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尤琴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加強小學生語文文字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語言文字;舉一反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依據教材,挖掘出其中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從而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言語實踐,學習運用文字呢?
一、品析關鍵詞句,練習語言文字
詞語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構成元素,通過品析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這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學習語文、感悟語言的有效策略。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語,來感悟文本情感,從而領悟作者的遣詞造句,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呢?
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解內容—品析詞句—文字練習”的模式進行教學。如,西師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的一篇課文《禮物》時,我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抓住老婆婆的特點——“孤苦伶仃”這個詞語進行重錘敲打,結合課文的具體場景解讀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探究老婆婆孤苦伶仃都表現在哪里,從而走進故事的背景,感悟老婆婆的孤單、困苦,無依無靠。接著反復品析描寫孤苦伶仃的詞句,讓學生真正明白孤苦伶仃的意思,說說還有哪些人是孤苦伶仃的,用孤苦伶仃進行說話練習,學生思維活躍,對重點詞句,不但能讀懂,而且能遷移內化運用,把知識化為技能。
二、抓住空白之處,想象訓練語言文字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優秀文學作品往往包含著許多“空白”,這種空白藝術成為我們語文教學訓練語言文字的重要部分。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文中的“空白”,運用適當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學形式有:續寫課文,文中簡略處補白,擴寫課文,縮寫課文,古詩新講、讀書筆記,讀后感等,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理解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篇文章可能有很多“空白處”,教師應恰當取舍,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合理的想象,既培養了學生了的想象能力,又加深了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如,《火燒云》這篇課文,作者具體寫了火燒云像馬,像狗,像獅子……可是火燒云還可能像很多很多的東西,作者沒辦法把它一一描述,于是我讓孩子們觀察前幾段描寫的特點,用相同的句式,在描寫一種火燒云的形狀,這里的空白既能讓孩子們開動腦筋,充分想象,又訓練了孩子語言文字的運用。
三、讀、說結合,讀、寫結合,訓練語言文字
品析重點詞句,能引導學生領會豐富的人文內涵,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想象訓練,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說話能力和寫話能力。這些都需要反復的朗讀,所以,現在越來越重視閱讀教學,學生在多種形式、分層次的反復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了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只有讀、說結合,讀、寫結合,才能引導學生反復咀嚼語言的表達形式,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語文教學應調動學生朗讀興趣,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如,仿說、仿寫,這是寫作的一個單項訓練,是寫好一篇文章的基礎。仿寫的基礎就是讀好課文,分析課文結構,才能舉一反三,有話可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切實落實“以讀促說、以說促寫、讀寫結合”,就能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輕松提高。
“語文”中的“語”就是指語言,“文”就是指文字。由此可見,語文課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語言,運用文字,即在言語實踐中學語言,在文字運用中用文字。教師應善用教材和課外讀物,挖掘讀寫結合的切合點,設計形式多樣的小練筆,從讀中悟,從練中用,切實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
(作者單位 重慶市渝北農業園區實驗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