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師權的削弱、家教的失當、銜接的脫節、社會的轉型等方面的原因,導致當下一年級的養成教育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陀^地說,養成教育越來越難,教師也越來越費力。開學一個月,很多教師的嗓子都啞了,幾近崩潰。教育乏力,抱怨無益,打開門窗,相互分享經驗,走一條智性化道路,是我們破解養成教育難題的必然選擇。
智慧生于事實的經驗。紀伯倫說得好:“事實是無性別的真理?!蔽覀円Y選出最優化的養成教育策略,必須聚焦成功教師的成功經驗與事實地圖,因為其中就蘊藏著“無性別的真理”。
對眾多一年級優秀班主任的養成教育案例進行深入研究之后,我們就會發現養成教育的秘訣往往聚焦為兩個字“第一”——第一次,第一個,第一天……事實上,在我們的養成教育中確實存在“第一定律”。選對了第一,重視了第一,養成教育才能事半功倍,達成最優化的效果。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面臨著許多的人生“第一次”,教師應該和學生一樣感同身受,去審慎地對待那一個又一個第一次。走好第一步,才有可能走好第二步。
一年級養成教育所涉及到的“第一”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其中的五個“第一”。它們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是養成教育的核心技術。
一、第一手段:故事干預,讓養成教育成為一種自然而為的行動
在今天,大人們講故事、聽故事的方式已經基本改變,只有孩子還保持著接近原始狀態的聽故事的需求這一人類的本能。兒童與故事,故事與兒童,本是人類歷史之網中不可分解的一個“結”,兒童天然地習慣于故事性思維,好故事對兒童具有一種天然的攝心的力量,讓他們如癡如醉。
故事屬于兒童,兒童也屬于故事。優秀的故事至少具有兩個方面的童年旨趣。首先,故事具有“濡化意義”。近些年來一些躺在蜜罐中長大的孩子缺少了愛心和孝心,只愛自己,不愛父母。事實告訴我們,這種緣于天然的愛也需要學習?,F在的兒童特別需要學習表達愛、感悟愛和回報愛。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作為愛心的播種者,要讓兒童懂得,自己從父母那里獲得愛,也要以愛相回報。一年級孩子的心就像一篇廣袤的土地,種植愛心和親情,才會收獲友愛、同情與孝心。利用故事來啟發一年級的孩子,是最便利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其次,故事具有“協調旨趣”。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找尋一種敘事,一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我們都想將某種和諧引入到每天都不得脫身的不和諧與渙散之中,因此,我們也許會同意詩人將敘事界定為消除心理混亂的一種方法,在當今這個充滿斷裂的時代,敘事賦予我們一種最為切實可行的身份形式,即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好的故事可以讓一年級的孩子找到自己正確的“故事身份”,獲得心理與行動的秩序化。
兒童聽完故事之后,會將自己和自己的體驗相對照,重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這也是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時刻。在兒童的閱讀世界里,他們的現實生活和故事中的世界是一個整體,聽完一個故事,一個人沉醉在幻想世界的這一刻,正是他們與故事世界融為一體的一刻,也是他們真正在閱讀故事的一刻。故事的世界是孩子最容易理解的世界,走進這個世界,孩子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們會憑著一種生命的本能與直覺,與故事中的人物進行對照,發現自我差距,見賢思齊,主動向故事中的榜樣看齊。這種道德成長完全是一種最柔軟的內化方式,因而是一種最自然的過程。在養成教育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就要啟動故事思維,因為故事知道怎么辦。
二、第一順序:先嚴后寬,讓養成教育成為一種漸入佳境的歷程
我們的老師在面對一年級孩子的時候,往往是“慈悲為懷”,或者是受到那些浪漫過分的文學家的影響,把所有的孩童都當作純潔無瑕的天使。他們對于孩童過于樂觀,對于教育過于浪漫,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釋放出全部的慈愛與柔情,耗盡了所有的耐心與熱情,只為樹立好教師的形象。一開始,學生和家長都很受用,可是時間一長,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只愛不嚴的老師將面臨種種意想不到的尷尬與無法改變的窘境。有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滿腔熱情地接受了一年級班主任的教育工作。面對著一群活潑的學生,總是那么和藹可親,充滿了慈愛。孩子們對她也特別親,課后也總是圍著她,喜歡跟她聊天、做游戲。但漸漸的,她發現孩子們在上課時越來越自由,隨便說話的多起來,做小動作的人多起來,布置的學習任務有不少人開始大打折扣。這位年輕的班主任私下找學生了解情況,聽到的竟是這樣的回答:“老師,反正你對我們那么好,就算沒完成,你也不會過于批評我們的啦,所以就不太怕你啰?!边@位女班主任震驚了,一改以往的溫和,變得嚴厲起來,一發現學生的問題,就劈頭蓋臉地批評一通,學生和她的心理距離遠了,班級的紀律和學生的習慣卻沒有好起來。這位老師之所以“好心沒好報”,是因為她對學生先寬后嚴,完全顛覆了養成教育的第一順序。
