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慶 張建設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對藝術設計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強。當前,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探索。本文主要就新形勢下高校玉樹設計基礎課教學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新形勢;基礎課教學
當前高等院校中出現了一種嶄新的專業,即藝術設計專業,短短數年的時間里,藝術設計專業就已經遍及了我國的各大高校。但是近幾年來,高校中藝術設計專業在生源的數量上卻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同時在生源的整體素質上同樣呈現出了一種下降的趨勢。基于這種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形勢,要求我國各大高校中在藝術設計的基礎課程教學中應當實現一種新的改革,不但要從教學方式上以及教學內容上開展,同時還要在教學理念以及各種不同的教學關系上進行,從而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新潮流,做好基礎課程同專業設計課程之間的一種關系上的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夠是學生快速融入基礎課程的學習中去,從而在不斷地學習之中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并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學體系中,實現藝術生設計素養的逐步提升,這也正是我國各大高校中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所普遍面臨的任務之一。
1 藝術設計類基礎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就生源的整體素養而言:基礎普遍薄弱。
針對藝術設計專業而言,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于發揮藝術生的主觀能動性,然而,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則是以學生的基礎課程作為基本前提的。這就可以看出,盡管是作為文化課程要求并不是很高的藝術類專業,對于其專業的基礎知識同樣是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基于當前我國教育的現狀,特別是那些藝術生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文化課程基礎薄弱才會選擇藝術專業,但是學生自身對于藝術或許并沒有太大的學習興趣,這就導致了在升入高校之后,這些藝術生同其他統考生相比較就顯示出了其自身的弱勢,即專業知識課程不扎實,同時對于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興趣,自然就導致了當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中的藝術生其整體素養相對薄弱的現象,這也成為遏制學生實現專業進一步提升的瓶頸。
(2)就高校的教學而言:教學模式相對傳統。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當前我國的部分高校中在針對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上也存在著一些較為明顯的不足之處。由于傳統的高校專業課程都是較重視于專業的主干課程,而對于基礎課程相比較而言不夠重視,這就導致了大部分學生的基本素養不過關的現象。這樣的問題同樣出現在了藝術設計的課程教學中,也正是由于高校教師對于基礎課程的不重視,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上自然也不夠重視。除此之外,由于高校的基礎課程教學中依舊采用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式,使得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難以提升對于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就直接導致了高校的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效率低下的局面。另外,筆者還發現在該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上還存在著教學目標滯后以及教學課程的內容上相對陳舊的種種弊端,這都成為制約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效率提升的因素。
2 藝術設計類基礎課教學的新路徑
(1)實現教學理念的轉變與創新。
高校的教育同小學教育可謂是大相徑庭,小學教育往往注重對于知識的傳授,對于高校而言,其教育理念不再是像小學教育那樣僅僅是專注于對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灌輸,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更應當摒棄這種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對于高校的大學生而言,其教學的重心應當是對于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培育和提升上,通俗來講就是對于學生的個人能力的提升上。因此,對于各大高校而言,應當切實制定同學生個人能力發展相符合的教學大綱以及教學目標,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切實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實現藝術設計專業其教學目標同學生自身能力發展的有機結合。勇于打破教學常規,在教學思想上徹底實現解放,實現教學目標同教學實際的相契合,從而使得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及思維的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從而為個人后期的發展做好鋪墊。
(2)實現課程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由于當前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基礎薄弱以及知識面相對較窄的弊端,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對于該專業的基礎課程的設置中應當實現其課程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不斷實現課程內容的整合,從而能夠切實展現出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所具有的綜合性、創新性以及科學性等。這樣便能夠使得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具有充分的彈性,從而適用于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學習進修。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一是著重實現高校中藝術類選修課程的設置,這也正是針對高校新生入學時學生基礎課程知識掌握參差不齊的現狀所應對的一種措施,在高校中通過適當增加一些藝術類的基礎選修課程,從而使得一部分基礎薄弱的藝術生能夠通過大學選修課程的學習彌補自身的缺陷與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中藝術類專業選修課程的設置應當在考慮到專業深度的同時要切實考慮到專業發展的廣度,做到對于基礎課程不同層次的兼顧,其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不同層次基礎課程的設置,從而能夠充分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另一個方面就是增加高校藝術設計一體化與綜合化類型的基礎課程,由于該類型的課程具有容量大的優點,并且同時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該類課程的設置能夠充分實現高校中不同類型或層次學生的不同課程需求,使得學生在基礎課程的學習中有所受益。例如,在藝術基礎理論課程的講授中,可以通過對于作品的理論分析對于學生的思想進行一定程度的熏陶與升華,從而在培養學生對于基礎課程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從本質上掌握基礎課程知識的實質,達到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教學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
筆者發現,我國高校中的傳統教學大都采用了那種精英類型的教學,即僅僅將那些學習各個方面特別優秀的學生作為重點的培養對象,而對于大部分的學生則很少理會,這顯然同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是相違背的,因此,在新世紀的藝術類專業的教學中注重的是素質教育,即一種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不同方面的教育,每一個學生都將是國家的棟梁之材,鼓勵學生努力發展自身的優勢與特長,特別是對于藝術類學生而言更要發揮自身的藝術特質。作為教學的主體,應當切實將大學生個性的發展作為基礎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實現學生自身特性的發揮與魅力的提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針對不同水平層次以及不同個性的學生,應當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做到對于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認可,采用與之相符合的教學方法,才能夠實現學生個性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從而最終實現全體學生的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寧.藝術設計構成基礎教學芻議[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2] 鄺衛國,張雄.藝術設計基礎課教學方法研究[J].裝飾,2006(01).
[3] 胡偉飛.藝術設計基礎課教學探討[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