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振濤+張煒
摘 要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主要是針對與天氣氣候條件有密切聯系的一些規劃和建設項目,進行氣候條件適應性、災害發生風險性以及局地天氣對項目的建設、生產、生活等影響進行分析和評估的活動。通過分析吉林市的氣象災害評估工作的現狀,針對細化評估范圍、充分利用氣象數據、完善豐富評估方法、建立氣象災害數據庫、提出針對性的評估建議及加強相關部門交流協作方面提出建議。吉林市評估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的環節,需要通過不斷的發展完善來保障其健康有序開展。
關鍵詞 氣象災害;評估;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0-0197-01
1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定義與意義
1)定義。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根據規劃、建設項目所在地的氣象要素空間、時間分布特征及其衍生災害特征,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各類氣象災害可能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失、社會影響危害等進行綜合風險計算分析,為規劃建設項目的選址、功能布局、氣象災害防護等級與措施、應對災害事故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一種評價方法。
2)意義。開展工程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或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從而有效地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并有效提高工程建設項目的防災減災能力。防御氣象災害一直是國家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氣象部門履行政府社會化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
2 吉林市開展評估的必要性
1)吉林市地處長白山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形復雜,山區、半山區、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和湖泊交錯分布,氣候多樣,氣象災害發生頻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尤為重要。
2)貫徹國家地方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吉林省氣象條例》《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及《吉林市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從國家法律到地方性法規分別規定了建設項目應當充分全面地考慮其在氣候方面的可行性和可能受到的氣象災害風險性,盡力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貫徹國家法律法規履行部門職能的必然要求。
3 評估現狀
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開展于2012年,是由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發展而來,現已形成了以雷電、暴雨、暴雪、大風、大霧、冰雹、高溫、嚴寒等吉林市主要氣象災害對項目可能造成的風險評估。評估范圍涉及有大型建設項目、爆炸火災危險環境、普通住宅、重點工程、人員密集場所等新建、改建及擴建項目,至今已完成了百余個項目的評估。
4 評估報告內容與地位
4.1 評估報告的內容
1)規劃或者建設項目概況。根據發改立項確認書、規劃建設許可證等相關證件及風險評估現場勘查情況綜合得出評估對象概況。
2)氣象資料來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說明。評估使用經省氣象主管機構審查通過的氣象資料,吉林市城郊氣象站因有較長的觀測記錄,在資料年代和氣候環境上其均均有代表性,故選為評估中參證站。
3)吉林市氣象災害歷史與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
4)規劃、建設項目可能受到的雷電、暴雨、暴雪、大風、大霧、冰雹、高溫、嚴寒等其中一種或多種極端氣象災害并存的危險程度評估,預防及減輕氣象災害影響的措施。
5)規劃、建設項目選址地點的氣候條件背景分析,極端氣象災害出現的概率,通過對暴雨、雪壓、風壓等不同重現期的計算得出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及防災減災措施。
6)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規劃或者建設項目的評估結論及建議,提出應對氣象災害,預防或者減輕影響的意見和建議。
7)其他有關內容。關于評估報告的說明、結束語及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法律依據等。
4.2 評估報告的地位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論及建議作為項目建設設計方案的重要依據,并已納入政府行為,成為建設項目立項階段行政審批中非行政許可審查的必備要件。
5 幾點建議
1)細化評估范圍。作為本地化法規,《吉林省氣候可行性論證若干規定》及《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雖都規定了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及城市規劃、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等應當由氣象主管機構組織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但《吉林省氣候可行性論證若干規定》也同時規定了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的范圍,即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與當地發改委、住建、交通運輸以及其他相關部門依法確定。目前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針對的是所有新、改、擴建建筑物,不區分項目大小及性質,這樣容易造成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小的小型建設項目對評估工作的錯誤認識。
2)充分利用氣象數據。目前所利用氣象臺站多年觀測記錄多是進行氣候分析統計及氣象極值出現概率統計,應加入閃電定位數據、大氣電場及衛星雷達產品的使用,充分體現出氣象數據的全面性及科學性。
3)完善豐富評估方法。目前尚未出臺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技術規范,開展評估只針對規劃或建設項目整體,缺乏項目分區評估,如一建設項目內部各個單元的自身參數及周邊環境取值不盡相同,所面臨的風險值是不同的,相應評估的技術結論意見也不同。
4)建立氣象災害數據庫。氣象相關部門應當對氣象災害的種類及強度、出現次數和造成損失等情況開展普查,建立完備的氣象災害數據庫,使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能夠準確地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和分區進行。
5)提出針對性的評估建議。針對不同的項目,選擇其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種類進行評估,選擇符合其特性的評估方法和標準,并應根據評估對象特性提出有針對性的評估建議。
6)加強相關部門交流協作。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應加強與城市建設、規劃、國土及水利等部門的學習交流,使得評估報告更具科學性。
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開展較早,發展較快,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流程,原始氣象數據詳實可靠,內容全面,評估思路清晰,計算分析精密,結論科學合理的評估報告模板。但評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環節,需要通過不斷的發展完善來保障評估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為吉林市防災減災工作,保障人民的福祉安康作出積極地貢獻。
參考文獻
[1]潘長虹.淺論吉林市氣象災害風險評估[J].河北農業科學,2008(8).
[2]盧友發.河南省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進展及建議[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3,36(2):92-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