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紅
【摘要】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怎樣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樂學且樂此不疲,是擺在每個語文教師面前的大問題。
【關鍵詞】實踐 點燃 學習熱情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61-01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主動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主動接受情感、態度的熏陶,達到啟迪思想,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巧用實踐,點燃學生的熱情呢?我以為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進行:
一、拓展實踐空間,提高課堂效率
1.走出課堂,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少不了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自然去觀察、去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資源,去開展一切帶有“語文性”的實踐活動。“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語文能力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緊密。要讓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生活“語文化”。
例如:《柳樹醒了》是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課文中的插圖,讓人感到春天跳動著的生命力。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課前,先讓學生回家觀察觀察柳樹,把觀察到的講給爸爸媽媽聽,并讓爸爸媽媽記錄下來,第二天帶到學校來。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對柳樹的生長過程已經掌握一二,在上課時學生紛紛發表意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2.立足課堂,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固然少不了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自然去觀察、去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資源,去開展一切帶有“語文性”的實踐活動。但語文實踐的主渠道仍在課堂,語文課本是學生最直觀的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借助語文課本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例如:《胖乎乎的小手》這篇課文小中見大,通過一張畫巧妙地夸獎了蘭蘭從小愛勞動、關心長輩的美好品德。整篇課文充滿了家庭的溫馨情感,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有位老師教學這一課時,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孩子有的大聲讀,有的輕聲讀,有的邊讀邊用鉛筆在劃著什么,還有的讀完后就與同桌交流著什么。老師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讀,學生無拘無束地展示讀的個性,體驗著語文實踐帶來的快樂。
二、創設實踐情境,體現主體地位
1.交流歇后語,創設實踐情境
著名特級教師盛新鳳在教學《盧溝橋的獅子》一文導入時這樣設計。
師:有這樣一個歇后語:盧溝橋的獅子—
生:數不清。
師:這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獅子怎么樣?
生:多
師:對,很多很多。就是這座獅子多得數不清的橋,曾被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出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你能讀懂這句話的意思嗎?)
“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這句馬可·波羅的名言,既是整堂課的“中軸線”,也是學生語言和精神的交匯點。盛老師用極其豐厚的語言巧設意境,激發并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捕捉、汲取前人所留下的豐富的養分,滋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他們生命的寬度。
2.續寫課文,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學生對課本中的童話、成語等故事很感興趣,教師把握學生的興趣所在,通過要求學生表演、續寫故事、改變故事的結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童話,講一只狡猾的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狐貍和烏鴉》后,要求學生表演課本劇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說出這樣編的理由。學生積極地發言,故事中的狐貍行騙手段一個比一個高明。
三、豐富實踐形式,激發實踐興趣
1.撰寫日記,拓展學生的視野
如何有效指導學生日記呢?我結合實踐談談粗淺的做法。首先明確日記的目的要求,要求學生的日記寫真事,抒真情;其次解決日記的題材問題,要求來源于生活,而且是有意義的,但每天只能寫一個主題;再次批改就著重解決主題的問題,切忌流水帳,可以利用學生日記中的典型事例,正面引導或者反面剖析,引導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要強調寫生活日記,因為只有生活才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也只有親歷親為的,他的感受體驗才最真實,最真切,最有生命力。老師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這種感受、體驗,然后讓他用文字真實地表達出來。
2.排練劇本,滿足學生表現欲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有感情朗讀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交流和實踐,讓他們來演一演“課本劇”。這不僅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望,而且在交流與實踐中學生自然地會進行合作與交流,這時,教師要注意在他們共同學習的過程中,鼓勵他們跳出課本的框架,拓展課文內容,想像在當時的情況下,文中人物還會怎樣說,會用什么樣的語氣說,然后通過自己的實踐用語言的形式外現出來。忙忙碌碌的背后,使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
3.查找資料,激發學生實踐興趣
一位老師在在教學新課前,設計一份資料卡,讓學生回家查找與課本內容有關的資料,開始時學生查找的資料是《語文教學重點和難點》《小學生詞語手冊》《詞典》等,內容多為詞語解釋、分段、段意等,慢慢地有的學生開始查找文章作者、該作者的其它作品與文章有關的一些地名、自然現象,查找的書籍也不斷增加。后來,學生為了查到更多的資料到網上搜索、下載,為了讓自己的資料比別人漂亮,依據全文的內容設計版面,資料卡美倫美奐,內容更是精彩紛呈,查找資料的途徑更寬了。從此,課堂上主動參與和積極發言的人多了,課堂效率提高了。
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這樣,學生才會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獲,越學越愛學,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散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再隋:《語文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語文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