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茶盼
【摘要】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中心。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師生角色互換就是一次良好的嘗試。
【關鍵詞】英語課堂師生角色互換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86-02
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在教學中的角色,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面對課程的要求,教師要能對教材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求和水平進行深入了解,創造性地完成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與任務。整個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互動過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作為一個農村學校的老師,學生整體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很多學生對基礎知識甚至連熟悉的程度也稱不上。面對這一事實,我們必須承認,但我們更需要改變。很多學生把學習當成了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老師教,學生學,學過就算。這樣的學習是不會有主動性的。如何讓學生轉變觀念,使他們意識到學習不是強迫的任務,而是快樂的充實自我的過程?本人進行一些初步的探索,其中角色互換是頗為有效的。
師生角色互換是指由學生擔任一節課堂的老師。學生和老師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比如知識儲備,教學設計,課堂管理等方面。怎么樣讓學生做到有效的教學?這需要教師的協助和指導。
必修4 Unit 4 Body Language中較難的知識點多集中在Reading: “Communication: no problem?”。“Showing our feelings”是Reading的延伸,知識點較少,適合學生備課。我給了學生兩天時間,讓學生組成三個備課小組一起探討備課內容。一節課的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目標,都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討。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體現了極高的熱情。他們根據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了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推斷文章的目的,在同學們的發展中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和平時被動沉悶的表現相比,同學們的思維犀利,不時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在學生備課時,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要對文章進行延伸拓展,應該怎么做呢?”面對這一問題,學生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從閱覽室,從網絡中尋找相關的材料。不少同學表示,沒想到備一節課這么辛苦,老師的辛苦我們看不到,自己做起來才知道不容易。
本節課由三位學生主講,這三位同學可以在備課小組的幫助下設定教學活動設計,也可以自由發揮,但所設計的活動必須獲得備課小組和老師的認可,并整理成書面材料。第一位同學負責本課與Reading部分的銜接,如何導入課文以及課文的第一段。第二位同學負責課文的主體部分,第三位同學負責課文的結尾和課文小結。
到了正式上課的時候,從上課鈴響開始,同學們的精神就高度集中。隨著一聲清脆的“Class begins”,同學們帶著笑意,就連平時最無精打采的同學也身體前傾,專心的看著講臺上的同學開始講課。雖然一開始,“老師”的聲音有些顫抖,肢體也有些僵硬,但講著講著,語調漸漸正常,表情也自然了。在Revision這個環節回顧了Reading里出現的幾個概念,并從概念里比較流暢的引出了第一段內容。第二位同學的表現比第一位同學更加自然,在分析課文主體結構時,邀請了幾位同學和班級進行互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了第三位同學,結尾部分尚可,但課文小結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該同學在小結時犯了一個錯誤,然后試圖糾正,導致錯誤連連。
總體來說,本節課內容充實,教學環節設計合理,擔任老師的同學也都能較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務。本節課教學結束時,還有一小段剩余時間,這是由于學生課堂節奏沒有把握好造成的。在這一段時間里,我對本課的教學重點進行了提問,學生普遍已經掌握。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我也進行了相應的評價和鼓勵。對“老師”存在的問題,我也在課堂上提了出來。總結過后,“如果下次你來給同學們上課,怎么做才能上得更好?”
在課后,我們進行了經驗總結。一方面,備課小組和擔任老師的同學都有很大的收獲,了解到了老師備課的辛苦,更能體諒老師,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了發展,增強了探究知識、獲取信息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小老師們,感覺到自身不足的同時也得到了提高,對整個班級的管理,自身的口語和指令性語言都上了一個新臺階,能在課內活動中積極用英語與同學交流,使用英語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對于聽課的學生來說,這也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身邊的同學可以上講臺當老師,雖然會時不時犯小錯誤,但講得頭頭是道。這讓他們在聽課的時候有親切感,在聽課時更勇于主動發言;也會有好勝心,其他同學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很多同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就被這種教學手段充分的調動起來了。
當然,師生角色互換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在備課方面,學生對于課堂設計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基礎。不同的學生思維不同,想法千奇百怪,很多設計不符合實際或者意義不大。另外,學生在吃透課文方面難度較大,對文章意圖和重難點常常難以及時發現。其次,在實際課堂管理中,本次就暴露出了學生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足。當一些學生在某個環節異常興奮,場面失控時,“老師”往往束手無策,只能靜待場面冷靜下來。事前的臨場反應準備不足,回答問題時會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忘了自己設計問題的本意。在把握時間節奏上也有欠缺,講得過快,沒有對重難點進行足夠的強調。由于學生本身掌握的技能問題,這一次并沒有制作課件,僅僅書寫了板書,而板書的設計也略有瑕疵。
總體而言,這一次的嘗試是成功的。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很多時候還是課堂的中心,只是讓學生講得比以前多,做得比以前多,而這一次是對高中英語常規教學方法的一次顛覆。學生們從中體會到了“教”和“學”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而且,“教”可以很快樂,“學”也可以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