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所學校全體師生的品質、思維及為人處世方式、行為習慣等就代表著學校的整體形象,而行為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函數,同時它還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的核心組成和靈魂所在,也是校園文化制度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充分體現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使在校學生被一種濃濃的文化氣息所浸潤和包圍,深刻地體會到先進的學文化對學校特色發展、內涵所帶來的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 特色 內涵
1 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校園文化是衡量一所學校精神文化層面優劣的重要標準,它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將育人作為其主要導向。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內容。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為校園精神和文明。它是一種群體文化,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維護。
杭州師大培訓學院院長項紅專教授說:“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積淀的師生認同的共同群體價值觀和核心理念,是學校發展和學校管理的靈魂,更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目前,從總體來看,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校園文化具有導向功能 在校園文化中蘊含整個學校的深層價值觀念及體系,它是學生的行為參照標準,能長期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把個人行為引導到集體目標上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因此,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規定了一種目標模式。
1.2 凝聚功能 所謂凝聚功能,就是指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從而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優良的校風對學生而言,具有強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它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
1.3 激勵功能 校園文化的積極影響主要集中表現在學生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活行為方式上。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具有無窮的激勵力量,對于弘揚正氣、優化校風、培養校園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1.4 認識整合功能 校園文化自身包含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中,能通過彼此之間思維方式的碰撞,尋求到個人與集體、社會的結合點,通過對自身行為方式的逐步調整,加強知識積淀與文化修養,以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人才。
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2.1 建設優秀的師生文化是關鍵 在文化建設中高校教師是文化發展建設的重要組成,直接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的質量。因此高校要積極提高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和質量,強化廣大教職員工的文化意識,切實提高其文化素養。在加強教職人員的文化素質教育時,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文化意識強、文化素養高的高校師資隊伍,保證學校文化建設的特色化內涵。在教師團隊建設中,最重要的是教職員工們團結在一起,建立起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愿景是學校文化的根基,共同愿景一旦形成,它的力量則是無可估量的。有人說:“一個精神燦爛的人,可以活成一個花園,一個精神燦爛的群體,卻可以活成一個傳奇”。教師工作重在心靈教育,應該將德育與智育有機結合,教師在優秀的文化環境中能夠充分發揮其專業素養,感受校園的人文關懷,同時將這種情感體驗及時傳遞給自己的學生,是他們也感受到校園文化的魅力所在。
學生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直接決定著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因此,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時,一定要以學生為導向,積極關注在校生的思想動態,打造適應其發展的校園文化,并將這一文化建設理念運用于整個教育教學建設中。在被稱為“學習的天堂”的哈佛學院里,個人與社會徹底融合,今天與未來自然銜接,生存與發展有機組合。這就是哈佛的文化,這種文化具有不可抵御的穿透力,給莘莘學子們輸送了學習的力量,激發了莘莘學子們學習的興趣。因此,學校要積極關注學生的興趣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文化建設方面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校園文化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力量。
2.2 建立科學的制度文化是重點 學校是一個大系統,大系統中自然有若干子系統,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機制,讓這個系統能和諧運轉呢?一要有科學有序的管理運作機制。學校要實現科學有序的管理,首要的是實現管理的民主化,而“民主”光靠“人和”是不夠的,更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特別會因為主要領導角色定位的不同而大相徑庭。這方面必須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來規范。比如決策層的民主議事制度、教代會制度、校務公開制度、廉政建設制度,目標、過程、績效結合的管理制度,責、權、利相結合的制度,學校整體的管理制度等等,一句話文化管理就是要堅持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只有把這些制度通過科學合理有序的運作機制來實施,學校管理才能“管而有度,理而有序”。二要有公正恰當的評價激勵機制。評價激勵是促進管理的助推劑,是構建校園和諧文化的一個重要支點。教師的勞動是精神勞動,精神勞動有其獨立性、自主性、個異性,學校評價激勵機制的建立必須遵循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效率與效用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物質與精神相結合、法理與情感相結合的原則。把握好這六項原則,學校所制訂的各種考核評價辦法,獎勵懲誡辦法,都能為廣大教職工所認同,否則,就會因評價不公正,激勵不恰當而導致人事不和,矛盾重重,進而妨害了學校管理文化的健康發展。
2.3 建立優雅的環境文化是保障 校園環境文化指各種影響人、教育人的因素的總和,它對學生起到獨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難以替代的作用,因為學校的環境是學校文化的象征,所以不少學校都重視優雅環境的建設,并以此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要讓這個保障在構建校園文化中真正發揮作用,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一要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在“以人為本”的大背景下,學校管理人員首先要牢固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設身處地地為教職工著想,對他們人格上尊重,工作上關注,生活上關心,行為上理解,真正激發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其次要用“團隊精神”、“科學理念”、“高尚師德”引領教職工,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崇高所在,堅決摒棄文人相輕,同行是冤家的陋習。其三,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讓其在事業上有主體感、成就感。其四,以多樣性的文化活動為載體,豐富教職工業余生活,不斷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讓所有人體會到“人性化”管理的樂趣,真正讓學校所有活動浸泡在“人文化”的氛圍之中。二要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物質條件的好壞,也是教師是否安心本職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過去人們一貫的認識就是窮學校,窮教師,當了教師就意味著寒酸。這一點在西部貧困地區尤為明顯。現在,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加,學校經費相對寬裕,學校要盡最大限度改善教師辦公硬件、教學硬件、環境設施、獎金福利,把改善物質條件放在塑造教師形象,塑造學校形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層面上考慮,給教職工創設一個優美的工作環境,讓大家在這一塊小天地里有舒心感、和諧感、優越感。三要學會在競爭中合作。要讓事業有動力、有活力,必須引入競爭,有競爭,要善于引入競爭機制,讓“優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但競爭一定要把握好“度”,千萬不要搞殘酷競爭,無情排比。與此同時,管理者要培育教師的合作意識,要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因為教師“勞動的個體性、成果的集體性”決定了這一點。只有在競爭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競爭,教師團隊才能整體優化,精神勞動才有和諧可言。
3 小結
學校的發展是文化的發展,文化是學校的土壤,文化是學校的根基,文化是學校的價值,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文化是學校的源泉,文化是學校的力量,文化是學校的任務,文化是學校的成果。沒有文化存在,便沒有學校存在;沒有優秀文化,便沒有卓越學校。
參考文獻:
[1]周峰.論新時期高校學生宿舍文化建設的思考[J].電子世界,2013(08).
[2]趙美.關于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09(07).
[3]黃小滎.論學校辦學理念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建構[J].中小企業科技,2007(10).
[4]孫桂霞,高鈺里.如何加強班級文化建設[J].價值工程,2011(18).
[5]彭小孟,萬晴.論高校學生自治組織文化建設[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2).
作者簡介:段永平(1969-),男,甘肅鎮原人,現任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樂蟠初中黨支部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