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琴 馬文張
摘要:經過對瀘水縣規模養豬場的調查,發現其疫病防控方面存在選址、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完善、引種不慎重、日常防疫工作不到位、消毒意識淡薄、飼養管理落后、防疫措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防疫基礎設施建設、自繁自養、提高思想意識、搞好防疫工作、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加強飼養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瀘水縣;規模養豬場;疫病防控;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2-0089-03
近年來,國家對養豬生產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的不斷轉型升級,瀘水縣的規模化養豬場不斷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縣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達29個,年出欄肥豬1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有17戶,年出欄肥豬50頭以上的養豬戶有483個。規模化豬場日趨增多,養豬規模不斷擴大,但隨之而來的疫病困擾給廣大養殖戶造成了較大的損失。通過對全縣規模化豬場在疫病防控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為養殖戶提供參考。
1 瀘水縣動物疫病防控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養殖場選址、布局不合理
有的規模養豬戶未經過規劃設計,選址距離主要交通干線、居民區太近,生產區和糞污處理區緊緊相連,畜舍之間間距太小,畜舍過于低矮,窗戶小而少,采光通風條件差,飼養密度過大;也有的場建在低洼地帶,容易造成雨水聚集,舍內環境潮濕,也未留下充足的綠化空間,不利于豬場的可持續發展。舍間距太小,舍內潮濕、不通風、陰暗,生長環境差,有利于病原菌的孳生、存活,對防疫十分不利。
1.2 基礎設施不完善
有的養殖場急于投產,邊建設邊生產,場內的防疫硬件設施不足,缺乏消毒、隔離、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設備,生產區和生活區不分,人畜混居,不利于疫病防控和衛生安全,給疫病防控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1.3 引種不慎重,帶病入場
一是盲目引種。在引種中不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盲目引進不適宜本地氣候的品種豬,不做來源地疫情調查,引進的種豬沒有進行相關的檢驗檢疫,引進一個品種就引進一種疫病,甚至多種疫病,使本來單純清潔的豬場變成了百病豬場。二是引種時沒有嚴格按隔離程序隔離和本土馴化飼養。引進新種豬后不嚴格按隔離程序進行隔離或隔離設施條件達不到要求(隔離舍與生產區距離應在300 m以上),就急于合群,極易導致疾病暴發。
1.4 日常防疫工作問題
1.4.1 制定的免疫程序不合理 有的養殖場沒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未注射非強制免疫病種疫苗。養殖戶認為防疫就是注射強制免疫疫苗,只做春秋兩季的集中免疫,有的則不結合自身豬場的實際情況,而照搬其他養殖場使用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類型繁多、混亂,有的不按疫苗的有效免疫時間,想什么時候免疫就什么時候免疫,出現重復免疫或免疫空當,錯過最佳免疫時間。
1.4.2 疫苗購入渠道不正規,運輸 、保存不當 有點養殖戶購買非正規廠家成產的疫苗,疫苗采購渠道多、雜,運輸和保存不當,運輸途中沒有做到避免陽光直射,沒有按照有效溫度保存等,加之使用不科學,不能保證疫苗的質量。
1.4.3 防疫注射操作不規范,影響免疫質量 常見的問題:一是針頭選擇不科學,針頭的大小、長度不合適;二是不進行皮膚消毒;三是注射部位不準確;四是操作不規范,沒有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稀釋或在稀釋過程中消毒液污染;五是注射劑量不足;六是沒有做到按時免疫,在生產上仔豬免疫時間批次劃分不合理,易造成各種疫苗之間免疫時間間隔不夠;七是在普免過程中對當日因特殊原因未免豬只,日后未補針而產生漏免。
1.4.4 免疫檔案記錄不全 多數規模養豬戶不注重對生產、免疫、用藥等情況的記錄,不利于對畜產品實施有效的質量監管,而且無可追溯性,不利于對免疫效價評估分析和疫病的診斷。免疫檔案的記錄不全主要表現在疫苗生產廠家、疫苗批次、免疫數量、注射時間等記錄不全。
1.5 消毒意識淡薄,措施不力
1.5.1 人員消毒意識淡薄,措施不力 主要表現在:場區人員出入頻繁,且出入不登記,不采取嚴格的消毒措施,沒有紫外線消毒設施或消毒時間不足,人員出入生產區不更換衣服等。如魯掌高黎貢豬保種場由于不注重環境消毒,導致放養的8頭豬感染疫病而死亡,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而此場曾經在2012年發生過同樣的疫病。
