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美云
關鍵詞:剖宮產術; 預防性; 抗生素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074-02
由于麻醉及手術的進步、胎兒監護水平的提高及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我國的剖宮產率不斷上升。但是剖宮產不是絕對無菌手術,特別是那些已具有潛在感染因素的產婦,如妊高征,胎膜早破,產前、產后出血,多次肛查及陰道檢查,羊水重度污染等。術后感染的可能性明顯增加。本研究采用同一種抗生素,兩種不同的給藥方法,來探討剖宮產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分娩的,具有不同潛在感染因素的腹膜內剖宮產產婦50例,給予同一種抗生素——阿洛西林(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隨機分為術前給藥(A組)及術后給藥(B組)兩組,兩組孕婦的年齡,孕周,手術時間,潛在感染因素的分布差異無顯著性。
1.2 方法:A組為術前單次沖擊性給藥:于術前30分鐘靜脈滴入阿洛西林8.0g(阿洛西林單支2.0g)溶于5%葡萄糖500ml中,30分鐘滴完,術后不再使用抗生素直至出院。B組為術后序貫療法:手術結束返回病房開始給藥:阿洛西林6.0g溶于5%葡萄糖250ml中靜脈滴入,每日兩次,連續靜脈用藥直至體溫恢復正常。
觀察指標:(1)術后體溫:術后至出院日的最高體溫及體溫恢復正常(≤37.2°C)經過的時間(退熱時間)。(2)產褥病率。(3)藥物不良反應。(4)人均抗生素用量。
1.3 統計方法: 利用Statisticsversion4.0進行統計分析,作t檢驗。
2 結果
2.1 術后體溫: A組術后平均最高體溫(37.20+0.23)°C,均低于B組(37.80+0.45)°C,A組術后退熱時間(1.00+1.03)天,均短于B組(2.61+1.30),差異有顯著性。
2.2 產褥病率及藥物不良反應: A組產褥病率1例,為急性子宮內膜炎,術后宮頸分泌物培養為糞腸球菌,B組產褥病率2例,其中1例為泌尿系統感染,1例為上呼吸道感染。2種用法均無藥物不良反應。
3.3 人均抗生素用量:A組每人用藥4支,B組人均用抗生素(18+3.52)支,A組與B組人均抗生素比較,差異性較顯著。
3 討論
3.1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時機的選擇:預防感染時機不同,預防效果也會有差異。目前主張時間較短的外科手術,在術前短程應用抗生素作為預防感染的手段,而以術前0.5—1小時或麻醉開始時1次給藥最為普遍。本研究對易感染剖宮產術采用的2種給藥方法,進行效果比較,結果顯示,術后最高體溫及術后退熱時間A組較B組明顯為低(短),表明術前給藥的預防效果優于術后給藥。術前給藥可有效的避免耐藥菌株的產生,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藥物在乳汁中的含量,減少藥物對新生兒的不良反應。因此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應選擇在術前而不是術后。
3.2 抗生素選擇:本研究選用阿洛西林是因為青霉素類廣譜高效抗生素,不良反應低有效血藥濃度時間長,這對易發生混合感染且手術時間短的剖宮產手術非常有利。價格低,患者易于接受。
3.3 預防新生兒感染:當孕婦合并易感染的多種高危因素時,新生兒感染的幾率大大增加,因此預防感染很重要。有研究表明,阿洛西林靜脈給藥后很容易通過胎盤,經胎盤的高速率轉運在胎兒血液中達到有效治療濃度,且持續到嬰兒出生后6小時,可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另外,術前用藥后新生兒可不再使用抗生素,免除了新生兒用藥的不便及由此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
3.4 術前用藥的優點: 術前用藥有利于母乳喂養,加速產婦體力恢復。A組產婦于手術后2天即停止輸液,可使產婦盡早下地活動,有助于產婦惡露排出,減少宮腔感染的發生。更有利于母乳喂養,減少乳脹,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加速產婦體力恢復。
3.5提高療效,降低費用: A組人均抗生素用量明顯低于B組,大大減輕了產婦經濟負擔,減少了藥物的浪費,而且預防效果優于術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