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從最初單純的預想預見能力網上訓練課程進入課堂到與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已近兩年的時間,學生從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能寫出作品,再到后來的輕松完成,經歷過令筆者難以預想的過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下面對這個過程筆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對預見能力網上訓練的初探
(一)對預見能力網上訓練的理解
預見能力是指當事人根據事物的發展特點、方向、趨勢進行預測、推理的一種思維能力,是思維能動性的表現,是職業素養的重要條件,是職業核心能力。初中學生的預見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利用預言家網絡平臺,通過一定時間、一定內容的訓練之后,能夠根據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和自身經驗,在與身邊的同學、教師及其他人群進行交往時,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獨立進行思考,對事物的發展特點、方向、趨勢等進行預測、推理,果斷進行判斷并適當處理的能力。其目的是提高初中生獲取信息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養成前瞻意識,養成良好的提前計劃的習慣,掌握現代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實際工作所需要的預見能力。其主要內容是話題訓練。它的創新與突破之處在于改變了以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擺脫書本的限制,學生通過互動型網絡教學模式參與訓練,注重的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而不是學習結束時的考試結果,所以這門課的學習成果是結論得出的過程,而不是結論本身。
(二)預見能力網上訓練在實際訓練中的優缺點
[優點1] 學生喜歡上預見能力訓練課
預見能力訓練課程憑借著輕松的上課形式、精彩無限的互聯網資源,沒有考試壓力,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選題,深得學生們的喜愛。
[優點2]學生的表現有進步
這門課程是一門經驗類課程而非學科類課程,它的特點決定它的效果不是由一張考試卷的成績來決定的,而是通過學生訓練前后產生的變化,去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的。只要細心觀察學生,我們就會發現:尤其在課上,大多數學生使用計算機打字、搜集資料,利用郵箱、利用平臺已經游刃有余,發布想法也不再是幾個字,搜集到資料時也會精簡、整理,遇到喜歡的選題、看到好的言論會迫不及待地進行交流。
[優點3]學生已初步具備預見的潛質
經過反復的片段探究練習后,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事情的處理、對未來的展望都已得到提高。他們的想象也不再是零散的,而是能夠從多方面進行描述,設置出預想的場景,還會想到幫助別人,顧及父母等其他人的感受,甚至可以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
[優點4]學生獲得更多表現機會
預見能力訓練課給性格內向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傾訴情感的平臺。小朱、小王等同學發表預想訴說苦惱、表達愿望,在平臺上非常活躍。小李發表多篇預想,參與很多評論,獲得的積分很高,頭銜也很高。也就是說預見能力訓練課程的開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自己、與外界交流的渠道,使他們的情感不再壓抑,并能得到陪練教師真誠的幫助,使他們的人生軌道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缺點1]學生認識程度不足,能力訓練流于表面
在上課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生發布的想法質量較低,數量較少,時間越久此現象越明顯。
學生在剛接觸這門課時每個想法的字數為三、四十字,這些想法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更不用提表現出預想場景及分析能力了。后來我們不斷調整主題,又結合問題引導學生到網上使用百度等工具搜集資料,學生發布想法的字數多了,可又變成了簡單的復制粘貼,還有個別學生把別人的想法直接嫁接給自己,這樣的做法對于想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預見能力的目標毫無益處。對此,我們在班級內對好作品進行展示,以此調動其他同學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不要僅僅為了完成任務而發布想法,而是要表達自己的心聲。
[缺點2]學生交流較少,時間越久越不注重交流
學生發布完想法后,如果不看其他同學的想法,也不關注其他人對自己想法的評論情況,就達不到培養學生預見性思維的目的。
二、對綜合實踐課程的認識
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為學習課程的基本方式,以貼近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的養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綜合實踐課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自身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 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還滲透了信息技術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以學習者的經驗、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進行課程的整合,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弱化學科界限;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強調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主動解決問題,加強中小學生的綜合活動學習;活動方式強調學生親力親為,注重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是開放的,活動的時空突破課堂時空的局限,向社會生活領域和自然環境延伸。綜合實踐課程的特點是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三、綜合實踐課和預見能力網上訓練整合的優缺點分析
綜合實踐課僅憑在課堂上的分析和學生課后有限的實踐活動,很難真正地實現綜合實踐,于是筆者把它和網絡相結合,設計了一些片段探究和完整探究主題,對學生進行訓練。比如結合我校是新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非常有品位、有特點,新入校的初一學生對每個樓層的主題都非常感興趣,于是筆者想到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學生進行愛校、愛國和理想教育。我校的辦學思想是“在圣賢的光芒下成長”,校園內有一座孔子塑像和兩塊孔子游學的浮雕,因此實踐活動內容就設計為“走近孔子”。
在“走近孔子”這一活動過程中,由于學生家里的相關書籍有限,學生對于歷史年代太久遠的孔子也沒有多大興趣,再加上初一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也非常有限,所以學生們只是粗淺地寫了一些孔子的生平經歷或名句,沒有更深入的內容呈現。鑒于這種情況,筆者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與孔子相關的信息向同學們展示,并按主題分類、分組,繼續挖掘和展示,又讓學生做了幻燈片并配音,最后放到“預言家平臺”上進行大范圍的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的作品質量也很高,學生的認識層次也得到了提升。
后來我們又做了比較容易操作的主題——包餃子體驗。第一步是動手包,第二步是講述餃子的歷史,第三步是展示。這個主題第一步是在家里完成的,要有錄像或照片,第二步和第三步是在平臺上,既有實踐又結合網絡,又對餃子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以上我們看到,做了這幾個選題讓綜合實踐課得到了升華,也解決了預見能力訓練課在長時間預想后學生麻木、興趣缺失的尷尬局面。這樣簡單的實踐與網絡結合,取得的效果不錯。但我們繼續做更深入的實踐探究時,比如與木耳、石油等相關的兩個主題,學生就只在網上收集資料然后復制粘貼,對于需要自己動手做或者整理資料等活動表現得缺乏興趣,不再積極,或者只是完成了比較簡單的實踐部分,沒有到市場上做調查,所以也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走進社會的目的。對此筆者做了反思,上網查資料的活動和微機課的實踐重合,也不一定需要預言家平臺,另外與綜合實踐的結合也沒有對提升學生的預見能力起到多大的幫助,兩者的結合筆者認為還是很不恰當的。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課堂訓練和反思,筆者相信未來的預見能力網上訓練中我們必將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