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盔
【摘要】工程力學是一門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身的綜合課程,是中職院校機械系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于后續專業課程的深入學習起著橋梁作用,因此,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極其重要。由于受到傳統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的束縛,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滿堂灌”、無人聽講等情況,教學效果極其不理想。因而,為提高中職教育的質量,實現其最終的教學目標,工程力學教學方法的優化勢在必行。
【關鍵詞】工程力學教學方法優化中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34-02
從整體上來說,中職學生與普通院校學生相比,其具有實踐性強、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等優點,若加以良好的教育培養,可以成為具有高技能的尖端科技人才。但是,就目前的中職教育來看,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如教學方式單一、老師“滿堂灌”學生聽不懂、專注課本、考核方式死板等問題仍然廣泛存在。因此,勢必要對中職教育中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和長處,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促使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育棟梁之才。
一、中職教育中工程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因素
工程力學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于一身的綜合性專業基礎課程,現有的中職教材為了照顧生源上的良莠不齊,同時加上教學課時的大幅度削減,因而大部分教材降低了其難度,將原有的偏難的理論知識以及非重點內容進行刪減,使得教材中眾多問題的闡述缺乏相關的背景介紹,眾多模型、公式的得出缺乏相關推導過程。從而忽視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太需求。同時,教材的編寫受到以前編寫體制的束縛,內容以及形式上都表現出枯燥無味。同時,課后習題的編寫側重對某些重點知識的考察,而忽視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
(二)教師因素
我們所了解的傳統教學方法一般會側重于對課本中概念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的教學帶來的后果是學生能掌握一般的解題思路,但是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極其枯燥,很難在長時間里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長期以來工程力學的教學中忽視了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密切聯系這一特點,因而長期的教學都不善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再加上眾多中職教師都是直接源于院校的學生,缺乏在實際生活中實踐的經歷,因而造成對學生實踐上的忽視。 (三)學生因素
工程力學這門課程的主要特點是理論性、實踐性以及綜合性強,其較抽象,不經過實踐是無法對其有深入理解的。而在校中職學生一般缺乏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因而對這門課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給其后續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障礙。同時,這門課程與其他課程例如物理等的聯系密切,在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逐漸增高、學生負擔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學習中一旦稍微有些環節不到位,便會影響工程力學這門課程整體的學習效果。
二、中職教育中工程力學教學方法的優化
(一)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本著以人為本的綠色教育理念,適應中職教育特點,要經常參閱相關資料、信息,學習中職教育文件,中職教育教學論文,中職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和學校督導交流思想,聽取合理建議。由重視知識體系本身的完整性轉變重視知識的實用性;由單純理論講解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師生交流、討論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由單一以分數來評定學習效果的結果性考核轉變為綜合考慮學習態度、出勤率、回答問題、作業和小測試、考試等方面的重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全過程考核。
(二)注重學生,提高課堂效率
傳統的“滿堂灌”在現代的教學課堂中以無法得到用武之地,富有效率的課堂要求學生能夠“有興趣聽,聽得懂,學得會”。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其知識基礎較差,在學習工程力學這種綜合性強的課程時,就會存在很大困難,因而教師要學會注重學生,加強同學生的交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效率。
課堂觀察中發現,積極的師生溝通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投入到充滿活力的課堂中,有助于其學習的提高和對知識及技能的接受。
(三)多樣化教學方法
工程力學課程的特殊性要求學生最好能對這門課程有實際的實踐接觸,以便深入理解。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工廠的實際操作中,以初步了解一些機械設備的運行狀況,激發學生對這些事物的好奇心,并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刺激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學習。同時還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進行輔助,由于該科課程的教學過程抽象性極強,因而通過高科技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將一些學生無法接觸到的圖文聲像進行直觀的表達,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和自主學習動力。
中職工程力學學科的教育問題不僅局限于教材、教師、學生三個方面,提高教學方法的措施也遠遠不止提高課堂效率以及多樣化教學方法這么幾種。作為一名中職教師,應主動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進行教學方法上的優化,以適應教學目標的新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并結合實踐,培育學生的操作能力,成為新時期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盧玉林,王 麗,盧滔,陳曉冉.建筑工程類專業工程力學教學改革模式探討[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3,(10):94-98.
[2]王仁田.“學案導學法”在中職土木工程力學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3,(09):09-10.
[3]周麗珍,張濤,李田軍,張偉麗.工程力學教學中“力學建模”與工程案例相結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教學研究論文,2012,(08):83.
[4]孫建新.新課程下化學策略性知識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03).
[5]李浩,滕曉青.論開放教育建構性學習環境建設[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