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理工類院校開設國際法選修課應在內容和方法上做一些調整,以滿足理工科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本文分析了國際法課程在理工類院校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增加基本法學知識、刪減部分國際法內容以及運用專題講授和模擬辯論等方法優化國際法選修課的觀點。
【關鍵詞】國際法選修課內容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是防災科技學院2013年度教研教改項目“理工類院校國際法選修課內容和方法研究”(2013B13)的成果之一。防災科技學院第三批重點建設課程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29-01
一、國際法課程在理工類院校的地位和作用
(一)作為選修課的國際法課程
在當今法治國家的背景下,掌握基本的法學知識成為社會人的一種兼具常識性與時尚性的需要。《國際法》課程從1998年就已經被教育部設置為全國高校法學專業必修的十四門核心課程之一,也成為近年來司法考試的內容之一。作為主體專業為理工類的一些工科院校的大學生,雖然不必要通曉法學的知識體系,但考慮到國際交流合作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愛好,可以開設一些法學的選修課。
作為選修課,學生選修本門課程的目的首先是獲得學分。而國際法本身是一門較為精深的學問,講的太深了,學生聽不懂,提不起興趣;太淺了,沒有其他基礎法學理論課的鋪陳,學生還是理解不了,學不好。因此應將其作為一門傳授法學知識,培養法律素養、開拓法學認知為己任的選修課,要做到在一個學期的課時中將最有用、最前沿的國際法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作為擴展視野的國際法課程
在經濟、政治全球化的趨勢下,大學生更加關注和渴望了解國際法領域的相關知識。通過合適的教學改革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國際法》課程的興趣及學習態度,從而實現培養具備國際視野、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的目的。出于興趣選修本門課程的學生一般都對國際政治和時事熱點較為關心,并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閱讀基礎,對他們而言,國際法課程需要給他們一個認識問題的新的視角和方法,開拓他們的視野。國際法作為一門和實際的國際形勢緊密聯系的課程,必須隨時更新案例和前沿理論知識,始終與國際時事熱點問題保持同步。任課教師應通過課程講授使大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基本國際法理論知識理性看待國際時事,理性愛國。
二、國際法課程在理工類院校的內容取舍
(一)增加基本的法學理論知識
很多選修國際法課程的理工科學生甚至沒有法律基礎,針對這種情況,在本課程的第一章之前增加引言部分,專門用2到4個課時的時間講解法學基本理論知識,這個部分不需太深,不對有爭議的法理學問題做深入的探討。法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以能對法學有基本認知,能理解接下來的國際法課程為準。在涉及一些需要基本法學理論知識作為理解基礎的章節部分,也需要對法學邏輯和法學理論進行適當的補充。
(二)擴展基本理論和實際結合的部分
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在學業過程中注重理工類功底的積累和練習,養成分析事物注重數字、注重實效的務實特征。這樣的特征決定了理工類學生對國際法知識的需求和興趣點與文史背景的學生不同。作為理工類院校開設的國際法選修課應緊貼時事,增加學生關注的關于釣魚島、黃巖島和東海防空識別區所涉國際法問題的講解,這樣做一方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能真正的實現這門課程培養能力的目標定位。
(三)刪減一部分內容
一個學期的選修課一般安排為32個學時,也就是16次課。在這個有限的時間內講授學生覺得比較符合其需要的國際法理論知識,就得對國際法課程的內容作出一些取舍。在一本通用的國際法教材里面,哪些是基本的理論,哪些是擴展的內容,這是決定我們作出取舍的基本考慮。還有就是哪些知識常用就應該多講點,那些知識過于細化、不常見,就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基于以上的考慮《國際法》選修課刪掉戰爭法、空間法、國際環境法等章節,在保留的章節中對一些比較深的內容和純國際法文件的內容也刪減掉。對于一些確實需要但限于課堂時間無法涉及的問題,可以留出資料和問題供有興趣的同學課下閱讀。
三、國際法課程在理工類院校的講授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早在19世紀末就盛行于英美法系國家,其直觀性、關聯性、實務性較強,因而教學效果也很明顯。對于《國際法》選修課而言,可結合國際事務熱點采用專題形式,案例教學形式來展開。從課程設計的角度,結合時事和國際法大事件,以及基本理論知識將本門課程設計為十二個對國際熱點分析的專題。如在國家領土主權部分,講解海洋劃界的基本知識,結合釣魚島、黃巖島的案例進行講解,作為國際法上的國家領土專題進行講授。案例教學法得以實現的基礎是收集整理出案例集。搜集近年以來發生的與國際法密切相關的案例,并對這些案例進行精心設計,將課程的理論知識點融進案例,利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來強化理論學習。
(二)辯論與呈現
“模擬聯合國”教學是指源于美國哈佛大學1923年首創的“模擬國際聯盟”,后由美國加州大學發展為“模擬聯合國”的學生之間互動的一種模式。如今,許多國外高校,甚至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都開始涉足此類活動。中國至2000年才由北京大學引入此項活動。在國際法課程的期中階段任課老師將組織一次模擬聯合國環節,組織代表不同國際主張的學生通過辯論、ppt呈現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辯論和表達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模擬聯合國”活動來加深對“國際法上的國家”及“國際組織”兩部分內容的理解與運用。開展這樣的嘗試可以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不僅了解相關的國際法規則,還要提高各方面綜合能力,諸如調查研究、討論對策、運用條約或國際文件等,從而更加關心時事也更加理性的認識各國在國際行為中的表現。
作為課程的主講教師應認清課程的地位和作用,針對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傳授知識。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刪減,使得學生樂學、學懂、會用,達到拓展視野的目的,最終形成效果轉化,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麗霞、徐忠穎.法學課程教學模式的選擇與設計——以“國際法”課程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
[2]劉里立.國際法案例教學的緣起與實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
[3]蘇卡妮.國際法教學改革的一些新思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5).
作者簡介:
李一行(1982—),女,防災科技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