中國儒家教育倡導“嚴剛為首”,強調家教一定要嚴?!恫烁T》第170條《恩宜后濃,威宜先嚴》講的正是這個道理——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一開始就嚴,才能立規矩,樹威信,養成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面對一年級的新生,我們在進行養成教育的時候,前一個月不能“心太軟”,而要把“慈愛”深深地藏在心底,一定要控制住內心本能的沖動,要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釋放出足夠的威嚴。一個月之后,學生對你有敬畏感之后,才可以漸強地釋放你原本極力控制的慈愛,逐漸地縮短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如此,孩子對你才會既敬又愛,養成教育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三、第一儀式:又是新的開幕式,讓養成教育成為一種日新月異的旅程
養成教育最忌諱“麻木”二字,孩童一麻木,就會事事拖沓,漫不經心。而要達成養成教育的最佳效果,則需他們每做一事,都肅然振作。因此,我們所要做的一個重要努力,就是讓每個孩子感到他們度過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完成的每一個任務都是新的。
兒童喜歡新鮮、新奇的事情,喜歡求異,求新,喜歡接受新的刺激。每一個孩子都是本能的繆斯,擁有無限的藝術的潛能,豐富的語言可以任意拆分再組合,所有的東西都可能會忘記原來的形貌,變換用途再重新分割,形成新的形狀,一切都充滿了新的意義,值得細細地品味。
刷新每一天至關重要。我們要讓學生感到每一個早晨都是一次愉快的邀請,每天的校園因為不一樣的體驗、感動、發現和生長,永遠充滿著新意。這就要防止每個學生的生命鈍化——要求參與校園生活中的每一個孩子始終保持生命的敏感,將每一次進入都當成是第一次,滿懷生命的激情去觀察世界,與校園生活中的每一個你、每一個我第一次相遇、擁抱。
要讓學生對養成教育保持一種新鮮的陌生感,重要的是強化他們的儀式感。李河說:“儀式,是一個群體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時刻形成的一種程式化的活動形態。人類學上對于群體之間的差異有很多識別的標志,儀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從外部來說,儀式有三個特征,其一,它是群體性的。其二,它一定體現群體的文化特征。其三,它是識別群體差異的標志。從內部來說,儀式也是群體中自我認同的標志,你認同了這些儀式,也就說明你融入了這個群體。”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大量關于儀式的內容,特別是儒家文化,儀式是其文化內涵的重要部分,有一整套嚴格的儀式。儀式關乎一個群體的精神世界,一個超越性的世界。當人們擁有超越性的世界,人就有了責任,有了敬畏,有了準則。事實上,上課就是一種儀式,寫字也是一種儀式。中國古代的教育中是十分強調儀式的。上學有開蒙的儀式,寫文章有開筆的儀式,每天進學堂有拜孔子像的儀式。今天,我們對一年級的孩童進行養成教育的時候,也需要儀式的介入,如此,才能讓他們長久地保持一種“第一次”的莊重、振奮狀態。
每一個第一次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有經驗的教師不會輕易放過這些第一次。像第一次上課,第一次拿書,第一次讀書,第一次寫字,第一次晨讀,第一次發言等等,都要讓它隆重些、神圣些,讓每個孩子都鄭重起來,有強烈的儀式感,而舉辦開幕式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第一次集體晨會,班主任就得強調:“這是你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集體晨會?!比缓螅ㄒ稽c時間,專門為第一次集體晨會舉辦一個隆重的開幕式,并且明確提出要求——把隊伍排得整整齊齊,必須安安靜靜。開幕式結束后,做得好的要獎勵,沒達標的要適當告誡。第一次寫字了,也要舉辦一個寫字的開幕式,可以娓娓動聽地講述倉頡造字的故事,可以配樂欣賞著名書法家的作品,還可以觀察三到六年級的同學寫得漂亮的字,讓他們認識到寫好漢字多么重要,多么有意思,認識到今天所要寫的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字,必須認認真真地寫,寫得橫平豎直,寫得漂漂亮亮。這樣的開幕式要搞就要搞隆重了,讓孩子終身難忘。以后,一切就可能都順了。
四、第一體驗:對等的童話遭遇,讓養成教育成為一種觸動心靈的良方
養成教育能夠走向深入,取得實效,兒童的相關體驗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兒童返諸求己的意識不強,并不一定能夠很好地做到以己度人、嚴格自律,他們一般不太會自覺地注重他人的感受。于是,他們走進班集體之后,在處理和他人的關系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采用批評、命令、強制的方式來解決,但一味的“硬教育”或許有副作用。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是極為重要的。如此,我們需要尋找另一種方式,一種柔軟的方式。在柔軟的方式中,對等的童話體驗,可以作為我們的重要選擇。
