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
[摘 要]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進步,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學中也被廣泛的采用。通過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效的整合起來,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更促進學生從傳統“接受式”的學習向自主性學習的轉變。
[關鍵詞] 網絡;學習;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2-0030-02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計算機的產生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變化。現代社會各個領域都已逐漸實現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教育作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域,也受到信息技術的滲透和影響,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不斷促成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1 網絡化學習與傳統學習的比較
網絡化學習與傳統學習在很多方面都是背道而馳的:(1)網絡化學習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強調學生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下自主學習,這種時間和空間的隨意性只能通過網絡環境得以實現;(2)通過網絡學習學生可以得到及時反饋,這是傳統學習“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單向的交流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方面,通過網絡提供的互動平臺,學生可以不分時間、地點隨時提出問題,教師及時給予反饋,以便學生快速查閱。另一方面,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程序幫助學生及時強化所學內容,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會更加牢固,避免了傳統學習方式問題積累、反饋延時的弊端;(3)借助網絡強有力的通訊能力,使分布不同地方的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可以同時地交流、討論,計算機網絡提供了一個多媒體數據交互的集成環境,可以同時實現多方交流[1],而傳統學習只能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課間時間與老師和同學交流;(4)網絡化學習實現了學習資源的共享性、非線性和多樣性。共享性是指通過網絡連接,可以最大程度的共享全球學習資源。非線性是指網絡資源通常采用超文本技術編排,即將信息組織成某種網狀結構,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瀏覽[2]。網絡化學習的多樣性則體現在除了傳統的書本文字學習,圖片、影音等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學習材料,其強大的信息優勢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網絡化學習與傳統學習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只要合理運用網絡所提供的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網絡化學習將會開辟一種全新的、高效的、便捷的學習路徑。
2 網絡環境下自主性學習的內涵、理論基礎
網絡環境下的自主性學習即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教師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探求新知的過程[3]。其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發展一種探索新情景的態度;學生由“被動”的獲取知識轉為積極主動的知識發現者、建構者;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的積極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幫助者、評估者和促進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4]。
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是信息加工理論,根據該理論,學生學習過程是一個從不知到知的單個的活動過程,學生通過對從網絡、課堂、媒體、教材、教師等學習信息源接受的信息進行處理,然后重組、概括,儲存于長時記憶之中,最后在作業階段對這些信息進行遷移、運用[5]。這一系列過程都需要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完成。
3 網絡環境下自主性學習的途徑和模式
3.1 網絡環境下自主性學習的途徑
1)通過網絡資源獲取學習資料。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料是當前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信息加工理論強調“期望”對學習者認知過程的影響,“期望”就是學習者的動機,學生在獲取網絡資料這一過程中,始終扮演著“發現者”的角色,有目標的搜尋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并進行加工,最后在作業中得以運用。正因為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清晰的問題,學生才可以獨立的去完成這一系列動作,這就需要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交互學習。 一方面,提供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科邏輯的網絡精品課程、虛擬教室,還有配套的課件、講義、網絡版教材等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建立學生自主學習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自主學習的程序、軟件,實現學生網上注冊、網上選課、網上自學、網上討論、網上考評、網上查詢[1]。通過網絡交互學習,學生始終反復動機、領會、獲得、保持、回憶、概括、作業、反饋這8個階段,不斷提升自己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網絡學習途徑需要教師提供完善、精準的學習資源,構建良好的虛擬學習環境。
3)利用網絡進行自主性學習評價。加涅認為,教學設計屬于學習的外部條件,對學習者有顯著影響,其中,引出行為、提供反饋、評價行為、促進保持和遷移是教師對學生指導不可或缺的部分[6]。在網絡交互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在線與教師互動,再一次得到反饋和改進的信息。
3.2 網絡環境下的自主性學習模式
1)個性化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認知特點。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單獨的整體,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學習進度進行學習,這是傳統的班級授課很難實現的。自主學習是網絡環境下最基本、最基礎的一種學習模式。
2)合作學習。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是指借助Internet、Intranet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多個學習者組成協作小組,共同完成某一學習任務[7]。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是以自主學習為基礎,但又包含了大量的師生、生生交互過程,個體的認知過程和人際交往過程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整體,改變了傳統課堂學習中只競爭但缺乏討論、交流和協作學習的弊端。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將合作、競爭和個人行為融為一體,優化組合后加以利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激發創造性思維,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處理人際關系的良好技能。
4 網絡環境下自主性學習的過程
網絡環境下自主性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利用網絡環境數據能夠共享、信息量大、交互便捷的優勢,創設情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主要分為4個階段:(1)教師提出問題,告知學生目標,學生產生動機并通過網絡獲取資料,了解所要解決的問題。自主學習能動性的典型表現之一是學習的超前性,所以要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內容;(2)教師刺激回憶并呈現新的刺激,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主性學習,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知;(3)教師提供“學習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提供的評價程序,提取、遷移知識;(4)教師提供反饋,學生強化新知。這種學習的路徑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全新的平臺,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不再受到傳統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同時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的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學生成為學習的“探究者”,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發現問題、探索新知、自我測評、自主創新,極大程度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轉換,也促使教師不斷的摸索更適宜現代社會需求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余紅.網絡課程的特點、構成及開發[J].中國遠程教育,2001,(4):52-53.
[2]馮秀琪,賈瑞鳳.關于網絡課程設計策略的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01,(4):29-31.
[3]陳華,陸啟軍.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自主性模式初步探討[J].技術與教育,2010,(2):76-78.
[4]劉寅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7,(8):84-86.
[5]劉爾明.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論與實踐[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01,(4):27-29.
[6]王正聰,丁新.網絡環境中學習者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8,(3):43-46.
[7]魏國生.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及案例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4,(8):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