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花鳥畫是中國美術領域內最綺麗的瑰寶之一。它以簡練、概括而又準確的筆墨勾勒出作者對事物深刻的感受與豐富的聯想,借以抒發作者的情懷,它講究形神兼備、氣韻生動,最終達到神與物和諧統一的效果,更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喚醒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怎樣拓寬高中美術寫意花鳥畫的教學策略。
一、重視創作準備工作
首先要上好隨堂鑒賞課,提高學生藝術修養,激發學生興趣。結合課本的教學內容,教師可在每一堂課用較短的時間或集中一節課時間,選擇一些中國古代、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寫意花鳥畫作品,按課本分類進行鑒賞,同時講授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史。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寫意花鳥畫的歷史和我國優秀的文化藝術。
其次,介紹好工具和材料的性能,講解寫意花鳥畫的技巧,打好技術基礎。中國傳統繪畫工具、材料,具有特殊性,與同學們平時用的筆紙有明顯的不同,大部分的同學不熟悉它的性能,屬初次接觸,故而在上新課之前必一一介紹,比如毛筆的分類,紙的品種,墨和中國畫顏料及哪一種筆適合于表現哪一種效果,熟宣和生宣的不同特點,為什么寫意花鳥畫要畫在生宣上,并邊講邊用筆墨宣紙示范,使學生有直觀感受,更容易理解。
以上兩個方面的創作準備,都是不可忽視的,如果認為“非核心”不予重視或刪減內容,都會使學生的畫技受到無形損失。鑒賞課可以讓主題獲得美的關照,初步喚醒把握“美”的能力,它很有可能是學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指出,美是整體的,直觀的,美在關系。開欣賞課就是為了建立起學生跟有生命力、有靈性的寫意花鳥畫之間的關系,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其結果是,學生獲得了印象,印象可以作為學生作畫時的一個對照系,還會在伴隨學生畫技提高的同時不斷修正,向實踐中學習,成為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鑒賞課不應過于隨意,走馬觀花式地趕完,而是要向學生明確下達任務,讓他們多記住一點東西,整理出一點系統,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困難面前努力講出中肯的觀感。至于對工具材料的講解,每一步都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樂于嘗試。
二、正確認識“源”與“流”
臨摹別人的成功作品只是“流”,廣闊的生活實踐才是“源”。寫意花鳥畫不是憑空設想出來的,是需要從生活中感受過來的。有“物”有“我”,是主客觀的統一。寫意花鳥畫簡練、隨意,容易引起學生的草率,誤以為寫意花鳥畫就是任意涂抹,而不崇尚準確地描繪對象即造型,誤以為沒有細致、深刻地加以觀察摹寫所要描繪的對象,就能作寫意花鳥畫。這恰恰是把提煉、概括、隨意與不必研究對象的生活習性和結構特點混為一談。結果,只重“流”而不重“源”,人人只求臨寫,畫得千篇一律,或者相去甚遠,繆以千里,非驢非馬,將不利學生的創作思維、創作行為的培養,將與教學目的相違背。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先用鉛筆寫生,認識對象,細致地刻畫對象,也可用標本寫生,白描、速寫均可,或者對物直接作畫。這樣既可以提高臨摹自然的能力,追本溯源,認識自然,體會生活,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又可以達到造型、結構的訓練,使學生體會到寫意花鳥畫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流”。
“流”的作用是隨著作畫的成熟慢慢凸現出來的。描摹先賢們的成功作品,由形似到神似,這既是一個尊重中國寫意花鳥畫傳統,繼承發展的問題,又是一個接受中國哲學思想熏染的問題。寫意花鳥畫有著豐富的哲學指導思想,比如說和諧靜穆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含蓄的思想,學生一旦領略到了這些,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寫意花鳥畫的特點,使自己的畫除了自己作出來的之外,還獲得了成就感。由此可見,只要能夠擺正“流”的作用,對于學生不是束縛,而是解放和提高。
