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榮LI Wei-rong
(嘉興學院,嘉興314001)
機械精度設計課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傳統(tǒng)專業(yè)技術基礎課程,是機械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以培養(yǎng)學生進行機械產(chǎn)品精度設計的能力。傳統(tǒng)的機械精度設計課程教學方式主要采用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由于學生缺乏機械精度設計課程所需要的專業(yè)生產(chǎn)知識和經(jīng)驗,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為了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出將項目教學法引入到課程中,通過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達到對知識點的掌握,從而學會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1-4]。
1.1 概念 項目教學法最早由凱茲和查德等人共同提出的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活動教學法。它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以實際的工程項目作為教學對象,項目先通過教師進行分解,并作適當?shù)氖痉?,然后讓學生分組圍繞各自的工程項目進行討論、協(xié)作學習。最后以共同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和學的模式。項目教學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實際的工程項目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完成實際工程項目的過程中達到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和理解。項目教學法主要通過下面過程來實現(xiàn):第一,教師提出具體的項目,并對項目按照難易程度進行分解;第二,學生根據(jù)項目制訂詳細的計劃;第三,學生實施項目計劃;第四,教師根據(jù)學生完成項目情況進行評價。通過項目教學,學習變成了一個學生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獲得了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因此,項目教學法是一種能充分鍛煉學生各種能力并掌握課程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
1.2 特點
1.2.1 教學目標: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主要講究學科的完整性和體系化;而項目教學法的主要目標是教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選取教學內容時,通常按照實際工作項目的要求而定,因此具有針對性、應用性。
1.2.2 教學形式: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教學內容為主,學生往往被動接收,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交流和互動;而項目教學法則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在完成教師給定項目過程中主動學習。在項目教學法中,學生從一開始就進行針對性的學習,由傳統(tǒng)的跟著老師學轉變?yōu)樽灾鲗W習,大大提高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1.2.3 學生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只要學生掌握所需知識,學生缺乏實踐動手環(huán)節(jié),因此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而項目教學法則要求學生根據(jù)所給項目制訂實施計劃,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并把方案付諸實施,最后由教師對學生完成項目情況進行評判,所以項目教學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項目教學法還要求項目小組成員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一項目,這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機械精度設計課程涉及公差與配合、形狀和位置誤差、表面粗糙度等重要知識,如果僅僅從理論的角度讓學生去理解這些概念,學生往往會覺得比較枯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機械精度設計的基礎知識,又能把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到生產(chǎn)實踐中。為此,提出將項目教學法應用到機械精度課程的教學中。項目的選擇不能過于抽象,應該選擇一些企業(yè)實際生產(chǎn)的零部件為宜,因筆者在企業(yè)從事離心風機設計多年,根據(jù)機械精度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離心風機所配的傳動組作為項目。
傳動組主要由主軸、軸承座、軸承側蓋、軸承、螺栓和螺母等零部件組成。根據(jù)教學內容讓學生完成主軸的設計,并完成主軸尺寸的標注。在此過程中,重點讓學生理解尺寸公差的概念,學生了解清楚后再根據(jù)所學知識把幾何誤差和表面粗糙度標注在圖紙上。主軸設計完成后,按照同樣的方法把軸承座和軸承側蓋設計好。最后讓學生把自己設計好的零件圖紙到機床上加工出來并進行裝配,通過這樣過程,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就實現(xiàn)了靈活應用。
項目教學法在機械精度設計課程中的實踐,打破了原來知識單元間的界限,將各部分內容分解成一個個項目,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將不同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完成項目。因此項目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進行互換,建構出個人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有一個很高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過解決生產(chǎn)中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來實現(xiàn)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使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1]呂忠寶.項目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的比較[J].科技信息,2007(2):62-64.
[2]楊叔子,周濟,吳昌林,等.面向21世紀機械工程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11-13.
[3]任秀.對“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研究,2007(2):5-37.
[4]喻彩麗.提高“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實驗教學質量的探索實踐[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3(3):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