1.5.2 日常消毒工作不到位 消毒的意義是減少自然環境中的病菌數量,從而減少疫病感染的機率。管理較差的豬場往往忽略了日常消毒工作,平時不進行定期消毒,到發生疫情的時候就晚了。有的不長期堅持消毒,不按時消毒。
1.5.3 消毒不規范 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在配制消毒液過程中忽略消毒液的濃度、溫度、酸堿度、作用時間等影響因素,消毒劑不現配現用,影響消毒效果。消毒方式單一,達不到消毒空氣的作用。
1.6 飼養管理差
一些中小規模養豬場飼養員的責任心不強,不懂豬的飼養技術。管理跟不上,不合理分群,導致弱小豬生長受阻;平時不注意觀察豬群的健康狀況,有的豬發病了也沒有被發現,等到出現死亡才慌了手腳;還有的養豬戶不按照階段配制日糧,無法滿足各階段豬生長需求,生長緩慢,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低下。有的養殖戶不注意氣候、溫度、濕度的變化,增加了豬群應激干擾因素,使豬群抵抗疾病能力下降。
1.7 防疫措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傳統的養豬都是“重治輕防”,形成有病才治療、沒病萬事大吉的心理。養殖戶不同程度存在防疫程序、防疫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引種和病豬隔離制度、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等相關制度的缺乏或不完善,導致養殖戶防疫管理無章可循。
2 對策和建議
2.1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標準化養殖場應盡量選擇地勢高、水源充足、通風良好、供電穩定、交通便利、遠離村莊和遠離污染源、便于衛生防疫的地方建設,養豬場的規劃建設要嚴格按照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標準進行建設。生活區、生產區、糞污處理區等不同的功能區要各自獨立,相互分開。在生產區內,要將產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單元,以獨立單元輪流使用,同一單元"全進全出"后徹底空欄消毒;每個養殖場大門口都要設置消毒池,有條件的要建沐浴和更衣設施;要有專門的污水處理區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區;糞污處理區要建在養殖場圍墻外下風口,并與雨水分開。規模養殖場還應建設隔離緩沖區。
2.2 加強防疫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養豬場消毒池、消毒室、隔離室、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等設施的建設,切實改善動物防疫條件。
2.3 提倡自繁自養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基礎設施、管理水平、資金情況、目標需求等來選擇品種,盡量做到一步到位,切不可盲目引種。最好堅持自繁自養,必須引種時為確保安全要到非疫區的豬場引種,引種前對其豬場周邊的環境做疫情調查,對要購進的種豬要求種豬場出具疫病檢測報告或者采血到有資質的檢驗單位進行檢驗,各項檢驗指標合格后才可引種。
2.4 慎重引種,保證引入健康種豬
雖然供種單位提供了檢驗報告,也要按照要求隔離,不急于合群。引進后要嚴格按照引種隔離程序在離生產區300 m以外的隔離舍飼養30~45 d以上。到隔離處7~15 d后,采血監測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藍耳病、偽狂犬、傳染性胸膜肺炎等抗體情況,并根據抗體情況和本場內的疫苗接種情況進行補免,接種后30 d再采血進行監測,各項抗體指標合格后,隔離結束前,將原豬場斷奶仔豬的少量糞便拌入飼料中給所引種豬飼喂3~4次,每周喂2次進行本土訓化。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種豬確實無異常情況,徹底消毒后,方可轉入生產區合群飼養。
2.5 提高防疫意識,搞好防疫工作
2.5.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應根據國家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計劃要求,結合本場實際情況,了解當地近幾年發病情況及威脅程度,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并根據豬的品種、個體差異及母源抗體水平來確定接種疫苗種類、接種時間、接種劑量和接種次數;接種疫苗以后要進行實驗室檢測,包括抗體檢測和抗原檢測。抗體檢測是制定防疫計劃的重要科學依據,要定期檢測抗體,根據抗體效價水平綜合分析群體免疫保護力,適時對免疫計劃作合理調整,最大程度減少中和抗體以達到有效防控疫病的目的。
