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琴芳
摘 要:本文針對滲透作用演示實驗裝置的不足做了一些補充和改進,不僅縮短了實驗時間,提高了實驗效果,還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滲透作用的原理。
關鍵詞:高中生物 實驗教學 滲透作用
演示實驗 優化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實驗教學是不容忽視的。可是由于滲透作用的演示實驗操作困難,所需時間長,短時間內現象不明顯,教師往往跳過實驗環節,造成學生對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滲透作用產生的條件理解不深。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實驗材料、裝置等方面做了優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與同仁們一起分享。
1.用魚鰾膜代替半透膜,更易成功
一開始筆者選用常見的蛋殼膜代替玻璃紙做半透膜,因為有些資料上說,用蛋殼膜很快就可以看到實驗現象。筆者先用鐵釘小心翼翼地在雞蛋大頭敲個小洞,用牙簽扎破蛋黃,倒出蛋清和蛋黃,然后將蛋殼放在濃鹽酸中浸泡,不到一天的時間,完好的蛋殼膜就制作出來了。為了便于往長頸漏斗中加溶液,可以把蛋殼膜用橡皮筋固定在長頸漏斗的細管那頭,這樣也可以增加半透膜與溶液的接觸面積。
經過多次的漏水失敗,筆者思考能否把蛋殼膜換成魚鰾膜呢?魚鰾膜的韌性一定很好,因為即使煮熟了,還是很難嚼碎,于是筆者嘗試著用魚鰾膜作為半透膜。首先筆者把魚鰾上的纖維膜撕掉,由于它太滑了,根本不可能固定到細管那頭。筆者索性剪開魚鰾,用橡皮筋把它固定到漏斗口處,因為漏斗口下邊凹陷進去,就不容易滑落了。用這樣的方法每次實驗都獲得了成功,更可喜的是過了幾天,漏斗口邊上的魚鰾膜都干了,筆者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再次用它做實驗,竟然又成功了。這令筆者驚喜萬分,用魚鰾膜代替半透膜,再也不用擔心課前準備好的實驗上課時做不成功了。
2.設置三套實驗裝置,更直觀
一般情況下,像教材上一樣只設置一組發生滲透作用的裝置,其他的兩組則以提問的形式問學生:如果把燒杯中的液體換成與漏斗中濃度相等的蔗糖溶液,漏斗內的液面還會上升嗎?如果把漏斗口的魚鰾膜換成紗布,漏斗內的液面還會上升嗎?為了避免提問形式過于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筆者還設計了如下表中的三組實驗:
■
結果只有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升高,而乙組和丙組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度不變。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為什么會升高?通過分析提出滲透作用這一概念。通過甲組和乙組的對比,很容易得出發生滲透作用的一個條件:半透膜;通過甲組和丙組的對比,得出發生滲透作用的另一個條件: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用飽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水溫,實驗成功,時間更短
因為該實驗用于上課演示,所以等待實驗現象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好控制在5分鐘之內。所以一方面我們用飽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濃度;另一方面提高蔗糖溶液及清水的溫度,使分子運動加快。這樣不到3分鐘,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就明顯上升了。
4.漏斗內液面高出燒杯中液面
在甲組和丙組中很難做到教材上的要求,即在實驗開始時漏斗內的液面和燒杯中的液面一樣高。教材中考慮到用紗布的情況,只能做到漏斗內外的液面一樣高,而且這樣也不需要做標記。而筆者使甲、丙兩組裝置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出燒杯中的液面,這樣不僅容易操作,還免得把時間浪費在調節內外高度上,而且在漏斗內的液面本來就高的情況下,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仍然上升,更能說明問題。
5.用實物投影儀,現象更清楚
蔗糖溶液是無色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漏斗內液面的變化呢?
