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
【摘要】為了提高技工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電工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能力,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有必要開展研究型課程教學。
【關鍵詞】人才素質研究型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239-02
就業環境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素質,而人才素質的優劣則體現在創新能力上。當下技校電工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學生創新動手能力的培養,起到其它教學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對當前電工教學的思考
當前,在電工創新教育的實踐上,存在著許多困惑或誤區,有一些問題令人深思和反省。就筆者對多所學校所做的調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創新教育誤以為非考試性教育,把創新教育僅局限于課外活動上,還有人認為多上實習課,減少理論課,改革考試評價方法等就是“創新教育”;二是課題教學多數是“創新教育的形式、傳統教育的實質”,“教師講,學生學”,學生的學習過程仍然是“接受——理解——鞏固——解題”,由于受課時計劃、課時內容等因素的限制,課堂教學的任務首先是完成教學內容、教師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主體活動,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思維,教師的認識結果代替了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內容局限在應試教育這個層面上,“教學內容題目化,題目內容系列化,答案要點規范化”成了普遍推廣的經驗;三是中學階段傳統的應試教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舊的考試、分配制度使學生把升入大學作為唯一奮斗目標,使應試教育有著廣闊的生存空間,隨著高校的擴招、分配制度的改革,升學的壓力雖然變小,但就業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錄用不光看品牌,還要看創新動手能力。這就為技校的電工教學指出了新思路,著重提高學生創新動手能力。而中學階段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極大扼殺了電工教學的勃勃生機。日本學者認為:在一個變革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科學技能,而我們的技校,電工教學恰好能完成此任務,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比其他教學方法更為有效。
二、在課堂教學中開設研究型課程的探討
課堂中研究型教學模式,是指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景,提供相關的實驗器材和背景材料,讓學生自己擬定研究方案, 實施步驟,在課堂時間內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觀察、分析、探討、總結等一系列活動,發現活動現象,探索活動規律,是以問題的發現、研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新欲和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最大的特點是在于立體參與下的研究性,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就一個課題在兩個班做了教學對比實驗,下面是兩個課題分別用傳統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和研究課程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的流程圖。
傳統教學模式
課題: 練習使用多用表
教師:(課時1)→伏特表,安培表使用
↓
→示數用多用表的結構功能
↓
→用多用表測電流、電壓和電阻
↓
→總結使用規則
↓
學生: →練習使用多用表
圖1
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其結果有明顯差異:從課堂中學生的反應看,研究型教學模式是學生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是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樂趣;從課后學生的信息反饋來看,用傳統方法教學的那個班反應平靜,課后忙于消化教師給予的模式知識,幾乎提不出問題,而用研究型方法教學的另一個班學生,課后思維活躍,不僅能對課堂上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還能對由此輻射的知識點進行多方面的思考與研究。例如有的學生探索了電子調光燈的原理與結構、多用表結構原理等問題,學生的研究已超出了課本的教學范圍。研究型課程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群體的互補性,使學生在相互研討、爭論的環境中,批判性地思考與接受,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學到了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研究方法,培養了創新的意識和創造性學習能力,它長期效應遠高于學時的主觀效應,這也是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
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
課題: (課時2)練習使用多用表
學生 觀察 →第一步,先由教師做技能演示示范,示范的內容要求從學生過去已掌握的技能下手,逐步過渡到要講授的新知識。第二步:明確要求學生重點觀察有哪些環節、哪些操作方法和哪個步驟,并要求學生及時提出問題,使學生有條理地思考。第三步: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學習情景,設置問題,讓學生始終處于想了解,想思考的學習狀態。
↓
師生重點觀察 →投影放大多用表頭,深入觀察表頭結構,重點是檔位,讀數,調零。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以點帶面,傳授如何提高學習方法和技巧,明確告訴學生該項的各實際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
↓
學生實驗研究→練習使用多用表測電壓、電流、電阻、探索正確的使用方法。
↓
師生交流總結→重點總結測電阻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學生技能比賽→給出不同阻值的電阻,讓學生測量看哪一組的準確。習題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總結習題情況,讓學生談論習題中得與失,對共性問題與重點環節著重進行講評,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學生再次給予個別指導,以防止學生養成不良習慣,在總結反饋階段,教師應多使用激勵性語言,盡量使學生參與總結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
教師布置課外調試→多用表的使用讓學生在實習現場通過操作使用,調試來了解其結構功能與作用,提高實踐能力。
圖2
三、開設研究型課程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應用研究型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問題是教學的主線,教學活動自始至終應圍繞著問題開展。課題的選擇和設置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前,要充分準備,反復斟酌,精心選題和恰當地設置課題所轄的問題,為教學的順利進行,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奠定基礎。所選課題應源于教材,不脫離學生的知識水平,抓住理解和應用知識的關鍵來設置問題,具有可研究性;其次,所選問題應具有實用性,把電工知識與生活應用相結合,使研究的過程能延伸到課外;同時,選題還應該具有趣味性,設置問題應生動直觀,富于啟發,引人入勝,能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
2.關注研究的過程而非結果。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認為,創造力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造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技校創新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自我實現創造能力。學生研究的課題,或許不是電工知識的主干,或許已有定論,或許既有技術應用又涉及社會問題,一時難有定論等等,我們不能期望技校生作出驚天動地的創造發明,也不必去追求研究的結果或結果的正確性,我們應重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參與實踐的各種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3.把握好研究型課程的設置和設置時機。研究型課程準備工作量大,涉及的知識量多,占用時間比較多,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另外,學生的基礎和基本技能的獲得也要多種課堂模式來進行。因此,要根據客觀實際,適時、合理的設置研究型課程。
參考文獻:
[1]《電工與電子基礎》 技工學校機械類通用教材 主編唐益齡機械工業出版社1985年4月
[2]《電工工藝學》技工學校機械類通用教材(第四版)主編唐德杲機械工業出版社1985年4月
[3]《電工學》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械類通用(第五版) 主編:邵展圖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