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米西努爾.坎加洪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81-01產后出血是指產婦在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產后出血是孕產婦分娩期的并發癥,也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輕者可能引起貧血或繼發產后感染,重則導致產后出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產婦生命,即使獲得救治后也有可能帶來一些后遺癥,如繼發性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所以產后大出血的治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做好產后出血的防治工作對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本人對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分娩足月產婦1958病例分析,探討臨床上產后出血的防治措施?,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資料1958例,年齡18-42歲,產后出血32例,初產婦29例,經產婦3例。占分娩總數的1.63%。出血時間:產后2h內30例,占93.75%,2h后2例,占6.25%。產后出血32例中剖宮產術8例,陰道助產18例,自然陰道分娩6例。
1.2 產后出血量計算方法:胎兒娩出后,在產婦臀部放置消毒盤收集產道出血并計量。在分娩過程中用紗布浸血計算法估計出血量,剖宮產術中出血量為吸凈羊水后更換負壓瓶計量??偝鲅繛楫a后2h內的出血量。
2 結果
產后出血量:產后2h內的出血量大于500ml。出血原因:子宮收縮乏力20例(占62.5%),軟產道損傷6例(占18.75%),其中宮頸裂傷1例,陰道壁損傷3例,剖宮產術中子宮切口撕裂2例,胎盤因素6例(占18.75%),其中前置胎盤2例,胎盤粘連4例。
3 討論
3.1 產后出血的預防:產后出血要做到產前預防,并做好孕前及孕期保健。對合并凝血功能障礙、重癥肝炎等不宜繼續妊娠的婦女,應盡早終止妊娠,并積極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及各種妊娠合并癥。對有可能發生產后出血的孕婦,如多孕、多產、多次宮腔手術者,羊水過多、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子宮發育不良、有子宮肌瘤剔除史者、妊娠合并糖尿病、血液病等提前收入院。對胎盤早剝、死胎、宮縮乏力、產程延長者應及時處理。同時正確處理好三個產程。第一產程,密切觀察產婦情況,保證產婦休息防止產程延長。重視第二產程處理,指導產婦正確使用腹壓,掌握會陰切開的適應癥及手術時機,防止軟產道損傷。產后出血和產科急癥,多發生在第三產程及產后2h內。故產婦分娩后,應留在產房,觀察2h,方可轉入病房繼續觀察。產后出血的預防應從既往病史、產前檢查、產程觀察和處理中著手,加強對育齡婦女的宣教,強調育齡婦女必須落實避孕措施,減少意外妊娠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流產、引產。加強圍產期保健,預防和治療感染,糾正貧血,治療孕婦急、慢性疾病,積極防治妊高征及其他各種妊娠并存疾病,認真尋找可能引起產后出血的各種高危因素,做到有備無患。
3.2 分娩方式的選擇:陰道助產及剖宮產可增加產后失血量。本組資料中剖宮產及手術助產與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發生率具有顯著差異,陰道助產及剖宮產術都損傷了軟產道,及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產后出血量。本組產后出血32例中因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致產后出血26例占出血總數的81.25%。子宮收縮乏力的20例中,剖宮產術引起的產后出血8例,占40%。軟產道損傷的6例中,陰道助產(胎吸、產鉗),引起產后出血5例。故應重視剖宮產術和陰道助產的問題,嚴格掌握手術指征,盡量自然分娩。其次要提高手術質量,減少術中出血。預防胎盤粘連,早期發現。多次人工流產手術、經產婦、孕期出血和使用保胎劑,是引起胎盤粘連的危險因素。對有上述因素的產婦,應密切觀察第三產程,及早發現和診斷胎盤粘連,及時處理,可有效避免出血過多。對出血量多急可疑為子宮切口裂開者可開腹探查。若患者無子女或仍有生育要求,術中見組織壞死不大,炎性反應不重可行清創縫合或結扎子宮動脈。有條件的可行髂內動脈造影栓塞進而保留子宮,否則需切除子宮。術后給予足夠量的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并糾正貧血。
3.3 宮縮乏力: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本組顯示產后出血的各種原因中宮縮乏力占首位,占55.93%??赡芘c孕婦精神過度緊張,恐懼分娩,臨產后休息不好,進食少,過早自行用腹壓致使身體過度疲倦,產程延長或臨產時使用鎮靜劑過多或剖宮產麻醉過深以及妊高征患者過度應用解痙、鎮靜劑使子宮收縮受到抑制或由于合并子宮肌瘤、疤痕子宮、子宮過度膨脹如巨大兒、雙胎、羊 水過多等導致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子宮肌纖維收縮乏力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的單一或綜合影響致使產后出血率明顯升高。本組資料表明76.27%的產婦有妊娠并發癥。所以產科醫生對于易導致宮縮乏力的各種因素要提高警惕,以便及時預防,做好搶救準備。產程中應注意保護產力,以恢復子宮收縮及縮復功能,這是防止產后出血的關鍵措施。
3.4 產后出血的處理:臨床上對產后出血的處理方法是早發現早診斷。以往對產后出血的診斷是胎兒娩出后24h內的失血量,但臨床上往往來不及觀察24h,就需對產后出血做出診斷,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近年研究結果表明,產后2h總失血量可較好的反映失血情況,又能較早提供信息。本組病例中發生在產后2h內的30例,占93.75%。故認為產后2h內,嚴密和及時針對各種癥狀處理,是避免產后出血的重要環節。產后出血的治療包括子宮腔紗布填塞、子宮動脈結扎或子宮切除,其中紗布填塞最為古老,對部分患者有快速止血效果,子宮切除是治療產后出血較有效的方法,但它的最大缺陷就是生育能力的喪失,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由于妊娠子宮的血流大部分來自于子宮動脈,因此也可以通過對子宮動脈上行支的結扎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因絕大多數產后出血發生在產后2h內,故產后2h應在產房嚴密觀察其出血量,有兩種情況容易被忽視,即持續小量出血的未予重視,待發現時已為不可逆休克;亦有出血積于宮腔內,外出血不明顯而忽略。因此,產后要注意子宮收縮及陰道流血情況。我院的做法是:產后2h內,每隔15~20min按壓宮底一次,并觀察陰道流血情況;產后2~24h每隔2h按壓宮底一次,并觀察陰道流血情況。如發現宮縮乏力,應盡快按壓宮底排出宮內積血,及時使用宮縮劑加強宮縮,并根據出血量及時補充血容量,以防延誤治療。注意觀察產婦脈搏、血壓、呼吸及一般情況。準確記錄出血及尿量,給予保溫、輸氧。并根據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