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繼華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討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鑒別肝臟良惡性病變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肝臟占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按肝臟惡化程度不同分為A組(26例,良性病變),B組(24例,惡性病變),分析其檢查結果和病理結果。結果:A組中肝囊腫DWI上呈均勻低信號,ADC值最大;海綿狀血管瘤DWI呈高信號,ADC值較囊腫小;肝膿腫之膿腔DWI呈明亮高信號,ADC值最小,膿腫壁呈等信號;B組肝癌及肝轉移瘤DWI成像呈高信號,ADC為低值,若中心壞死,其ADC值增加。結論: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鑒別肝臟良惡性病變在臨床運用中具有重大價值,是一種安全、準確、有效的鑒別診斷方法,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肝臟良惡性病變;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127-02
以往DWI主要集中應用于神經放射學領域并且顯示出巨大的臨床應用價值,隨著快速成像技術的迅速發展,DWI已逐步應用到全身其它系統和器官的疾病研究,并開始大量應用于腫瘤疾病的分期、鑒別診斷和預測腫瘤療效等。本研究主要討論了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鑒別肝臟良惡性病變中的臨床價值分析,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肝臟占位病變患者按肝臟惡化程度不同分為A組(26例,良性病變),B組(24例,惡性病變),分析其檢查結果和病理結果。下面將本組研究詳盡匯報: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肝臟占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52.2歲;共發現病灶82個,其中包括肝囊腫7例19個病灶,肝海綿狀血管瘤13例16個病灶,肝膿腫6例8個病灶,原發性肝癌15例18個病灶,肝轉移瘤9例21個病灶。所有肝囊腫及肝血管瘤均經超聲及CT、MRI多期動態增強掃描獲得影像表現并結合臨床資料作出診斷。肝膿腫均具有典型影像表現及臨床癥狀,經治療隨訪得出結論。15例原發肝癌中9例經手術證實,另6例根據典型的影像表現結合臨床和AFP陽性作出診斷。9例肝轉移瘤均有明確的原發腫瘤病史,其中結腸癌3例,直腸癌1例,肺癌4例,乳腺癌1例。
1.2 方法
MR檢查采用西門子1.5T磁共振掃描系統,信號采集使用體部表面線圈。患者于檢查前一天晚餐后至檢查當日禁食禁水,受檢前去除所有金屬類物品,進行吸氣后閉氣訓練,,取仰臥位,頭足位,掃描范圍覆蓋整個肝臟。常規MRI平掃包括橫斷位T1WI、T2WI,冠狀位T2WI。DWI采用單次激發的自旋回波EPI序列加脂肪抑制,TR3900ms,TE76ms,采集矩陣192X192,層厚5-7mm,層距5-7mm,b值通常選50s/ mm2,400 s/ mm2 ,800 s/ mm2。,從而得到DWI圖及相應的ADC圖。
1.3 觀察指標
觀察肝臟占位病變(良性病變:肝囊腫、肝血管瘤、肝膿腫;惡性病變:原發性肝癌、肝轉移瘤)不同b值(b值分別取b=50s/mm2、b=400 S/mm2、b=800S/mm2)下DWI及ADC圖區別。
2 結果
A組中肝囊腫DWI成像呈均勻低信號,ADC值最大;海綿狀血管瘤DWI上呈高信號,ADC值較囊腫小;肝膿腫之膿腔DWI呈明亮高信號,ADC值最小,膿腫壁呈等信號;B組肝癌及肝轉移瘤DWI成像呈不均勻高信號,ADC為低值,若中心壞死,其ADC值增加。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單純磁共振成像技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臨床診療的需求,因此近年來更加準確的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在診斷肝臟病變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是利用磁共振成像觀察活體組織中水分子的微觀擴散運動的一種成像方法[5]。水分子擴散快慢可用磁共振彌散加權圖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兩種方式表示,DWI圖反映信號丟失的多少,如擴散速度快,信號丟失多,信號弱,圖像呈黑色;ADC圖是直接反應水分子擴散速度快慢的指標,如擴散速度快,信號高,圖像呈白色[6]。本研究顯示,肝囊腫的ADC值最大,肝膿腫膿腔ADC值最小。肝囊腫內含有豐富的水分子,且分子運動相對自由,擴散的信號衰減最大,所以ADC值最大;肝臟血管瘤由液體成分組成,但血液粘滯性高,瘤內常有瘢痕結構及纖維分隔,分子運動受到限制,所以ADC值較囊腫低;肝膿腫的膿腔內含細菌、炎性細胞、壞死組織及大量蛋白等粘稠物質,限制了水分子的彌散,ADC值最低;肝臟惡性腫瘤含水分少,各組織細胞成分多,水分子擴散運動受到限制,所以ADC值為低值,但若中心液化壞死,腫瘤組織細胞成分減少,粘稠性也相應減低,ADC值增加。肝膿腫與囊變或壞死的肝腫瘤在T2WI上均呈高信號,增強掃描邊緣均有強化,故常規MRI成像對兩者的鑒別有一定困難;DWI成像膿腔及腫瘤壞死區在DWI上均表現為高信號,ADC圖為低值,但兩者的壁在DWI上有所區別,膿腫壁與正常肝實質相比呈等信號,腫瘤周邊實性部分與正常肝實質相比為高信號,其ADC值低于膿腫壁的ADC值。DWI可以區分富水病灶(血管瘤或囊腫)、實性病灶(轉移瘤、肝細胞癌),肝臟的良性病變多為囊性改變,肝臟惡性腫瘤多為實性病灶,其表面擴散系數值也明顯低于肝血管瘤及肝囊腫,原發性肝癌、肝轉移癌與良性病變之間的表面擴散系數值都有顯著性的差異。
綜上所述,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鑒別肝臟良惡性病變在臨床運用具有重大的價值,是一種安全、準確、有效的診斷鑒別方法,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喬鵬飛,謝生輝,牛廣明等.高場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肝臟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6):66-69,87.
[2] 劉彥軍.高場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肝臟良惡性病變中的鑒別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3,(28):359-359,360.
[3] 封海龍,李彩英,馮平勇等.3.0T MRI肝臟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定量表觀彌散系數值影響因素的初探[J].臨床薈萃,2010,25(21):1916-1917,1919.
[4] 陳希奎,唐貴超,廖林森等.MRI彌散加權成像及動態增強掃描技術在肝臟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河北醫學,2012,18(12):1755-1758.
[5] 金玉梅,王葉武,田偉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臨床應用新進展[J].中外醫學研究,2011,09(36):185-188.
[6] 張京霞,張哲,陳靜等.磁共振動態增強及彌散加權成像在肝臟占位性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