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機械基礎是機械類專業的技術基礎課,具有涵蓋面廣、知識量大、需要理解和記憶的內容較多等特點,這對于職高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本文從激發學生興趣、加強直觀教學、調整教學內容、培養基本技能等四個方面探討了提高機械基礎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使其更易被學生所接受,為學生以后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興趣?調整內容?直觀教學?實踐
機械基礎是中職學校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職高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都存在一定問題;另一方面,本課程實踐性較強,而學生的實踐經驗較少,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針對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摸索了一些教學經驗,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合理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機械基礎課程中的一些基礎知識不太感興趣,認為太枯燥、沒意思,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運用啟發式教學,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例如,講授液壓傳動的工作原理時,從學生熟悉的液壓千斤頂入手,鼓勵學生嘗試分析為什么小小的液壓千斤頂能頂起數噸重的汽車;在介紹制動器時,提出“讓騎自行車的人快速停下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在講解棘輪機構時,提出問題“我們在騎自行車時,腳踩自行車踏板向前行駛,而反轉踏板時,自行車為什么不能倒車”。學生們對這些問題非常感興趣,通過這些實用性很強的具體實例,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它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無處不在。這種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必要的教學情境,會使教學活動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另外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在適當的時候設計適當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果。
二、調整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學校使用的教材多數屬于全國或行業統編教材,范圍大、周期長,尤其是專業教材,大部分仍以講授純理論知識為主,系統性、完整性、連貫性強,內容不僅單調、抽象,而且缺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部分,沒有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特點,缺乏較強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特點,筆者在熟悉整套教材內容和所教學生的素質、興趣、接受能力及專業培養方向等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不斷將本課程的最新內容編寫成講義,增加一些本專業最新動態的介紹,向學生介紹一些機械的新發展、新思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如對于機械傳動部分,減少了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的介紹,只要求學生能夠熟記,學會運用即可;對于機械零件部分,增加了零件細部結構的設計介紹和一些設計參數選取原則的介紹;在機械工程材料部分,增加了日常塑料制品的選擇和納米材料等內容,培養學生在本領域跟蹤先進理論與技術的能力,使學生對本課程的未來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在具體的講授過程中,打破教材原有的編排順序,按照機械概述、常用機構、機械傳動、液壓傳動、機械工程材料、機械零件、構件的靜力分析、桿件的基本變形、機械設計概論的順序進行,通過實踐,效果比按教材編排要好。特別是加入的機械設計概論,使學生對機械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與方法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采用多種手段,加強直觀教學
機械基礎課程的內容廣、概念多、原理難,而中職學生大多是中考的落榜者,文化基礎較差,知識儲備薄弱,面對這些內容抽象、實踐性強的課程內容時,不僅感到記憶吃力而且覺得理解困難,無從下手,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為了能清晰地講解有關知識,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筆者在教學中大量應用實物、模型、掛圖及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手段,增強直觀性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1.采用掛圖教學
液壓傳動是本課程的一個難點,一方面學生接觸的較少,另一方面其內部結構又很難觀察到。筆者就利用掛圖進行教學,讓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概括的內容具體化,使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知識要點。如在講解溢流閥時,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是很難理解其工作原理的,更無法掌握其他相對應的知識,筆者就利用掛圖來說明。這種感受非常直觀,學生看得見、想得到、印象深、記得牢。
2.采用模型教學
常用機構是本課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章節,每當講授一個新機構時,筆者就以模型導入,通過有動感、形象逼真的模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解教師費盡口舌也難以講清的不等長雙曲柄機構的運動特點時,借助模型演示兩曲柄角速度的不同,形象直觀,簡單明了,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機構的認識難度。
3.采用多媒體教學
本課程的很多內容如各種機構和液壓傳動的教學,要求有動態的演示,在缺乏教具和設備的情況下,筆者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靜止的內容動態化,將枯燥的內容趣味化,使教學內容和方法充滿新穎性、趣味性,讓學生帶著一種好奇心進入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講授間歇運動機構、液壓傳動回路時,筆者就從網上下載一些圖片和動畫,然后通過播放、重放等方式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這比老師過去在課堂上用語言去反復描述都要有用得多,使難以講授的課程簡明易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實踐教學,培養綜合技能
當前勞動力市場對中職生的需求基本上是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工人,對他們基本技能的要求遠大于對理論知識的要求,如果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注重邏輯思維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動手能力不強,不僅難以達到企業對技工的要求,而且由于他們本身文化素質的限制,也很難成為技術設計人員。因此,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加強實習和實踐性教學。首先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一些模型或教具,提高動手能力。如在講授鉸鏈四桿機構時,由教師提供一些桿件的長度數據,讓學生利用硬紙板、螺栓、螺母去制作,并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總結曲柄存在的條件、急回特性、死點位置等。其次,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進行現場教學,在工人的指導下,拆裝簡單的機械,以獲取直接參與的經驗。如在介紹軸的有關知識時,先組織學生進行減速器的拆裝,通過拆裝了解各種零件,同時一邊拆裝,一邊講解這些零件的特點、安裝要求以及軸的結構設計等知識,然后由學生先歸納所學的知識,教師再進行總結,最后要求學生設計軸,并且利用數控設備加工出來。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領會和掌握,還能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以上是筆者在機械基礎教學中的幾點經驗總結,我們只有充分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合理運用,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充分把握好走上社會之前這僅有的幾年學習時間,為以后的就業及崗位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世維.機械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龍英.機械設計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安徽安慶市第一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