①先把裝有飽和蔗糖溶液的長頸漏斗放入燒杯中一定深度,使甲組和丙組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出燒杯中的液面,然后固定在鐵架臺上,在漏斗內的原始液面處做醒目的標記。這個標記必須是可移動的(因為漏斗內的液面隨漏斗放入燒杯中的深度變化而變化),又要能快速地固定住而不往下滑。一開始筆者用焊接用的錫條,因為錫很軟,但是我們平時基本接觸不到錫條,更主要的是錫條顏色發灰,距離遠的同學看不清。后來筆者想到用扎面包袋口的黃色扎帶,扎帶里面有細的金屬絲,果然更符合要求。②在漏斗內的溶液中滴加幾滴紅墨水,這樣可以更好地看清漏斗內液面(紅色)的變化。③把裝置放在講臺上,用可旋轉的實物投影儀放大投影到屏幕上,漏斗內的液面一旦發生變化,每個同學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反思這一實驗的優化過程,可以發現整個優化是在緊扣實驗原理、實驗器材與步驟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給其他實驗的優化提供了一個基本原則:結合實驗需要,廣泛搜集材料,凸顯實驗現象,促進學生思考。
以上是筆者對滲透作用實驗教學的一點淺見,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摘 要:本文針對滲透作用演示實驗裝置的不足做了一些補充和改進,不僅縮短了實驗時間,提高了實驗效果,還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滲透作用的原理。
關鍵詞:高中生物 實驗教學 滲透作用
演示實驗 優化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實驗教學是不容忽視的。可是由于滲透作用的演示實驗操作困難,所需時間長,短時間內現象不明顯,教師往往跳過實驗環節,造成學生對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滲透作用產生的條件理解不深。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實驗材料、裝置等方面做了優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與同仁們一起分享。
1.用魚鰾膜代替半透膜,更易成功
一開始筆者選用常見的蛋殼膜代替玻璃紙做半透膜,因為有些資料上說,用蛋殼膜很快就可以看到實驗現象。筆者先用鐵釘小心翼翼地在雞蛋大頭敲個小洞,用牙簽扎破蛋黃,倒出蛋清和蛋黃,然后將蛋殼放在濃鹽酸中浸泡,不到一天的時間,完好的蛋殼膜就制作出來了。為了便于往長頸漏斗中加溶液,可以把蛋殼膜用橡皮筋固定在長頸漏斗的細管那頭,這樣也可以增加半透膜與溶液的接觸面積。
經過多次的漏水失敗,筆者思考能否把蛋殼膜換成魚鰾膜呢?魚鰾膜的韌性一定很好,因為即使煮熟了,還是很難嚼碎,于是筆者嘗試著用魚鰾膜作為半透膜。首先筆者把魚鰾上的纖維膜撕掉,由于它太滑了,根本不可能固定到細管那頭。筆者索性剪開魚鰾,用橡皮筋把它固定到漏斗口處,因為漏斗口下邊凹陷進去,就不容易滑落了。用這樣的方法每次實驗都獲得了成功,更可喜的是過了幾天,漏斗口邊上的魚鰾膜都干了,筆者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再次用它做實驗,竟然又成功了。這令筆者驚喜萬分,用魚鰾膜代替半透膜,再也不用擔心課前準備好的實驗上課時做不成功了。
2.設置三套實驗裝置,更直觀
一般情況下,像教材上一樣只設置一組發生滲透作用的裝置,其他的兩組則以提問的形式問學生:如果把燒杯中的液體換成與漏斗中濃度相等的蔗糖溶液,漏斗內的液面還會上升嗎?如果把漏斗口的魚鰾膜換成紗布,漏斗內的液面還會上升嗎?為了避免提問形式過于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筆者還設計了如下表中的三組實驗:
■
結果只有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升高,而乙組和丙組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度不變。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為什么會升高?通過分析提出滲透作用這一概念。通過甲組和乙組的對比,很容易得出發生滲透作用的一個條件:半透膜;通過甲組和丙組的對比,得出發生滲透作用的另一個條件: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用飽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水溫,實驗成功,時間更短
因為該實驗用于上課演示,所以等待實驗現象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好控制在5分鐘之內。所以一方面我們用飽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濃度;另一方面提高蔗糖溶液及清水的溫度,使分子運動加快。這樣不到3分鐘,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就明顯上升了。
4.漏斗內液面高出燒杯中液面
在甲組和丙組中很難做到教材上的要求,即在實驗開始時漏斗內的液面和燒杯中的液面一樣高。教材中考慮到用紗布的情況,只能做到漏斗內外的液面一樣高,而且這樣也不需要做標記。而筆者使甲、丙兩組裝置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出燒杯中的液面,這樣不僅容易操作,還免得把時間浪費在調節內外高度上,而且在漏斗內的液面本來就高的情況下,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仍然上升,更能說明問題。
5.用實物投影儀,現象更清楚
蔗糖溶液是無色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漏斗內液面的變化呢?
