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立
【摘要】本文從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育理念、創設教學情景、采用“互助互動合作”式的教學組織形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四個方面對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有效教學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發揮主體作用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154-01
“以生為本,有效教學”課改課題在我校開展兩年多,這兩年來我對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思考, 在探索和思考中我逐漸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是實現有效課堂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因為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發展歸根到底必須依賴學生自身的主觀努力,一切外在的影響因素只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引起學生的強烈追求和主動進取時,才能發揮其對學生身心的巨大塑造力。學生一旦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智慧的大門就會開啟,獨特的見解就會洶涌而出,各種潛能會得到最大的發揮,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效率最大化。下面就教學中教師怎樣才能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談談我的看法。
一、教師更新觀念,以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我們教師往往以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知識,追求高分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于是,教師結合考綱的要求和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真鉆研教材,課堂上按著預先設計好的思路把自己希望學生掌握的知識統統灌輸給學生,教師從來不問學生哪些知識學起來有困難,想學什么,有什么想法、見解。這種填鴨式、強制式的課堂使學習活動變得枯燥無味,學生慢慢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厭惡、恐懼。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只能是低效的,更不可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新時代、新教材、新課標都要求我們教師心中要有以下新觀念: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課堂上給他們自主的時間,給他們思維的機會,給他們探索的動力,給他們發言的權利。
二、教師提供豐富的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
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各種學習情境以便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激活思維,促進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在生物教學中有時會遇到一些教學難點,其難就難在學生沒辦法把生活中的現象與所要學的知識聯系起來,或者根本就缺少相應方面的生活體驗,因此教師可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是相當抽象的知識點,我創設以下活動情境: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來,我的手突然在他的眼前晃動,他就不自覺地眨眼睛,我又開玩笑地說:我的手在你眼前晃動,你能不眨眼你就是英雄。于是再做實驗時,他果然沒眨眼。學生們笑得前俯后仰,他們的興致馬上就被調動起來,于是他們結合上述情境展開激烈的爭論,我適時點撥,讓他們明白第一次眨眼反射是無意識的,只受脊髓中的低級中樞控制,而第二次眨眼反射是有意識的,此時脊髓中的眨眼反射低級中樞受大腦中的高級中樞的控制。通過創設上文所述之教學情景,學生一定會熱情高漲,積極思考,努力參與教學活動和知識的構建過程,而且學生還深刻意識到知識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增加對生物學的興趣。
三、教師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小組互助互動合作”,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發展
重視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應是“小組互助互動合作”式的教學。根據集體動力理論和動機理論,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采用分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方式,優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方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主體作用的發揮。采用小組互助互動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彌補教師無法全面關注存在差異的學生群體的缺陷。例如:關于怎么區別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像這個問題,就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模式:用多媒體展示某二倍體生物有絲分裂和減Ⅰ、減Ⅱ的幾個圖形后,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各圖形分別處于哪一分裂時期,并嘗試歸納自己是如何判斷的。待他們有所思時,再展開組內互助合作,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有所啟發,不斷產生新的想法,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而我也在不同小組間進行巡視,參與小組的討論,傾聽他們的想法,適時點撥,并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策略。例如在討論中我發現學生對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是否成為同源染色體爭議較大,那么這個問題就成為下一步的教學難點。通過互助互動他們對課件中的圖形基本都會判斷,但各小組的判斷方法會存在差異。于是我組織組間交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其他小組認真傾聽、積極深入思考匯報小組的方法的可行性。其中一個小組匯報他們是通過數染色體的條數來確定的,因為他們注意到同種生物有絲分裂和減Ⅰ、減Ⅱ染色體的數目是不一樣的。針對該小組總結方法,其他小組通過短時間交流討論,很快就有小組發表意見:這個方法只能適用于已知生物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條件下。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最后形成一致的、相對簡單的判斷方法。
在小組互助合作教學過程中, 我發現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他們熱烈地交流討論著,同時他們又不斷地反思修正自己的看法,思維總是處于活躍狀態。在此過程他們還可以享受別人獨特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結果,從而促進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四、鼓勵學生對課本的知識、老師所講的內容進行質疑問難,引發自主探究
傳統教學,為了學生能考出好成績,課堂上老師想方設法多講,講完課本的基礎知識,又會對學生進行解題訓練,課堂容量很大,45分鐘時間往往都覺得不夠用,因此,上課如果有學生提出問題或不同的見解,往往會被老師以“個別有問題下課再說或這個問題考試不會考”為理由擋回去,在老師的壓制下,慢慢學生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少,思路越來越窄,質疑精神越來越淡漠。愛因斯坦說過: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提出問題是創新型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學生就會有探究的欲望,在探究中他們往往有新的發現,這使得創新思維得到發展。因此上課我鼓勵學生對課本知識以及傳統的觀念進行質疑,勇于指出老師的不足,糾正老師的錯誤。并且我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質疑的環境。在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中,我故意多增加了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看到這些實驗材料,學生就自然而然會產生很多問題:為什么書本上要用0.3 mg/mL的蔗糖溶液,用其它濃度不行嗎?不用蔗糖溶液,如果用等濃度硝酸鉀溶液效果有什么不同?這些問題激發了他們去實驗、去探究的熱情,學生們躍躍欲試,我安排他們以四人為一組,用上述四種溶液完成實驗。同學們在實驗過程和觀察到的實驗結果中又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在0.1mg/mL蔗糖溶液中為什么沒有發生質壁分離,而在0.5mg/mL蔗糖溶液發生質壁分離后滴清水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植物細胞在KNO3溶液中質壁分離后會自動復原?這些問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他們的興致更高了,又圍繞著這些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在討論中釋疑。整節課學生在質疑、自主探究、教師的誘導下完成學習任務,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思維和動手操作等的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總之,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 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發展學生的思維,而教師應做課堂的傾聽者、欣賞者和引導者,這樣才能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李添翼.關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幾點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1.
[2]葛方金.生物課堂互助互動教學探索[J].中學生物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