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潤華等
摘 要:本文從國際、國內兩個視角入手,分析西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機遇。西南地區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若想彰顯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完善旅游的產品體系,必須利用絕佳契機,方能取得不俗成就。
關鍵詞: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西南地區;發展機遇
隨著體驗旅游時代的到來,文化旅游產業已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最具生命力的新興產業,其具有關聯度高、輻射力強、帶動性大、涉及面廣等特點,對國家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開發西部地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其具有眾多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其旅游產業發展呈現出遲發展特征,因此,西南地區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應強調發揮遲發展區域的后發優勢,形成趕超效應,認清機遇是實現振興的根本。
一、基于國際視角的機遇分析
(一)擴大開放之機遇。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所指核心即為文化。隨著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中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步伐與國際逐漸接軌。國家及地區的擴大開放為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機遇,主要表現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拓展國際客源市場、有利于構建更加符合國際規則的運行機制。
(二)全球知識經濟時代之機遇。知識經濟也被稱為“第四產業”,以迅猛的發展勢頭席卷世界。在旅游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旅游的發生是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旅游的本質是文化體驗,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學習知識,可見,知識經濟為西南地區民族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西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只有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潮流和需求,實施新的旅游開發戰略與構想,加強高新技術與現代旅游業的交叉融合,創新旅游管理組織形式,加大知識投入,方可抓住發展機遇,使文化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之機遇。和平與發展理念的提出和實施,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據旅游統計部門預測,2020年全球國際旅游消費收入將達到2萬億美元,旅游產業收入將增至16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的10%),將提供3億個工作崗位(占全球就業總量的9.2%);2010-2020國際旅游業人數和國際旅游收入增長率(分別為4.3%、6.7%)將遠高于同期世界財富年均增長率(3%)。因此,作為民族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的西南地區,正可借此契機,在現有的相對穩定的國際局勢下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
二、基于國內視角的機遇分析
(一)中華民族崛起之機遇。古老的中國曾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盛世,但由于近代閉關自守、盲目自大,失去睜眼看世界的機會,中國落伍于世界。經過這近百年的發展,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影響日益增強,“中國模式”、“中國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世界性的話題,這對西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主要表現在有助于西南地區拓展民族文化市場、轉變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式,同時也有助于西南地區獲得更多的旅游投資。
(二)中國西部大開發之機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的軟硬環境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產業投資的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為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于我國西南地區,旅游資源是其優勢資源,旅游業是與生態環境高度相關的產業,旅游業對對繁榮市場、拉動內需、改進和提升西南地區形象,都能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西南開發,旅游先行”已經成為西南地區各級政府的共識。
(三)旅游市場發展之機遇。根據這三個方面,我國居民旅游消費需求增長的條件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如下:(1)居民旅游消費能力的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經濟收入穩步增加。以2013年為例,我國人均GDP達6767美元,不但具備旅游產品支付能力,而且為旅游消費需求由觀光向休閑度假形式的轉化奠定了經濟基礎。(2)居民閑暇時間增多。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施行,大眾對帶薪假期的期求顯得格外明顯,中國也根據自己的國情設置出不同的假期,以“旅游黃金周”的實施為例,為社會帶來假日消費現象,最明顯的消費則體現在旅游中的消費。(3)居民旅游觀念發生變化。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居民向往得到更多的旅游體驗,人們已經不再把占有財富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而把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生活方式視為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這對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之機遇。國務院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地位和目標。西南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旅游業是該區域旅游發展的重心,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還應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增加就業、擴大內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應抓住國家文化振興機遇,抓住國家文化振興機遇,狠抓文旅融合。
參考文獻:
[1] 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旅游資源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265-291.
[2] 徐燕蘭. 西部地區的學習性后發優勢與路徑選擇[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