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富明
【摘要】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場所,教室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能激勵學習,陶冶情操,產生獨特的育人功效。本文從重視、加強教室自然環境建設、教室人文環境建設、教室軟環境建設、營造具有個性的教室文化環境以及教室環境建設的動態性、系統性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教室環境建設與育人功效的關系,進一步論述如何利用環境教育的審美化助推學生環境道德的養成,將教室環境的育人功效極大化。
【關鍵詞】教室環境環境道德育人功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30-02
教室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營造安寧、溫馨、高雅的教室環境,就成為了每個教育者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教室環境倘若整潔美觀、充滿情趣、勵志溫馨又洋溢著書香, 就能為學生探索知識、發展個性提供廣闊的空間。教室始終保持新鮮活潑的生命氣息, 就很容易促進師生、生生情感互動, 讓教室成為學生快樂的學園、生活的樂園,學生讀書熱情就能被激發,學生的情操也能被陶冶。所以,一個班級,應該形成以班級物質環境、環境價值觀念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這種文化是一個班集體里形成的獨特的能夠為全體班級成員認可和共同遵守的價值觀、思想作風、行為準則、集體輿論、學習風氣的總和,是一個班級獨特的風貌和精神,也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所在。這種群體文化應該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形環境和無形環境。幽雅的自然環境養心、怡情,使學生心靈純凈,情趣高尚;健康的人文環境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有形的環境讓學生通過感覺器官去感受美,讓學生身心愉悅;無形的環境讓學生的觀念不斷改變,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并形成積極陽光的道德情感,從而將道德認識內化、升華為環境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一、教室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論上說,教室環境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外因
對于學生來說,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它對學生的影響舉足輕重。自古以來,“孟母三遷”、 “與善人相處,如入芝蘭之室,身染香氣;與惡人相處,如入鮑魚之市,身染臭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等名言典故,都在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而教室的美化不僅是美化環境,更重要在于對學生起到促進作用,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也更有利于班主任帶好班級,教育好學生。因此,如果設計營造出具有“溫馨、和諧、書香”氣氛的環境,就會使其產生更好的育人功效,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而發揮完整的教育功能。
許多教育家都曾提出,環境的育人作用不可忽視。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教育的藝術在于使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們看,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周圍的情景,用豐富集體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這就告訴我們,良好的環境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和生活氛圍的建設,使之受到良好的環境熏陶,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環境的教育功能。因為它對學生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
通過教室環境這樣的外因的影響,促進學生內因的轉變,收到環境育人之功效,進而達到助推學生環境道德的養成之目的,無疑是教育者一種充滿智慧的教育方略。
(二)從現實來說,良好的教室環境會產生獨特的育人功效
從現實來說,良好的環境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并減輕班主任的工作負擔。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經驗,當你走在非常凌亂的路上,你會將手上的垃圾隨手扔下,而當你走在干凈整潔的路上時,你會情不自禁的將不經意掉在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想象一下,作為一個學生,當他走進一間地面整潔、窗明幾凈、寧靜幽雅的教室時,他會忍心亂扔紙屑、隨地吐痰嗎?他會忍心在教室里追逐打鬧、大聲喧嘩嗎?所以,一個和諧、溫馨的教室環境,就能給人春風拂面的新感覺,那些不良現象也都會悄悄退避,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道德修養。
而這樣的工作,有時班主任用上幾個學期的說教都不一定有這樣的效果。因為現在的學生十分有個性,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不喜歡老師家長嘮叨不已。一個班主任,如果總是喋喋不休的說教,很容易引起讓學生反感,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從教育效果上來說,讓不會說話的教室環境代替班主任的一些說教,效果更佳。再者,作為班主任有太多的事要做,搞好班級環境建設無疑是既省力、又高效的方法之一。