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小,喜歡別人的好東西,有時就忍不住會拿。在這個方面,個別孩子表現得特別明顯。一年級的小程在一次放學前,趁同桌不注意的時候把卡通文具盒藏在自己的書包里。同桌回家做作業時發現文具盒不見了,急得返回學校找了個遍,仍然不見蹤影,被家長狠狠地責怪了一通,又氣又急又委屈,折騰了半天,只好重買一套文具。第二天,同桌把這件事報告給班主任,通過周密偵查,發現突然失蹤的文具盒是被小程“借”走的。怎么處理這件事呢?班主任老師極有智慧,她和其他的任課老師協商后,悄悄地“借”走了小程的文具盒,讓小程也同樣地體驗一下丟失文具盒之后的著急、難過的心情。放學整理書包的時候,小程發現自己的文具盒不見了,哭哭啼啼地來到班主任老師面前。老師說:“別哭,別哭。童話仙子這些日子來到我們學校的童話屋。她神通廣大,什么都知道。我來幫你問問她?!边^了一會兒,班主任老師手中拿著文具盒跑回來,對小程說:“別哭啦,文具盒從童話仙子那里找到了。她說,哪個小朋友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她就喜歡拿這個小朋友的東西。你可要記住了。”從此以后,小程再也沒有拿過同學的東西。看來,有了同等的體驗,采用童話的解釋方式來解決養成教育中的一些難題,能夠真正觸動孩子的心。
兒童在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中,慢慢會發現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有時候會讓他們感到自卑。如果我們實話實說,處理不當,就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假如換用對等的童話體驗方式,或許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化解孩子心中的困惑。
五、第一作業:田間勞作與家務,讓養成教育成為一種平衡身心的體驗
小學起始階段的養成教育,是一種需要教育遠見和專業智慧的工作。對于兒童來說,如果有作業,他的第一作業絕不應該是語文和數學作業,而應該有更重要的作業,那就是大地上的勞作。大地上的勞作是改善人性、砥礪意志、淬煉德行、純化情感、強化責任的靈丹妙藥。亞米契斯曾經說:“身體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年農夫吧。人的墮落,與物的腐敗一樣。物雖腐敗,只要置諸土中,就能分解成清潔的植物的養料。人亦然,雖已墮落,只要與土親近,就成清潔健全的人?!绷硗?,兒童心靈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們與動物和植物的合理交往。這種跨越性的合理交往,是以足夠的大地生活為前提的。如此看來,被現代教育所淡忘的傳統農事勞作,應該重新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因為,我們現在的孩子在進入小學校園后不能適應學校的養成教育,出現“多動癥狀”和“散慢傾向”,和他們從來就不知道大地上的事情、從來沒有在太陽炙烤下進行勞作有著重要的關聯。因此,我們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農村的勞動生活,至少要有田間耕作的基本體驗。閱讀大地、耕耘大地是很能鍛煉人的,是最重要的人生作業。實踐證明,田間勞作,能夠化解孩童心中的戾氣、嬌氣;田間勞作,能夠讓孩童在艱苦的體驗之后學會珍惜與奉獻,能夠讓孩童潛心靜氣,堅韌不拔。田間勞作這種沉甸甸的作業,或許能夠解決我們在一年級的養成教育中用其他手段難以解決的難題。立足于學生長遠的發展目標,我們就能在遠眺和回望中分辨出教育中最具發展價值的元素,而不會本末倒置,誤失養成教育的良機。
如果城市里的孩子要經常參與田間勞作不現實,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替代性的方式,例如做家務。我國臺灣著名學者朱高正先生就曾指出: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盡職守分”,教孩子灑掃應對,做家務,是孩子份內之事,做不到要給予一定的懲戒。朱教授提出,每個孩子每天至少應該為家庭做45分鐘的家務活兒,只讀書,不做家務,培養出來的不可能是一個完滿的人。朱教授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盡職才能守分。做家務是一種責任感的教育,也是一種探明生活本源的教育,還是一種個人與家人的關系的教育。這一切,都是我們養成教育的基礎,可以結合課文、節日、活動,布置匹配性的農事作業或家務作業。“第一作業”看似和養成教育無關,實則息息相關,有一種內在的關聯性。我們擔任一年級教育工作的老師一定要有一種透視的眼光,看到手段與教育之間的隱性關系,這樣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手段。
(朱國忠,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2263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