臨摹可以用較短的時間,把古人或名人長期積累的筆墨技法很快繼承下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逐漸地對物寫生,再轉而對物象寫意。不僅粗筆的寫意畫是如此,就是細致的工筆畫也有其寫意的成份。生活實踐是“源”,臨摹作品是“流”,臨摹是向前人學習,寫生則是向自然學習,兩者不可偏廢。當然,在寫意花鳥畫的臨摹過程中,用筆要求生動、靈活、落筆行跡肯定、大膽、不作修改,久而久之,自會有成。
三、引導學生立意溶情
何謂“立意”?元代湯垕說:“畫梅謂之寫梅,畫竹謂之寫竹,畫蘭謂之寫蘭,以意寫之,不求形式耳。”文中反復用了三個“寫”字,用心良苦。這段話就是為了強調寫意畫與真實事物形象之間的差距,關鍵在于“以意為之”。寫意花鳥畫講究的是“意”,崇尚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表現一種潛在精神,或托物言志,或托物喻情。這雖有難度,但不妨引導一下,讓學生試試在作畫之前要先醞釀情感,有了情感,對生活形象產生用繪畫來表達的欲望,即有感而發,才會有“寫意”。正如古人所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臨春風思浩蕩,望秋云神飛揚”。否則,就會導致粗制濫造,或機械地去復制作品,造成呆板、單調,缺乏生氣的局面。
教材中,畫家潘天壽先生的《荷》,作者的立意不僅僅是“映日荷花別樣紅”,而是極力表現大自然的勃勃生機,用于向上的強悍氣勢和精神,給作者以一種潛在的滋養,精神為之振奮,力量為之倍增。再如,齊白石《蛙聲十里出山泉》畫面上只是泉流湍急,幾只蝌蚪,天真活潑的順流而下。沒有青蛙,沒有聲音,欣賞者卻耳邊似有咯咯的青蛙聲從遠處傳來,構圖上引讀者到十里之外,這充分展示了寫意花鳥畫“以少勝多”,高度簡練概括,“意到筆不到”,含蓄蘊藉,寓意深邃的至高境界。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舉例說明,如寫竹以喻高節,寫梅以喻高格,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浩然正氣等等,這樣,就可以融美術教育、道德教育于一體,美化心靈,美化生活。
立意有高低,作畫的境界有上下,對寫意花鳥畫的把握可以從情趣和理趣兩個方面下手。詩畫同源,作畫猶如寫詩,唐詩最大的成就就是肯定了“情”,宋詩最大的成就在于發現了“理趣”,而不是枯燥的說理。情趣和理趣都具有多樣性,不可以一體化、簡單化。但總體來說,作畫主題抒寫心中的感情、性靈、理念以真、善、美為旨歸是不會錯的。寫意花鳥強調感情的移入,揮灑自如,其實梅蘭竹菊、鳥獸魚蟲都是作者感情和理想的載體,因此,樹立真、善、美的意識非常重要。
高中生處在人生最美好的階段,他們的美好理想,善良愿望非常強烈,都是成年人不能代替的,只要加以適時地點撥,定能結出碩果。在教授時,首先要讓學生放開膽略,要有絕對的自信,大膽落墨,放筆直揮,才能更好地突出心中的“真”,將之化為一種“至善”。總之,一個熱愛生活、理想執著的人面對宣紙和毛筆會經常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變化和創新,“真、善、美”是促使寫意花鳥畫前進的最終動力。
四、示范運用繪畫技法
這里所說的技法,主要是指毛筆的問題,對各種用筆和用墨的問題兼容并蓄。用筆和用墨的專業技法對高中學生的要求不應甚高,需要了解一點,慢慢提高。用筆的方法,有“中鋒”“側鋒”“偏鋒”“逆鋒”“散鋒”五種,而以中鋒為主。運筆有“落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在筆的“提”“按”行動上,有順逆、快慢、輕重頓挫、轉折等各種變化。中國畫不僅講究用筆而且還講究用墨。前人有“墨分五彩”之說,意思是墨有濃淡變化,使畫面產生豐富的層次感、韻律、節奏感等。有人將墨色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個濃淡色階,即所謂“五彩”或“無色”。這里,教師不妨進行示范,讓學生目睹墨的濃淡變化及豐富的效果。注重墨的濃淡,取決于水分的多少,水多墨淡,水少墨濃,必須通過筆來控制,所以,用墨的關鍵還在于用筆。古人說:“墨法之妙,全從筆來”。筆不離墨、墨不離筆。用墨技法很多,教材中舉了常用的“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焦墨法”等,教師先讓學生了解一下,可進行示范,告知學生筆墨要在實踐中去體會、去錘煉。
(徐勁松,江蘇省濱海中學,2245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