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梅
【摘 要】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當前幼兒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改革也如火如荼地開展。本文擬探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設計藝術和評價體系,以促進該專業的課程改革和專業發展。
【關鍵詞】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設計與評價探索 中職 學前教育專業
前言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到今天,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課程的弊端早就顯露無遺,學校的語文教學已經遠遠落后于社會的發展,因此加強語文課的改革尤其是提高語文課的有效性早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根據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確定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搜集資料、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總結評價等步驟,圍繞活動主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運用有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新教學大綱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列為每一個教學單元的三大板塊之一,同“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并重,可見它在語文課程學習內容中的重要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嶄新的課程理念,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更是教育部鼓勵中職學校采用的新型教學方式。面對新生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式,如何解讀它、如何提高它的課程有效性、如何使它優化開展,就成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想解決好這些問題,教學設計和評價體系是重要的兩個環節。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應該顧及的要點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可以作為中職學前教育語文綜合活動的課題種類很多、內容豐富,教師們在設計的時候必定是思路各異。那么,在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筆者認為中職學前教育語文綜合活動的設計必須講究藝術,應當凸顯以下幾個特性。
(一)活動設計要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特性
具備熟練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技能及良好的教師道德的勞動者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要達到這一既定目標,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就要體現“三個對接”:即教學設計必須努力實現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工作崗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標準與幼兒教師職業標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過程與幼兒園工作過程三個對接。
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體現幼兒園教師職業教育特性?最直接也最具實效的方法就是基于學生的學前教育專業背景,把與學前教育專業相對應的各種職業資格所需的技能要求融入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標準中,并以此實現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與培訓等各個環節的整體聯動。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環節,教師必須為學生模擬跟幼兒園教師這個職業相關的教學情景,努力實現語文學習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崗位零距離對接,達到語文技能的實際運用與幼兒園教師職業要求相銜接。
(二) 活動設計要體現語文特性
在傳統的課程觀中,語文課更多地被賦予思想教育功能,教學模式也是教師講學生聽,語文課的辨析、欣賞、表達和創造沒有深入的學習和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不到全面的培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雖然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但它依然屬于語文課范疇,是語文課的新成員,因此,在設計的時候,不論它的內容和主題是什么,活動的教學必須重點體現語文元素在活動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重點體現以提高學生語文技能為主、同時加強學生素質的培養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特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設計如何體現具有中職學前教育特色的語文性?筆者認為選擇的主題內容可有目的性的與學前教育專業相結合,語文特性包括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學習和訓練,還應該滲透能夠促進該專業學生彈、唱、跳、畫、做等職業技能的內容,保證教學不違背語文教學的宗旨。
(三)體現具有學前教育特點的綜合特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基于新課程理念誕生的全新課程模式,它在教學方式上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就是對學生實現多方位或者全方位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在職業技能綜合訓練方面的特性更是明顯。下面從四個方面的綜合展開論述。
1.多學科綜合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課本教學,更多的是強調語文相關知識的學習,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必須打破舊有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多學科、跨學科學習,這是因為幼兒園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科學、藝術、社會)的活動涉及自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職前教育,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多學科、跨學科綜合學習可以建構語文學科的教學新范疇,既豐富語文學習內容,又能夠促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她們成為合格的幼兒園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層面、多技能綜合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多局限于對學生進行單一層面的培養,即知識的學習,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往往被忽視,甚至不被設為學習目標,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走出來的學生能力缺失、情感不夠健全。新課程標準要求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綜合實現,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能體現綜合化的學習目標。
怎樣實現多層面、多技能的優化綜合?首先要結合主題內容,突破單一學習目標的設置,以某個目標學習和訓練為主,其他的學習目標為輔的三維目標的實現,讓教師除了知識的傳授外,還起著啟迪智慧、潤澤生命的作用。
3.多教學方法綜合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能勝任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幼兒園教師,在給該專業學生開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最合適的是采用行動導向系列教學法。行動導向系列教學法著眼于“以能力為本”,相對傳統教學法,它更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契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本義,它被世界各國教育界公認為是理想的職業教育模式。行動導向系列教學法包括案例教學法、頭腦風暴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引導課文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表演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等。endprint
(四)體現實踐活動特性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在《明日之學校》(School of Tomorrow)一書中,他明確提出:“從做中學要比從聽中學更是一種較好的方法。”語文課本身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內容涉及各門學科各個領域,也就是說,各門學科各個領域的學習都涉及語文的運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自然也具備實踐特性,活動過程就是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讓學生直接參與、親身實踐,要求過程的實踐性和結果的時效性相統一。
另外,同樣基于約翰·杜威的教育學說,生活生長的環境和過程包括經驗都是教育,因此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除了在教室內、校內開展之外,廣闊的校外社會天地到處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學習資源,并且是最合適的學習語文的好場所,在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能滿足將來就業和發展的需要,非常符合學前教育的職業特點。
二、建構多元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目標一是為了檢測教學目標達成的情況,二是為了及時讓老師和學生得到反饋信息,以便及時高效地改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提高:“語文教學評價應體現檢查、診斷、反饋、激勵、導向和發展的功能。” 鑒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前幾個環節的設計要顧及具有學前教育職業特性、語文特性、綜合特性和實踐活動特性,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評價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才會全面評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由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類似傳統語文教學的小測驗和期末考試等傳統評價方法,所以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采用新型的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以求活動過程的務實效果。
比如評價的主體可以有教師、學生自己,也可以是學生小組或者專門的點評小組;評價的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可以是基本技能,也可以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的方式有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鑒于就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大多數屬于學困生,在學生做得好的時候要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表揚,學生做得不足的應以鼓勵為主,讓學生保持學習的信心和希望。
綜上所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要點便是,要顧及具有學前教育職業特性、語文特性、綜合特性和實踐活動特性,詳細體現為:在選擇內容方面,要結合學校和專業特點,根據學生具體學情,選擇適人、適地、適時的主題;在制訂學習目標方面,要以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主;在活動進程方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鼓勵學生深入學校、家庭和社會,參加采訪、調查、討論、展示和演出等多樣務實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使用語文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學習、職業和生活中的問題,同時體驗團隊協作和成功的喜悅;在評價體系方面,應建構多元評價體系。顧及到以上幾點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設計環節,才會使活動顯得合理、高效,才會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展現出全新的魅力和生命力,讓學生樂學、好學、要求學,并推動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向成熟走向繁榮, 最終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陳蔚,邱永渠.中職學校語文綜合實踐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C].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3]陳金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集錦(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黃艷芳.2011年度中等職業教育教改項目立項選題指導[R].2011.
[5]梁嘉洪.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型的設計與實施[N]. 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