2.5.2 強化疫苗管理 對疫苗的購入、運輸、保存各環節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管理。要求:①豬場所用的強制免疫病種疫苗及非強制免疫病種疫苗都必須到縣級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或鄉鎮畜牧獸醫站申請領取和購買;②疫苗的運輸和使用過程中避免高溫、陽光直射和紫外線照射;③在說明書注明的冷凍或2~8 ℃冷藏條件下保存;④疫苗的使用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稀釋配比;⑤疫苗現配現用,盡量在2~6 h用完;⑥在免疫注射過程中嚴格執行免疫程序制定的劑量,操作人員不可隨意更改,由于疫苗的免疫應答反應,不是劑量越大免疫效果越好;⑦在使用過程中注射器空氣的排放要在瓶內操作,若在瓶外排空氣,少量疫苗隨空氣排出,可在自然環境中繁殖,毒力返強,污染環境,感染豬群。
2.5.3 免疫操作規范 首先在免疫注射前應注意豬的健康狀況、免疫病種及免疫史。其次要根據豬的年齡選擇合適的針頭,注射器和針頭要潔凈,并用高壓滅菌或煮沸消毒至少15 min。接種時要更換針頭,不得幾種疫苗混用一個注射器。第三要檢查疫苗外包裝,包括瓶蓋是否松動,疫苗瓶有無破損,完整標簽應包括疫苗名稱、批準文號、生產批號、出廠日期、使用方法及生產廠家等內容,疫苗質量和說明書不符的不能使用。疫苗的稀釋應按使用說明書上規定的配比稀釋,注射部位要準確,嚴禁"飛針"注射疫苗,以免造成劑量不足。根據制定的免疫程序按時免疫,以免造成免疫時間間隔不夠或超過免疫接種時間。由于特殊原因對當日未免的豬只要及時進行補免。當周邊有疫情暴發時,應立即對全場豬進行相應疫病緊急免疫接種。
2.5.4 免疫檔案記錄完整 接種過程中,必須完整填寫免疫注射登記表,包括畜種、性別、接種疫苗種類、接種時間、疫苗生產廠家、生產批號等內容,方便以后查閱。
2.5.5 免疫抗體水平的監測 豬場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免疫監測,豬場每4個月應進行一次抗體監測,使豬群免疫抗體保持在較高水平,確保免疫效果,如果免疫抗體水平低下,應及時進行加強免疫;有條件的豬場每年應針對性地開展1-2次病原學監測,以利于本場按照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宜的免疫程序和疫病防控措施。
2.6 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養殖戶應經常對豬舍和環境進行常規、緊急消毒相結合,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從物品、環境、器械、病料、糞便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徹底的消毒制度,促進消毒體系科學合理實施,以便有效地減少豬群感染疫病的機會。
2.6.1 進場人員和車輛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才能入場 其中運豬車輛是傳播疫病的主要媒介,需要徹底消毒、沖洗,特別要注意底盤、輪胎內側等死角。對生產區的工作人員出入場必須更換衣服,進場要進行嚴格消毒。
2.6.2 制定合理的消毒規程 內容包括消毒時間、消毒劑選擇、消毒范圍、消毒對象、消毒方式、消毒程度等。每周進行一次常規消毒,夏季要適當增加消毒次數,建議每周消毒2次。長期不懈的堅持下去,并做好登記。選擇合適的消毒藥品及消毒方式,消毒劑配比濃度要準確,不隨意配兌。注意消毒的作用時間,選擇合適的消毒藥品交替使用,確保有效消毒。
2.6.3 豬場門口應設消毒池 消毒池每周更換2次消毒液,豬舍用2%~5%燒堿消毒效果教好,環境用10%~30%火堿消毒。
2.7 提高認識,加強飼養管理
提高認識,加強飼養管理,降低應激反應,減少各種干擾因素,給豬群提供良好的環境。包括空氣質量、通風、采光、溫度、濕度、噪音、衛生等,都需要適當調控管理,使之達到有利豬群健康的程度。科學搭配日糧,供給營養平衡的優質日糧,一方面滿足不同階段豬只生長需求,另一方面增強豬只免疫系統的發育,可以增強機體免疫細胞活性,充分發揮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防御能力,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2.8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免疫規程、防疫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引種和病豬隔離制度、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等相關制度,保證養殖戶防疫管理有章可循。規模化養豬場的疫病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關系養殖場的生死存亡,它不是單一的指免疫方面的技術應用,人為的管理措施在這一體系中也很重要。很多豬場由于管理水平差,缺乏專職人員等原因,管理工作無法做到位,忽略了細節導致豬場發病。規模養殖戶要樹立新的飼養管理理念,“堅持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采取有效的綜合防疫措施并落實到位,堅持以杜絕或減少疫病的發生,最大限度減少損失,保證養豬場健康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