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婷
摘 要:本文以筆者學校職業心理輔導課程開發實施過程為例,介紹了筆者學校針對中職生的職業心理特點和輔導任務,積極探索和創新職業心理輔導內容和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職業心理品質的過程,以期為中職學校開展職業心理輔導提供借鑒。
關鍵詞:職業成長?心理品質?課程開發?案例
近年來,筆者學校在調研中發現,有60%以上的學生不了解自己的職業個性,存在自卑心理;有40%左右的學生,到企業初期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人際關系緊張;有50%以上的學生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缺乏自豪感和工作熱情;在影響學生擇業的因素中,80%以上的學生把收入高、福利好、工作輕松、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等放在了比較重要的地位。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心理品質的問題亟待解決。為此,從 2011年9月起,筆者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由關注學生適應性心理健康輔導轉向關注學生職業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路徑是:制訂方案—開展調研—開發課程—師資培訓—課堂檢驗—提煉成果。
一、深入調研,探索根源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學校頂崗實習學生和畢業生的職業認識、職場人際關系、職業適應、職業承諾、職業價值觀和實習工作表現等基本情況,探究引發學生職業心理問題的主因,2011年10月,筆者學校制訂了調研工作方案,并于2012年2月9日至2012年2月15日組織部分心理輔導老師深入企業一線進行調研,對筆者學校及部分兄弟學校頂崗實習學生和畢業生代表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取得了學生職業心理現狀的第一手材料,為之后設置職業心理輔導課程框架和內容提供了參考。
二、研發課程,培訓師資
1.課程設計和研發
在職業心理輔導課程研發的過程中,始終秉承這樣的設計理念,即:以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為立足點,以學生的心理需要為基礎,關注學生當前的職業心理狀態,以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為主線,關注學生自身的職業成長為出發點,以學生學會自助為歸宿。課程服務的主要對象不是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是正在成長中的所有學生;課程的工作任務不是減少和解決學生的職業心理問題,而是要提升學生的職業心理品質,幫助學生獲得強大的心理資本,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同時,在心理課程教學過程中,首選合作課堂學習模式。由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參與學習和組織各個活動環節;老師只是其中的一名學習者和指導者,主要任務是通過有效的指導語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和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感悟、做出選擇。
2.教材編撰
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多次舉行研討會,一起商議設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見下表)。每項內容由2~3名老師負責,各內容的負責人需合作編寫教案。同時,為了校驗老師們所編寫教案的可操作性,每個教案完成后由設計教案的老師授課,其他老師當“學生”。課堂教學模擬訓練結束后,先由授課教師談感受和體會,當“學生”的老師們再分別談感受、進行點評,內容負責人收集、整理點評和建議,完善教案。
3.師資培訓
筆者學校進一步優化心理輔導教師隊伍,除了校園心理輔導教師,還將招生就業科工作人員和德育教師全部納入到職業心理輔導師資培訓中。在培訓過程中,心理輔導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發展健全人格,增進心理健康水平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它強調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對學生情緒的喚醒,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體驗;不是純粹地完成教學內容,而是引發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參與體驗、理解、感悟、自我認識,掌握自我調節的操作原理和方法。通過半年多的培訓學習,教師自身也獲得了成長,從設置有效的指導語,運用心理學的原理進行教案編寫到篩選案例,設置思考題,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日益提升。
三、走進課堂,檢驗課程
為了檢驗課程設置的這些內容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授課模式是否受學生的歡迎,經過培訓的教師能否勝任課堂教學,學校從一年級和二年級各選擇了4個班級作為試點班級,開設職業心理輔導課,由教師根據自己所負責的內容輪流進行授課,其他沒有授課任務的心理輔導老師則全部到場聽課(課后進行評課,繼續完善教案)。學生們對于分組合作學習模式感覺很新鮮。因為在傳統的觀念中,文化基礎課都是老師唱主角、學生做配角,而現在擔任課堂主角的是學生,老師只是一名指導者和學習者。教師引人入勝的指導語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情景模擬、案例討論、小組對話、畫圖、日記等)讓學生們每一節課都很投入,并用他們精湛的表演、積極的發言、獨到的見解來闡釋了他們對職業心理輔導課程的接納和認可。
四、案例反思
首先,在這個高效率、快節奏、競爭激烈、充滿創新的現代社會,人才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而且要具有創新精神,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工作不應繼續停留在通過心理咨詢減少學生心理問題上,而是應該關注學生心理品質的提升,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認為,人不但有潛在的自我沖突(表現為消極的情緒特征),同時也有內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表現為積極的情緒特征)。因此,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應關注心理問題的減少(指向消極情緒的減少),同時還應關注心理品質的提升(指向積極情緒的增加)。同時,國內外大量的研究發現,心理品質的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因此,中職學校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提升,幫助學生獲得強大的心理資本,以更好地應對未來工作和生活中可能產生的種種壓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詢室里完成的,而是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活動為載體。心理咨詢室的服務對象是來訪者個體,受益的只是小部分學生;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服務的是全體學生,讓更多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懂得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道理,培養自我認識、自我調節的能力,實現優化心理品質的目的。因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推廣。
再次,職業心理輔導課選用合作課堂學習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教師把“填鴨式”的教學不著痕跡地轉化成了學生們的自主探索,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學生暢所欲言。當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時,學生就是在享受學習,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和驕傲,這一點對缺少成功體驗的中職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廣西石化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