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蓮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后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活動。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根據十幾年的工作經驗,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必須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教給孩子們識字的方法、培養孩子們識字的能力。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懂得掌握漢字的重要性,并對識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去學習并掌握漢字的音、形、義。
一.激發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將生字形象的稱之為“娃娃”,或“小寶寶”,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
低年級學生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生字的學習中去。課堂上,老師可以把生字卡做成果實狀,把他們掛在“果樹”上,用“摘果子”的游戲吸引學生,積極記憶字形;也可以在黑板上順手簡筆繪一“百花園”,把生字卡做成鮮花狀,做“采花朵”游戲,讓學生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記憶字形。
二.變換形式——玩中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這一特點,要想在整個課堂保持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的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但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且還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游戲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有趣的游戲,使活動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在教學新課程二年級上冊17課《酸的和甜的》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摘葡萄的游戲輔助教學,將要學的生字做成葡萄形狀的卡片,將識字過程變換成摘葡萄的過程,讓孩子們摘一摘,最后看誰摘得多。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復習生字,可以用“猜一猜”,“對口令”的游戲;復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送字寶寶回家”等游戲;復習形近字時,可采用“順口溜”的游戲。如“包”字與不同的偏旁組合,組成不同的新字,順口溜如下:“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這樣學生能記住字的音形義,而且記得比較牢,效果比較好。
三.教給方法——學會學
教學是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的,為了孩子們都想學,都會學,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漢字是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八十的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的特點,是完成小學識字的關鍵之一。
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教學“三點水”旁和“提手旁”的字中,我們先分析再區別 “三點水”旁和“提手旁”的表意功能,告訴孩子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提手旁”表示和手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帶有“三點水”旁和“提手旁”的漢字了。
童心純真,童心無邪。孩子們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卻閃耀著智慧的光華。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能以火一般的熱情為孩子們創設情境,幫助孩子們尋找出隱含在漢字中的童趣,那么識字將不再是他們的負擔,反而會成為一種樂趣。
(作者單位:甘肅永登縣柳樹鄉復興民族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