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鵬
摘要: 目的:對頑固性呃逆中醫針灸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和分析。方法:選擇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于我科的頑固性呃逆患者50例做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5例,對照組25例接受中藥湯劑治療,試驗組25例患者接受中醫針灸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結論: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具有顯著效果,是一種頑固性呃逆的理想治療方法。
關鍵詞: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97-01 呃逆是脾胃病證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是氣逆上沖致患者喉中呃呃連聲,頻發而聲短,且患者無法自行停止 [1]。頑固性呃逆,在中醫學上謂為“噦癥”,西醫上將之命名為“膈肌痙攣”,頑同性呃逆的出現會對該類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嚴重不利影響,造成病人身心兩方面的沉重壓力,帶來極大的痛苦與不便,發作嚴重時甚至可造成患者的死亡。目前西醫對該病證在臨床上尚未能確定準確的病因,也未研制出特異性的治療方式,故現多采用中醫方法治療。為了進一步探討適宜于頑同性呃逆患者的中醫治療方法,我們自2012年1月起對收治于我科的頑同性呃逆患者實施了中醫針灸治療方法,現將研究情況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選擇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于我科的頑固性呃逆患者50例做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數量為21例,女性患者數量為29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1.32±4.78歲。將50例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構成、性別構成等情況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中藥湯劑為治療方案。試驗組接受中醫針灸治療方案,取膻中、足三里以及內關三穴為主穴。根據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穴位加減方案如下:對情志不舒所導致的頑固性呃逆者在主穴的基礎上加人中穴與太沖穴針灸;對飲食不節所導致的頑固性呃逆患者,主穴基礎之上再加以中脘穴和天樞穴針灸;對正氣虧虛所導致的頑固性呃逆患者在主穴的基礎之上加血海穴與關元穴針灸。行針手法如下:選擇強刺激右轉瀉法為主來實施對熱證以及實證患者的針灸,根據患者的耐受度確定行針強度,行針頻率為15-20min1次,留針時間為30-60min;選擇左轉輕手法補法為主來實施對寒證和虛證患者的針灸,每日行針一次,療程為7天。
1.3 評價標準: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以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呃逆的療效評價標準為參照[2],該診斷療效標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分為三個療效級別,臨床治愈的標準為患者的呃逆癥狀消失且于一周內未出現復發;臨床好轉的標準為患者的呃逆次數較治療前明顯減少,發作程度較治療前明顯減輕;治療無效的標準為患者的呃逆癥狀未獲得減輕,發作的次數、發作的程度較治療前均未出現明顯的減少、減輕。
1.4 統計學方法: 對研究所得的各項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頑固性呃逆患者治療后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頑固性呃逆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試驗組頑固性呃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的比較[ 例數 ( % ) ]
組別例數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試驗組2518(72.00)6(24.00)1(4.00)24(96.00)對照組2512(48.00)7(28.00)6(24.00)19(76.00)注: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的比較,X2=4.153,p=0.042
3 討論
頑固性呃逆是指呃逆癥狀典型且發作頻繁,發作持續時間在一天以上,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持續幾天至數月、數年不等,該病證的長期存在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節奏的紊亂現象,對該類患者生活質量的高低存在嚴重的影響[3]。祖國醫學觀點認為,與頑固性呃逆的病因存在密切的關系的主要是:情志方面的失調、飲食方面的無節制、久病氣虛等。膻中穴主機體之氣機,內關穴為八脈交會穴,針刺二穴有利膈寬胸之效,針刺足三里可奏益氣補中、脾胃調理之效。對以上三穴實施中醫針灸,對于頑固性呃逆的治療效果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中醫針灸治療的試驗組患者,其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接受中藥湯劑治療的對照組患者,且具有操作方法簡便,無不良反應的優勢,提示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具有顯著效果,是一種頑固性呃逆的理想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昕.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22例臨床分析[J].中醫中藥, 2009,16(21) : 64+68.
[2] 郝珍.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J].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1,(1B) : 186-187.
[3] 顧文元.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49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保健營養,2012,(11C):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