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石寶榮
【摘要】目前,中職語文課堂存在如下尷尬的境地:其一,學生對語文重視不夠;其二,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其三,學生語文學習品質不佳。所以,課堂教學的效率很低。而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是傳遞知識,訓練技能的主陣地,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講究課堂教學的藝術就至關重要了。恰當的導入能夠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精當的切入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適時的提問與點撥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57-02
一、中職語文課堂現狀分析
目前,中職語文課堂存在如下尷尬的境地:
其一,學生對語文重視不夠。一些中職學生認為既然選擇了職業學校,學好專業技能非常重要,而語文課只是讀書、識字、寫作文,對以后從事技能工作沒有直接的幫助,學好學壞不要緊。
其二,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中職學生成績普遍較低;部分學生語文基礎差;有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除了課文和練習題,基本沒讀過什么課外書,知識面狹窄,理解和想象能力都十分有限,上課時思想難以集中,自覺收獲不大,因此很多學生漸漸滋生出厭學情緒,他們對學習語文是既無基礎又無興趣。
其三,學生語文學習品質不佳。大多數中職學生基礎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素養,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不夠敏捷。因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不只是普高語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同樣也是職高語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切實提高職校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直是職教語文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并不斷追求的。
二、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實踐與策略
課堂教學是推行素質教學的主渠道,是傳遞知識,訓練技能的主陣地,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就應研究課堂教學的藝術,下面我就針對中職語文課堂現狀從課文導入的方法、教材的切入以及課堂的提問與點撥等方面談談自己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實踐與策略。
(一)利用恰當的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常說,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導若得法,則能點燃思維的火花,開啟智慧的門戶,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在講課伊始,教師設計精彩的導入,就能一下子牢牢吸引住學生,激發學生情趣,使之思維迅速活躍起來。恰當的導入要做到趣味性和針對性相結合。
1.趣味性
從心理學的某種角度來講,興趣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產生的良好情緒。這種情緒會促使學習者積極的探求認識和了解事物。如果課堂導入能夠充滿趣味性,就會促使學生對整堂課充滿期待,他們會把學習的過程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因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明湖居聽書》時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都很熟悉‘高山流水的典故,伯牙鼓琴,鐘子期能從琴聲中聽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可謂知音。《明湖居聽書》中的王小玉也有幸遇上了一位知音,那就是劉鶚老先生,那么他聽了王小玉說書,是怎樣把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描摹得生動形象、出神入化的呢?”
由伯牙和鐘子期的典故引出所講課文《明湖居聽書》,不僅增添了學生的樂趣,還設置了懸念,使學生更有興趣去了解所學課文的內容。
2.針對性
課堂導入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牽強附會,要具有針對性,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確定不同的導入方式。
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曾借用一位老師的導入:“有一件這樣的趣事,音樂家想把《念奴嬌》這首詞譜上曲子,作為話說長江的主題歌,但他們嫌這詞長了,于是有人提議濃縮一半,當他們和幾位詩人提出要求后,詩人們哈哈大笑:‘把東坡的《念奴嬌》改短?這是千古絕唱,別說減一半,誰改得動一個字?最后只好作罷。這一節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一字難易的千古絕唱吧!”
通過這樣的一個導入既肯定此詩的成就之高,又點出了本節教學的重點在于賞析詩人精妙的煉字和煉詞。
(二)利用精心的切入,幫助學生更快的進入文本
教師的任務在于用執教的思路鋪設一道橋梁,巧妙而又順利地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這是一項非常精巧的教學藝術。恰當地切入文本,設疑質疑,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1.找興趣點
“興趣是一切發明創造的開始”,這句話說得沒錯。我們老師的課堂教學也一樣,不管我們講課講得多么辛苦,如果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這節課就是徒勞的。所以在課堂設問中要細心捕捉學生的“感點”,巧妙切入,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孔乙已》時,我便這樣設問:⑴魯迅先生說過,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已》。他為什么喜歡孔乙已呢?孔乙已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藝術形象呢?⑵文章把孔乙已的悲劇置于眾多的笑聲中來表現,寫了哪些人的笑?都是些什么類型的笑?⑶從不同類型的笑聲中,你悟出了什么?
