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燕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對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同時,通過對語文課程中營養成分的感性認知,培養對語文課程的興趣,促進其自身精神健康成長。結合小學生心理特征,就小學語文課程的特點進行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心理特征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格教育是語文課堂的核心價值之一。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融入語文核心價值的理解、判斷、表達,對于提高小學生語文課程授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生生理及心理特征
小學語文課程的主要授課對象是6至12歲的幼兒,正確把
握和了解其心理特征,對于提高小學語文授課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定義,幼兒成長必須經歷三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通過感覺和動作來認識周圍的一切,這個階段我們只需簡單了解即可。
(2)前運算階段(2~7歲):這個階段幼兒主要通運動符號來認識事物,如,用特定的字眼來代表事物。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開始進行邏輯思考,如,去過幾次同學的家就能畫出線路等。學齡前期兒童的認識過程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即憑借具體形象的聯想來進行的。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到了學前晚期(6、7歲),開始有了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主要是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的智力活動。
2.形式運算階段(12歲后):運用抽象的概念
兒童認知過程可分四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不顧規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經常自言自語等。
(2)權威階段(6~7歲):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敬和服從的愿望。絕對遵從老師和規則,認為規則是不變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3)可逆性階段(8~10歲):認為只要所有人同意的話,規則是可以改變的。此時,思維中有了“疑問”信息。
(4)公正階段(10~12歲):認為任何事都要公平公正。注意游戲的公平性。
3.兒童心理具有的特點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歲大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到了兩歲光景的時候,能模仿復雜的動作。到四歲的時候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快了。喜歡模仿是兒童的本性,所以在教學中肢體語言豐富點,讓他們模仿。
(2)好奇心理:兒童生來是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來拿。到了四、五歲,上課時聽見外面鑼鼓聲響了,他也要去看看。
(3)好游戲心理: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
老師應利用孩子好動的心理,一旦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四處東張西望,就要想方設法改變教法,“投其所好”,刺激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4)喜歡成功的心理:兒童做事喜歡成功,所以給兒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難,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
(5)想象力豐富:按自己的遐想設定自己的行為。如,他們會以父母的行為為榜樣,扮演媽媽,把洋娃娃當孩子,給洋娃娃洗臉、穿衣、喂飯。
(6)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兒童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隨意注意還不完善。他們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動的、鮮艷的、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鳥、飛蝶、蟲鳴都容易引起他們注意力的分散。據研究,5~7歲兒童,注意力的保持時間是15分鐘左右,8~10歲兒童,注意力的保持時間是20分鐘左右。因此,兒童的學習在15~20分鐘緊張的上課之后,就應放松一會兒,做會兒游戲,然后再繼續學習。
(7)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非常具體的,必須有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來支持,思維才能進行,他們還很難掌握較抽象的概念。如,做數學題數手指、非常喜歡模仿等都是。
(8)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兒童對老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戀,表現在喜歡和老師在一起,爭著為老師辦事。當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時,給老師的回報將是興致勃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他們的情感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而且不善于控制自己。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與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他們的意志行動的決定與執行大都同時發生,不會反復思考,三思而行。如,上課說話做小動作,剛挨過批評又重犯,但并不是成心要犯錯誤,而是由于自制力差,不善于控制自己而造成的。所以要根據這些情況做出適當的解決方案。
(9)感知的無意性和情緒性很明顯: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感知具有明顯的隨意性與情緒性。他們的感知活動較少受目的控制,較多受興趣控制。這就導致他們感知事物常常跟著興趣走,不按教師的要求去感知。如,老師要求他們觀察花的形狀、結構與顏色,他們卻被葉子上的昆蟲所吸引,去玩弄昆蟲,把花撇在一邊不予理會等。
(10)機械記憶占優勢:兒童的機械記憶的水平較高。因此,他們的記憶不是靠理解,而是靠反復背誦來實現。由于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機械記憶水平較高,因此,不能浪費他們的這一能力。
二、小學語文課程應形成特有的教學風格
小學生的兒童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語文課程必須因人而異,因事而為,使小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不僅學到語文基礎知識,增強語文教育的效果,還能順應其生理、心理的成長需求,達到語文教育嫻熟運用漢字文化功能,培養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具體來說,語文課程應體現如下教學風格:
1.小學語文教師的“雙重角色”
小學階段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人生階段,語文課程因其獨特的知識及人品塑造的自然屬性,在小學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有什么樣的語文教材,就能培養什么樣的人,因此,語文課程具有時代性、引導性、啟蒙性等多種特性,語文老師不僅是語言漢字基礎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小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因此,小學語文老師應當扮演好老師與父母的雙重角色,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呵護,精心培養;把孩子當成祖國未來的建設人才精心打造,竭盡所能。以父母的角色出現,才能在教學中融入真情,迸發熱情,在教學活動中不急不躁,對孩子的需求體貼入微;以人民教師的身份出現,才能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以粉筆頭上書寫人生價值,以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精神,樂于奉獻,鞠躬盡瘁。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好語文教案,安排好每一個教學環節,演繹好每一個教學步驟,使語文課堂成為兒童健康成長的第一個人生舞臺。同時,語文老師還要注重自己的素質涵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
2.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價值追求,堅持“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系統
語文是所有知識的基礎,小學語文課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教學過程,期間運用了兒童生理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相交運用,需要教師品學兼優,博學多知。語文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熟知、熟會各種漢字的書寫方法、語意關系,打牢漢字基礎,增強理解力和應用能力,還要正確處理好小學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在幫助兒童掌握漢字應用技巧的同時,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孩子的人文精神不同于灌輸式的成人教育方法,要把灌輸與滿足孩子好奇心、好動性等結合起來,把主流思想與趣味性有機的融入一體,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巧妙的培養孩子的人文精神。因此,語文教學的難度更大、更深奧、更復雜。過去,人們常常認為,小學生什么都不懂,最好教。實質上,這是對小學語文教育的一種誤判,鑒于小學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現代要求,小學語文教育被賦予了更新的內涵。一張白紙,好繪最新最美的圖畫。語文課程要勇于擔當,勇敢地擔當起這一“打地基”的歷史重任,為祖國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3.小學語文教育更具科學性
文前我們對小學生和生理、心理特點進行了詳盡的分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掌握好孩子的這些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整合我們的教學資源安排,有利于提高課程的整體效果,注意環節有“表演法”。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占據主要優勢,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學會在課堂上學會當“演員”,用語言和肢體動作疊加的形式進行授課。當“演員”的意思不是讓你在課堂上“表演”,而是要學會用肢體語言“表演”,講解課文時繪聲繪色,聲情并茂。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課程標準當然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最根本的指導思想。但是,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要注意滲透的方式方法,因此,加強小學語文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應該“根據語文學科和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將思想情感的教育滲透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之中,融入課程實施的方方面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說教的方式,而是應該精心選擇閱讀、表達的內容,通過“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方式,與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使孩子在春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自然,關注自己的成長,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參與文獻:
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01).
(作者單位 四川省華鎣市雙河第二小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