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秀
摘 要:獲利能力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首要標志,客觀準確地對企業獲利能力評價,是投資人、債權人、其他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同時也是企業管理者的要求。獲利能力分析是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17-01
獲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獲利能力的分析應包括獲利水平及獲利的穩定、持久性兩方面內容。企業獲利能力分析中,人們往往重視企業獲得利潤的多少,而忽視企業獲利的穩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實際上,企業獲利能力的強弱不能僅以企業利潤總額的高低水平來衡量。雖然利潤總額可以揭示企業當期的獲利總規模或總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這一利潤總額是怎樣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否按照現在的水平維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長下去,即無法揭示這一獲利的內在品質。所以,對獲利能力的分析不僅要進行總量的分析,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獲利結構的分析,把握企業獲利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后者在報表分析中更為重要。獲利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和發展之源。獲利就是以收抵支后的剩余。由此可見,獲利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獲利,不斷地實現價值增值,企業才能夠實現穩健發展。因此,實現獲利,既是企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也是企業一切工作的歸宿點。
一、重視利潤結構對企業獲利能力的影響
企業的利潤主要由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非經常項目收進共同構成。一般來說,主營業務利潤和投資收益占公司利潤很大比重,尤其主營業務利潤是形成企業利潤的基礎。非經常項目對企業的獲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貢獻,但在企業總體利潤中不應該占太大比例。在對企業的獲利能力進行分析時,很多財務分析職員往往只注重對企業利潤總量的分析,而忽視對企業利潤構成的分析,忽視了利潤結構對企業獲利能力的影響。實際上,有時企業的利潤總額很多,假如從總量上看企業的獲利能力很好,但是假如企業的利潤主要來源于一些非經常性項目,或者不是由企業主營業務活動創造的,那么這樣的利潤結構往往存在較大的風險,也不能反映出企業的真實獲利能力。
二、獲利結構對獲利持續性的影響
獲利的持續性是指從長期來看獲利水平能保持目前的變動趨勢。獲利的穩定性與持續性的區別是,獲利的持續性是指目前的獲利水平能較長時間的保持下去,而獲利的穩定是指獲利在持續時不發生較大的向下波動。可見,獲利的持續性是指總發展趨勢,而獲利的穩定是總發展趨勢中的波動性。企業獲利結構對獲利的持續性有很大的影響。企業的業務一般可分為永久性部分和臨時性部分。長久性的業務是企業設立、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企業正是靠它們才能保持獲利水平持久。臨時性的業務是由于市場或企業經營的突然變動或突發事件所引起的,由此產生的利潤也不會持久。長久性的業務主要包括企業的主營業務,所以企業主營業務利潤比重越大,企業獲利水平持續下去的可能性越強。分析盈利的長久性通常采用將兩期或數期的損益進行比較的方式。各期的對比既可以是盡對額的比較,也可以是相對數的比較。盡對額的比較方式就是將企業經常發生的收支、經營業務或商品的利潤的盡對額進行對比,看其盈利是否能維持或增長。
三、加強獲利質量的財務風險分析
1.有無過分使用財務杠桿效應提高獲利。在較好的年景中,通常所支付的利息低于債務融資成本帶來的收益,因此,較高的負債可以提高獲利水平,具有好的杠桿效應。但是,高負債卻面臨較大的支付壓力,而且債務水平上升,進行其他債務融資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為取得資金所支付的利息率可能會比目前高,具有較高的財務風險,收益波動傾向會更強,獲利的質量也隨之降低。
2.流動性(通常以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衡量)是評價公司短期償債能力的關鍵因素,盡管流動性對當期收益不產生直接影響,但如果不能償還負債,公司可能會采一些不當行為,而這些行為可能會對未來的收益產生較大的不確定性,加大了收益波動的風險,從而降低獲利的質量。
3.通過提高資產使用效率(資產周轉率)而產生的獲利較通過獲取較高的銷售毛利率而產生的獲利,前者因財務風險相對較低,其獲利的質量較高。
4.存在各類或有負債或表外負債,如對外擔保、未決訴訟、產品保證等的企業,因增加了財務風險,其獲利的質量相對較低。
四、要關注稅收政策對獲利能力的影響
稅收政策是指,國家為了實現一定歷史時期任務選擇確立的稅收分配活動的方針和原則。它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稅收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有利于調節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納稅環境,能有效調整產業結構。稅收政策對于企業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符合國家稅收政策的企業能夠享受稅收優惠,增強企業的獲利能力;不符合國家稅收政策的企業,則被要求繳納高額的稅收,從而不利于企業獲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國家的稅收政策與企業的獲利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評價分析企業的獲利能力,離不開對其面臨的稅收政策環境的評價。然而,由于稅收政策屬于影響企業發展的外部影響因素,很多財務人員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時往往只注重對影響企業發展的內部因素進行分析,而容易忽視稅收政策對企業獲利能力的影響。
五、完善總資產報酬率指標
總資產報酬率的一般意義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獲得報酬總額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表示企業包括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在內的全部資產總體的獲利能力。企業總資產中的負債由債權人提供,債權人從企業獲得利息收入,這筆利息收入相對應的是企業的利息支出。企業總資產中的凈資產是股東的投資,股東從企業獲得分紅。該分紅相對應的是企業的凈利潤,即稅后利潤,并不是利潤總額。所以,把總資產報酬計算公式中的分子改為凈利潤與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趨于合理。
六、完善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
成本費用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時期的利潤總額同企業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該指標通過企業收益與支出的比較,評價企業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價,從耗費角度評價企業收益狀況,以利于促進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節約支出,提高經營效益。我們知道,利潤總額包括了補貼收入、營業外收支凈額等與成本費用不匹配的成本費用支出,因此,將成本費用利潤率計算公式的分子改為營業利潤更為合理。
參考文獻:
[1] 楊雪秀.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1).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