這些問題串聯了整個課文的內容,同時也是使讀者產生好奇心從而繼續研讀課文的興趣點。
2.找關鍵詞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在深入鉆研課文內容、把握作者寫作意圖、弄清文章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找到關鍵詞切入,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項鏈》一文時,我抓住了文章第一句“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里”中的“也”。這是一個副詞,表示前后兩件事情相同,前邊的可以省略不說出來。接著我又問,那省略的一句話應該是哪一句呢?請補出來。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加以訂正,這里省略的一句話應為“別人是個美麗的姑娘,生在一個富有的家里。”然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將瑪蒂爾德和其他的美麗的姑娘進行對比分析,其他的美麗的姑娘,由于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都能嫁到門當戶對的有錢有勢的人家,躋身上流社會,而瑪蒂爾德雖然美麗,卻由于生在一個小職員家里,因此只能嫁給教育部的一個小職員,過著下層人民的生活。至此,我緊接問學生,“瑪蒂爾德是不是甘于自己的平淡生活?”學業回答說“不是”,“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奢華的生活,因此她不斷感到痛苦。”所以常常在無聊的時候,總是夢想能過上流社會的豪華奢侈的生活,正是她的虛榮心,才使得她在她看來是能夠借以爬上上流社會的最佳時機——舞會上,丟失了從朋友那兒借來的一串項鏈,換來自己十年的艱辛。如此,通過一個“也”字的分析,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以簡馭繁,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3.找關鍵句
這種切入是指不依循逐段、逐層設問的自然順序,單刀直入,直接抓住能集中反映主旨,突出人物性格的關鍵句進行設問,這種設問內容涵蓋面較寬,學生思維跨度較大,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拿來主義》一文時,就抓住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從“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切入。先讓同學們找到本句的關聯詞語“所以”,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個表示結果的句子。接著提問,“既然這是一個表結果的句子,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啟發學生分析此段之前的內容。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確:我們之所以要實行拿來主義,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于交往原則)
原因之二:只是送去,必淪為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
原因之三: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應重視現實教訓)
這樣,學生就懂得了作者在前半部分采用了因果論證的方法。這時,我又接著提問:“現在,我們知道了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那么,怎樣‘拿來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又被調動起來了。通過對下文的分析,讓學生明白:作者是通過比喻論證的方法來闡述的。作者首先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然后,用“孱頭”、“昏蛋”、和“廢物”這三種人對待“大宅子”的不同態度來比喻說明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最后,用對待“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一群姨太太”的不同方法,具體論述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方法。這樣處理教材,眉目清楚,重點突出,既能讓學生體會本文論證的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的特點,又能準確理解文章的重點與難點。
(三)利用適時的提問與點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品
用語言文字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給人們留下的思考的時間是無限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教學要從語言文字入手來弄清文章的內容旨意,欣賞其表達的技巧,最后又要落實到語言文字上來收口的原因所在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重視提問,而忽略點撥。要么讓學生答卻不給思考時間,不給點撥提示;要么答對答錯不預置評,變成了一種形式的做作。這樣,學生的思維很很難得到真正的訓練。為了使課堂的答問互相促動,把教學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我們高度重視提問與點撥的指導。
1.提問有講究
答與問是從問開始,問題能不能答,答成什么樣子,提問的方式和語言很有講究。問得太直白,學生會養成思維的惰性;問得太深奧,會讓學生無從回答,甚至會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如何處理好上述的矛盾,這就要求課堂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例如:這篇文章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祥林嫂為什么會成為悲劇人物?這樣的問題就不容易答好,假如調整一下問法,變為:這篇文章分幾層論述中心論點的?各層使用了哪些材料?這些材料的使用屬于什么論述方法?祥林嫂的死與哪些人有關系?誰的影響大一些?人們對祥林嫂的傷害主要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這樣,既體現了思維的漸進,又能順利把問題最終吃透,學生自然有更高的參與思考回答問題的興致。
其次,課堂問題的提出要有系統性。所謂系統是指各個問題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間應顯示一定的難易深淺的梯度和內在聯系,應該具有連貫性的。學習必須遵循這一規律,提問也應如此。如學習《捕蛇者說》的時候,我設計了三個問題:一是既然永州的蛇其毒無比,永州人為什么還爭相捕蛇呢?二是蔣氏捕蛇,三代遭難,為什么還不愿“更役”、“復賦”?三是從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慘生活中可以看到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這三個問題就是具有一定層次的,能使學生層層深入的理解課文內容,從而理解“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結論。如果打個比方的話,這種提問就像一個鏈條,而這些問題就是鏈條上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些問題承前啟后、環環相扣、步步深化,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訓練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全面理解課文。
2.點撥有技巧
不管教師的問題再怎么提得適當,學生在思考分析確立答案的過程中,總還會遇到一些困難,這時,教師應想辦法指點迷津,啟發學生回答,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⑴介紹相關背景
主要指知識背景、文化背景、寫作背景。例如:要學生分析細節描寫,就得先講清什么是“細節”;要學生理解象征意義,就得明了什么是“象征”;這是知識背景。再如,理解《孔乙已》就得了解科舉,分析祥林嫂的悲劇,就得懂什么是宗法制度禮教制度,這是文化背景,而學習《拿來主義》就應介紹作者寫這篇文章時面對的社會矛盾,要品出《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哀愁,就得明白作者當時生活的處境,這就是寫作背景。通常背景了解超深透,越容易找到正確的角度,解答問題的把握性也越大。
⑵確定解答范圍
有時問題提出后,學生無從下手,這時有必要提示回答問題提煉答案的相關表述材料范圍。有時是一個或幾個段落,有時是一個或幾個句子,有時是一個短語,例如在學習《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時,涉及到理解忘卻與記念的矛盾關系,這時可提示學生認真研習第一段和結尾,這樣便會使學生很快領悟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
⑶聯系相關知識經驗
學習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有些問題的回答可通過聯想比較的方式從過去的經驗中來獲取答題思路,這樣適時引導,學生便慢慢學會從學過的知識中尋找相關例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了。
總之,構成課堂教學藝術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實踐中不斷追求、不斷探索,就能把每節課的教學變為精美的藝術品,就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歐陽代娜.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初探[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09.
[2]柳友榮.新編心理學[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07.
[3]鄭知怡.淺談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天津教育,1981,10.
[4]劉飛鵬.語文課堂教學藝術[J].吉林教育,2012,08.
[5]賀軍.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探微[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
作者簡介:
劉志剛(1980-),男,吉林長嶺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