總之,營造安寧、溫馨、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可以培育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學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凈化學生的心靈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收到環境教育助推學生環境道德養成的功效。
二、怎樣的教室環境布置才能產生最佳的道德影響
(一)重視教室自然環境的建設
這應該包括自然景觀和教室衛生環境。小小的教室也可以容納大自然之美。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在窗臺、陽臺等地方培植自己喜歡的在育人上有象征意義的植物和盆景,讓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大自然的溫馨,讓學生隨時都有親臨自然之感。自然界存在的美是多種多樣的,人們觀察大自然的本色,就完全能感受自然本色給我們帶來的美感。其實,高尚的道德來自于美麗的心情,在自然中尋找美,感受美,欣賞美,從而就能形成美的觀念。學生一旦形成了對美的認同感,就會珍惜美,愛護美。這就是樹木花草之情感對人之情感的滲透,讓人的環境道德朝著自然、尚善、和美的良性方向發展。
(二)加強教室人文環境的建設
人文建設應該要注意幾性:滲透性、導向性、凝聚性、激勵性。滲透性就是要注意教室布置時要把當時應該完成的育人目標、指導思想、常規工作、學習方法等一些方向性的東西溶進教室的各個角落。滲透做好了,導向性就有了,學生會隨時看到,而后就會感受到身為班級的一員,自己該做些什么。當情緒低落、迷茫無措的時候,教室周圍的每一個信息對他都是一個警示或提示。一個班級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應該是一個有核心凝聚力的地方。教室的布置要通過學生的感悟,讓學生達成共識,形成默契。使所有學生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形成強大的班級凝聚力。在文化建設中如果多出現一些激勵性的經典語言,就會在學生沮喪、失落、消沉的時候,轉化成一個個鼓勵的眼神,讓他們振奮起來揚帆前行。
(三)注意教室軟環境的建設
班級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氛圍,是學生對集體認同后產生的一種魚水關系。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其中有關于歸宿和愛的論述,指出人類在人際交往中有被關注、被愛、被理解的欲望和需求。一個班級應該滿足班級成員在這方面的需求,使其感到班級的溫暖如同家的溫馨、找到一種歸宿感,從而升華對班級的熱愛。所以,班主任在教室軟環境建設上一定要下工夫。比如:在學生生日時,送上一張小卡片、一小包零食、一個小筆記本,讓悠悠的情誼在教室里流淌、讓濃濃的愛在心靈間傳遞。當天氣轉涼時,在黑板上寫上溫馨提示:該加衣服了!這種無聲的交流會收到極好的教育效果。這種教育是通過與學生情感的溝通,讓學生認同老師,認同班干部,進而熱愛班集體,最后視班級如家庭,視老師如父母,視同學如手足。這樣,這個“家”將成為學生幸福的港灣。試想,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能不愛惜自己的家嗎?只有這樣,我們的環境才是大家的環境,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念、道德理念才能成為大家的共識。美的環境美的享受,我們的環境大家愛護,良好的環境道德在這種無聲無息的默契間養成。注重教室軟環境建設,讓這種無形的內在的環境美感染學生,升華他們的環境道德,無疑也是教育者的明智之舉。
(四)營造具有個性的教室文化環境
教室環境是一種個性文化,在對其建設中我們不能盲目的“趕潮流”,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營造具有特色的教室文化環境。這個特色不是說要標新立異,而是要根據自己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環境的形式和內容上創出自己的特色。特色環境會讓學生覺得自己的班級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班級,自己的教室是一個溫馨獨特的家,學生會因為自己的特色而心生自豪感,從而產生自覺保護教室環境的沖動。 三、教室文化環境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的工程 “動態”是指教室文化環境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在班主任的引導下,讓學生建起適應他們自己的教室文化環境。這個工作做好了,一方面會提高負責教室文化建設的干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動態中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這就給班主任提供了開展班級工作的第一手材料。班主任可根據學生各方面的變化,隨時更新教室文化環境建設的內容。這樣,學生的各方面的品質就會逐步提升。“系統”就是說,教室文化環境的建設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文化建設從時間上要有持續性、內容上要有連續性、人員上要有協同性,它像一座建筑,需要班級的每一個人為其出謀劃策、添磚加瓦。這也就能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培養全體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可見,作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教室營造出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在適當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已經形成的班風,把它形成激勵性的語言,作為獨有的班訓,這就會讓環境教育得到升華,變成了一種精神,成為永遠激勵全班同學努力向前的旗幟。這樣,教室環境的育人功效就大大增強了。 參考文獻: [1]賀銀瑞.現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4,(8). [2]嵇勝利,何志鈞.關于加強文化建設,推進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理論與研究,2003,(5). [3]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43. [4]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5]張詳春.談教室文化和育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