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紅
摘 要:語言學習偏重于記憶,采用的思維方式多是抽象思維,因此高中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錯誤,我們也盡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尋找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中英語 學習錯誤 類型 成因
雖然經歷了義務教育階段多年的英語學習,但學生進入了高中階段之后,在英語學習中所獲得的成績仍然不樂觀。此處所謂的不樂觀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不同形式的錯誤。當然,這些錯誤的產生既有客觀原因,如學生的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的影響。也有主觀原因,如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學習狀態等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生的錯誤并認真梳理這些錯誤,對這些錯誤進行分類并提出建設性的教學建議,對于高中英語的有效教學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筆者經過努力,做出如下一些思考,敬請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一、高中生英語學習錯誤的類型
簡單地進行分類,可以發現高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易犯的錯誤有兩類:一是知識性錯誤;二是能力性錯誤。
知識性錯誤主要包括這樣幾點:一是詞類運用錯誤。這類錯誤往往發生在高一年級,其中大部分錯誤是從初中帶上來的,比如說在翻譯“湯姆游泳到河對岸”時,有學生翻譯成了“Tom swam through the river”。顯然,學生在理解“通過”這一含義時選擇了through,而事實上應當是across,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一般是指通過三維空間,而后者一般是指“橫穿”,與所穿過的對象一般成交叉十字的關系。由于學生只記詞義,不記介詞的具體用法,因而出錯。二是句式錯誤。如在“Its time she washes that coat”一句中,washes當為washed,因為在表達應該做什么事情的時候,Its time后面所跟分句中的動詞應當是虛擬語氣。而學生并不理解虛擬語氣意指“當做未做”之事,忽略了句子的整體意義,只將目光放在“洗”的翻譯上,故出錯。
能力性錯誤往往是指學生在英語運用當中表現出來的錯誤,這又分為兩種情況:一類是語言層面上的錯誤,學生知道應當怎么用,但是偶爾也會出錯,這類錯誤學生通過自省的方式能夠自我發現;另一類是與語言能力相關的錯誤,這類錯誤往往無法自我發現。在實際情形中這兩種錯誤有時難以區分,因此可以統稱為能力性錯誤,在實際教學中區分的主要依據是看學生是不是重復犯同一類型的錯誤。
二、高中生英語學習錯誤成因
縱觀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比較學生的英語學習細節,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出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若不加以分類容易讓我們的英語教學效果受到影響。筆者幾經梳理,得出如下幾條錯誤成因。
1.母語干擾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卻難以得到根本的解決,究其原因就在于母語的影響力太強,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直影響著對英語的理解與學習。這類錯誤的化解辦法只能是創設英語語境與不斷強化英語要求。
2.語內干擾
如果說剛才的母語干擾是學生的母語與學習語之間發生了錯亂現象的話,那語內干擾則是指在英語理解范圍內發生的負遷移現象。這一錯誤與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密切相關。英語水平較低者更容易發生母語干擾,而英語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發生語內干擾的現象。語內干擾形成的原因是學生對英語的掌握處于類似“高原狀態”的水平,一方面能夠較為熟練地運用基本的英語,另一方面又對某些重要的細節掌握不到位。
以最為簡單的冠詞的運用為例,當想讓學生表達“他是一位教授”時,不少學生脫口而出“He is professor”。當想讓學生翻譯“生活是快樂的”時,學生不假思索“The life is happy”。這類錯誤在高中英語學習中是司空見慣的。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同行們一個共同的困惑就是:“為什么英語學得越多,學生就越犯簡單的錯誤呢?”事實上如果比較一下我們會發現學生正是隨著英語知識越來越豐富,才出現了這類錯誤。學生一方面想順利地用英語表達,另一方面卻犯著這類低級錯誤,本質上就是一種語內干擾現象。
3.文化干擾
文化干擾與母語干擾不同,后者主要表現在語言運用與表達上,而文化干擾是指在沒有語法錯誤的前提下出現的文化層面的錯誤。高中英語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向就是讓學生在類英語情境中進行表達,這一要求超越了簡單的對話,指向了英語學習的深層意義。而從這個視角來看英語表達時,即使最為簡單的英語也要注意是否符合英語文化。比如最為常見的問候語“Where are you going”就是不可能出現在英語情境中的。當然,隨著中國進一步地開放發展,也出現了Chinglish的說法,這是另一種文化相融,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三、高中生英語學習錯誤的心理因素
語言學習異于一般知識的學習,也異于一般技能的學習。根據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對學習的分類,語言學習更多的是一種符號式的學習。這就意味著語言學習偏重于記憶,采用的思維方式多是抽象思維。因此高中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錯誤,我們也盡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尋找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
對于母語干擾,我們可以基于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給學生一種重復,以增加刺激的強度與頻度。從效果來看,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事實上對母語的掌握之所以如此熟練,正是因為刺激強度與頻度都相當高。但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在采用行為主義觀點時則要謹慎,因為一旦這種刺激變成枯燥的重復,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對于語內干擾,我們可以借用信息加工理論進行解釋。因為解決語內干擾最有效的方法實際上是學生的記憶。由于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量非常大,因此需要采用有組織的方法來加強記憶。其中較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對英語知識進行“組塊”,把類似的、容易出現同種錯誤的知識聚集到一起,形成一個組塊,則可以解決一類問題。這種方法的實施前提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將錯誤歸成一類。
對于文化干擾,我們則可以采用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為學生提供純正的英語情境,讓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理解英語、運用英語。比如筆者常用的一個手段就是讓學生看英語原聲電影的精選片段。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可以自主揣摩每一句英語所處的情境,從而產生一種心理影響,形成一種緘默知識。通過這樣的自主建構,一般就可以化解文化干擾產生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