①先把裝有飽和蔗糖溶液的長頸漏斗放入燒杯中一定深度,使甲組和丙組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出燒杯中的液面,然后固定在鐵架臺上,在漏斗內的原始液面處做醒目的標記。這個標記必須是可移動的(因為漏斗內的液面隨漏斗放入燒杯中的深度變化而變化),又要能快速地固定住而不往下滑。一開始筆者用焊接用的錫條,因為錫很軟,但是我們平時基本接觸不到錫條,更主要的是錫條顏色發灰,距離遠的同學看不清。后來筆者想到用扎面包袋口的黃色扎帶,扎帶里面有細的金屬絲,果然更符合要求。②在漏斗內的溶液中滴加幾滴紅墨水,這樣可以更好地看清漏斗內液面(紅色)的變化。③把裝置放在講臺上,用可旋轉的實物投影儀放大投影到屏幕上,漏斗內的液面一旦發生變化,每個同學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反思這一實驗的優化過程,可以發現整個優化是在緊扣實驗原理、實驗器材與步驟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給其他實驗的優化提供了一個基本原則:結合實驗需要,廣泛搜集材料,凸顯實驗現象,促進學生思考。
以上是筆者對滲透作用實驗教學的一點淺見,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摘 要:本文針對滲透作用演示實驗裝置的不足做了一些補充和改進,不僅縮短了實驗時間,提高了實驗效果,還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滲透作用的原理。
關鍵詞:高中生物 實驗教學 滲透作用
演示實驗 優化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實驗教學是不容忽視的。可是由于滲透作用的演示實驗操作困難,所需時間長,短時間內現象不明顯,教師往往跳過實驗環節,造成學生對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滲透作用產生的條件理解不深。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實驗材料、裝置等方面做了優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與同仁們一起分享。
1.用魚鰾膜代替半透膜,更易成功
一開始筆者選用常見的蛋殼膜代替玻璃紙做半透膜,因為有些資料上說,用蛋殼膜很快就可以看到實驗現象。筆者先用鐵釘小心翼翼地在雞蛋大頭敲個小洞,用牙簽扎破蛋黃,倒出蛋清和蛋黃,然后將蛋殼放在濃鹽酸中浸泡,不到一天的時間,完好的蛋殼膜就制作出來了。為了便于往長頸漏斗中加溶液,可以把蛋殼膜用橡皮筋固定在長頸漏斗的細管那頭,這樣也可以增加半透膜與溶液的接觸面積。
經過多次的漏水失敗,筆者思考能否把蛋殼膜換成魚鰾膜呢?魚鰾膜的韌性一定很好,因為即使煮熟了,還是很難嚼碎,于是筆者嘗試著用魚鰾膜作為半透膜。首先筆者把魚鰾上的纖維膜撕掉,由于它太滑了,根本不可能固定到細管那頭。筆者索性剪開魚鰾,用橡皮筋把它固定到漏斗口處,因為漏斗口下邊凹陷進去,就不容易滑落了。用這樣的方法每次實驗都獲得了成功,更可喜的是過了幾天,漏斗口邊上的魚鰾膜都干了,筆者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再次用它做實驗,竟然又成功了。這令筆者驚喜萬分,用魚鰾膜代替半透膜,再也不用擔心課前準備好的實驗上課時做不成功了。
2.設置三套實驗裝置,更直觀
一般情況下,像教材上一樣只設置一組發生滲透作用的裝置,其他的兩組則以提問的形式問學生:如果把燒杯中的液體換成與漏斗中濃度相等的蔗糖溶液,漏斗內的液面還會上升嗎?如果把漏斗口的魚鰾膜換成紗布,漏斗內的液面還會上升嗎?為了避免提問形式過于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筆者還設計了如下表中的三組實驗:
■
結果只有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升高,而乙組和丙組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度不變。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為什么會升高?通過分析提出滲透作用這一概念。通過甲組和乙組的對比,很容易得出發生滲透作用的一個條件:半透膜;通過甲組和丙組的對比,得出發生滲透作用的另一個條件: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用飽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水溫,實驗成功,時間更短
因為該實驗用于上課演示,所以等待實驗現象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好控制在5分鐘之內。所以一方面我們用飽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濃度;另一方面提高蔗糖溶液及清水的溫度,使分子運動加快。這樣不到3分鐘,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就明顯上升了。
4.漏斗內液面高出燒杯中液面
在甲組和丙組中很難做到教材上的要求,即在實驗開始時漏斗內的液面和燒杯中的液面一樣高。教材中考慮到用紗布的情況,只能做到漏斗內外的液面一樣高,而且這樣也不需要做標記。而筆者使甲、丙兩組裝置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出燒杯中的液面,這樣不僅容易操作,還免得把時間浪費在調節內外高度上,而且在漏斗內的液面本來就高的情況下,甲組中漏斗內的液面仍然上升,更能說明問題。
5.用實物投影儀,現象更清楚
蔗糖溶液是無色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漏斗內液面的變化呢?
①先把裝有飽和蔗糖溶液的長頸漏斗放入燒杯中一定深度,使甲組和丙組中漏斗內的液面高出燒杯中的液面,然后固定在鐵架臺上,在漏斗內的原始液面處做醒目的標記。這個標記必須是可移動的(因為漏斗內的液面隨漏斗放入燒杯中的深度變化而變化),又要能快速地固定住而不往下滑。一開始筆者用焊接用的錫條,因為錫很軟,但是我們平時基本接觸不到錫條,更主要的是錫條顏色發灰,距離遠的同學看不清。后來筆者想到用扎面包袋口的黃色扎帶,扎帶里面有細的金屬絲,果然更符合要求。②在漏斗內的溶液中滴加幾滴紅墨水,這樣可以更好地看清漏斗內液面(紅色)的變化。③把裝置放在講臺上,用可旋轉的實物投影儀放大投影到屏幕上,漏斗內的液面一旦發生變化,每個同學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反思這一實驗的優化過程,可以發現整個優化是在緊扣實驗原理、實驗器材與步驟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給其他實驗的優化提供了一個基本原則:結合實驗需要,廣泛搜集材料,凸顯實驗現象,促進學生思考。
以上是筆者對滲透作用實驗教學的一點淺見,不足之處,還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