級出口高山蔬菜質量安全示范區”,武隆高山蔬菜成功進入了香港市場。
2.4 品牌帶動能力日益增強
農業品牌對農業產業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不但能帶動農業企業自身的發展,而且能帶動一個農業產業、甚至整個產業鏈條的快速發展。據統計,全縣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產品中,90%的產品是蔬菜產品,全縣蔬菜龍頭企業以及主要蔬菜專業合作社都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了品牌認證,有力推動了全縣蔬菜標準化生產,因此,被農業部命名為成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全縣逐步形成了集種植、冷藏、運輸、銷售、加工、交易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3 武隆縣農業品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對農業品牌建設的認識不足
農業企業對品牌建設的認識不足,投入不夠,發展意愿不強;一些政府部門對農業品牌的創建、保護、宣傳工作力度不夠。
3.2 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機制不暢
農業品牌建設涉及農業、工商、質監等多個部門,各部門品牌創建渠道、審批程序、評比標準各不相同,制約了農業品牌的科學健康發展。
3.3 農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
武隆縣農業企業多以種植業為主,加工企業少,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產品多為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難以為農業品牌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3.4 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不夠
高山蔬菜是武隆的主打產業,縣內有多家蔬菜企業,但都各自為戰,產品規模小、市場分散,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公共區域品牌,武隆高山蔬菜的規模效益、品牌效益未能充分發揮。
3.5 農業品牌建設的關鍵環節仍然薄弱
受山區自然條件限制,縣內龍頭企業基地規模小,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生產需要,農產品規模、品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多數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管理制度、經營機制以及合作組織與農戶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尚不完善,未能充分發揮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遲滯了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步伐。
4 加快農業品牌發展的建議
4.1 增強品牌意識,形成發展品牌農業的工作理念
農業品牌建設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涉及方面多,培育時間長。不僅要求企業的產品具有優良的產品品質,同時要求企業打造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更要通過長期的市場營銷,才能獲得公眾的認可。因此,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對企業的品牌建設給予長期政策支持。一方面,縣政府要建立考核獎勵機制,將農產品品牌建設納入對縣級部門和鄉鎮農村經濟工作的考核內容,對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門或鄉鎮進行表彰。同時,出臺明確的獎勵扶持措施,對獲得市級和國家品牌創建稱號的企業和合作社予以獎勵,在全縣上下形成重品牌、塑品牌的濃厚氛圍。另一方面,縣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對農業品牌創建的工作力度,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培訓,促使其充分認識到品牌建設對企業自身成長的重要性,積極主動開展品牌建設。
4.2 加強部門協作,形成農業品牌建設的強大合力
各級農業、工商、質監、財政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共同推進品牌建設。一是農業、林業、畜牧等主抓農業產業發展的職能部門要根據各自產業特點,大力培育開發武隆地方名優農產品,并制定相應的品牌發展規劃,把牌培育作為產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二是強化財政扶持力度,建立農業品牌建設的政策激勵機制,對企業在農業品牌建設方面給予資金扶持,充分調動企業品牌創建的積極性。三是工商、質檢部門要充分發揮其監督管理職能,對企業的品牌創建工作開展規范化管理,同時加大對農業品牌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各類有損農產品品牌信譽的行為,為全縣農業品牌培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4.3 壯大龍頭企業,提升企業品牌培育能力
農業龍頭企業是創建農業品牌的主體,一個地區農業龍頭企業的規模大小,實力強弱,直接影響到該地區農業品牌發展的潛力。因此,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品牌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一是要明確扶持對象,重點支持一批成長速度快、品牌培育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鼓勵企業通過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與附加值,提升產品品質;支持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對一些規模小或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進行兼并或重組,成立大型企業集團,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提升企業形象。二是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經營"的五統一發展模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建立規范的經營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模式,激發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活力,增強名牌創建能力。三是支持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之間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積極發展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以收益共享、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聯合體。
4.4 抱團發展,加快培育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
農產品區域品牌往往是一個區域農產品特征的直接體現[3]。武隆縣產品區域資源豐富,高山蔬菜、有機茶葉、豬腰棗、羊角豆干等一些名特優農產品生產歷史悠久,產品品質區域特征明顯,已申請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或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一方面政府要將縣域公共品牌建設列入全縣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引導企業或專業合作社通過成立協會等形式,共同創建、使用、保護區域公共品牌;另一方面,政府作為市場的監管者,要加強對縣內區域公共怕拍的宣傳與保護,對濫用縣公共區域品牌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
4.5 推進標準化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農業標準化是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重要舉措,是創品牌的關鍵,是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4]。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逐步完善覆蓋生產、交易、倉儲、運輸等各環節的產業鏈條,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為品牌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按照現有的農業標準、行業標準,要認真抓好貫徹實施,通過標準園、標準養殖小區建設,盡快建成一批穩定、優質、標準統一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二是鼓勵支持企業制定企業標準,盡快建立健全企業標準化生產體系;積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開展QS、HACCP等各類產品質量認證,推行產地標識管理、產品條形碼制度,做到質量有標準、生產有規范、銷售有網絡、市場有監測[5]。引導出口企業按照國際標準尤其是農產品進口國的質量標準組織生產,開展全程質量控制。三是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做到縣有檢測站、鄉有監管站、村有協管員。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制度,逐步推行農產品基地準出制度。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特別是肥料、農藥、種子的經銷管理,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 章軍.整合優質資源發展品牌農業[J].鄉鎮經濟,2007(6):13-16.
[2] 劉暢.對甘肅省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思考[J].甘肅農業科技,2005(7):3-5.
[3] 彭代武,李亞林,戴化勇.農產品區域品牌競爭力提升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9(6):14-16.
[4] 劉成玉.提高中國農產品質量的戰略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1(56):24-25.
[5] 胡登峰,胡啟濤.農業企業品牌建設與核心競爭力培育[J].鄉鎮經濟,2003(2).
(責任編輯:劉昀)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簡介:朱昌鋒(1980—),男,山東德州人,研究生,碩士,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