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
摘 要: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破除二元結構,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是實現石獅市經濟跨越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和關鍵。圍繞“如何有效提升我市城鄉居民收入”這一課題進行深入調研,并提出一些思考建議。
關鍵詞:石獅;居民;收入;調研
中圖分類號:F01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010-03
一、城鄉居民收入的現狀與構成
從2007—2012年近五年情況分析來看,石獅市城鄉收入呈現穩步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6 417元和16 043元(兩項收入繼續保持全省各縣市第一),年均增長分別為11.3%和9.9%,農村居民收入增幅比城鎮居民年均增幅低1.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年均增速超過農民增幅,在基數逐年增大作用下,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擴大。
城鎮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2007—2012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1.3%。居民收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作為居民收入主要來源的作用更加突出;而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是城鎮居民增收的重要補充。
1.民生改善,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一是逐步提高工資標準,工資性收入平穩增長。一方面石獅市出臺企業最低工資標準的保障政策,保障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石獅市最低工資標準從2007年每月的650元提高到2012年每月的1 050元,提高幅度達61.5%。另一方面石獅市出臺多種政策來促進就業,包括稅費減免激勵就業、小額貸款貼息帶動就業、職業培訓補貼提升就業等。二是加大扶持政策,推動經營性收入顯著提升。城鎮經營凈收入從2007—2012年翻一番。2012年,石獅市城鎮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達到13981元,比2007年提高6 986元,年均增長14.9%,占家庭總收入的37.9%,比重較2007年的30.4%提高了7.5個百分點,是推動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三是完善社保體系,助推轉移性收入飛速增加。2012年,石獅市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2%,社保收入的提高,也直接推動石獅市轉移性收入的增長。2012年轉移性收入達到3157元,占家庭總收入比重8.6%,四是增強投資意識,拓寬財產性收入多元顯現。住戶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石獅市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7 040元,比2007年的4 649元增長51.4%,年均增長8.7%。該項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達到19.1%,較2007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
2.收入多元,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是農民收入結構非農化,工資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較大。2012年石獅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9 416元,比2007年的6 019元增加了3 397元,增長56.4%,年均增長9.4%,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58.7%。二是家庭經營收入增長迅速,拉動農民增收作用突出。2012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4 876元,比2007年增加1 938元,增長66%,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30.4%,較2007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有提高趨勢。三是財產性收入有所增長,是農民純收入的新增長點。2012年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1 335元,比2007年增加385元,占純收入的比重為8.3%。四是轉移性收入節節攀升,是農民純收入的亮點。2012年石獅市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416元,占農民純收入的2.6%,比2007年增加317元,增幅達到320.2%。隨著石獅市今年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漸完善,農民分享到改革成果,保障水平有所提高。目前,領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農民逐年增加,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無需繳納任何費用即可每人每月領取110元基礎養老金。
二、城鄉居民增收存在的問題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007年以來,石獅市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建設力度,廣大農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資源配置明顯向城區傾斜,各類公共投入與社會服務產品更多地集中在主城區范圍之內,城鎮居民更能享受到公共資源投入及商貿業發展帶來的利益,2007—2012年期間,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額差距逐年擴大。
2.農民增收渠道不多。一是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石獅市農民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逐漸遞減。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經營規模還較小,產品深加工能力弱,科技含量低,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尚不完善,使得農業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二是多數農民工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較低,而相應的政策性增收空間又有限。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一免四補”政策對農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很大,農民負擔明顯減輕。由于石獅市種植業占經濟比重較小,2012年占一產的3.04%,僅占GDP的 0.11%,這些政策對石獅市農民增收影響不大。
3.城鄉收入整體增速低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近年來石獅市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分別為11.3%和9.9%,低于同期國民經濟13.8%的增速,居民收入的增長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分行業來看,經營性收入增長較快,主要源自石獅市民營經濟發達,居民自主經營較多。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年均增長14.9%,快于整體城鎮收入水平和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而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年均增長10.7%,雖快于農民人均收入總水平,但仍低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經營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及房地產業。工資性收入增長較慢,城鄉年均增長分別為5.2%和9.4%,主要受前幾年勞動力工資水平增長緩慢影響。
4.城鄉居民在醫療方面的支出占收入比重增大。2012年石獅市農村醫療保健類支出達到557元,占家庭純收入的3.5%,較2007年提高了0.47個百分點。同時,農民收入面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以及市場波動等風險,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導致農民把相當部分資金作為預防性儲蓄,阻礙了其對生產經營的投入。endprint
5.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不多。財產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標準。2012年,石獅市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7 040元,按照新統計口徑測算,扣除出租房屋收入,財產性收入僅2 165元,占家庭總收入的5.9%。2012年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1 335元,僅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3%。
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第一,繼續大力實施“質量石獅,二次創業”發展戰略,保持較快(11%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著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實施城市景觀提升工程和交通暢通工程,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
第二,借助“全域城市化”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著力拓寬就業渠道,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就業轉移,擴大居民就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2012年石獅市城鄉收入比為2.27∶1,以“全域城市化”改革為契機,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就業轉移,對提升農民、仍至全市居民收入都大有可為。(1)加快城市化進程,將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高居民就業率。(2)建立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一是通過政府或企業、社會機構等各種平臺的相互補充,開展對企業在崗工人以工作技能為核心的教育培訓。二是大力實施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工程,提高農民專業技術水平。三是加強當前漁民捕魚技能、安全培訓,提高漁業船員持證率。(3)借助城市片區改造,帶動城鄉居民就業,提升周邊房產價值和收益,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4)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規模農業、觀光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加強以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發展近海養殖、果蔬休閑觀光和現代規模化農業。
第三,發展海洋經濟,扶持發展海洋捕撈業(一產),不斷深化水產品加工業(二產),發展臨海特色休閑旅游業和港口物流業(三產)。(1)一產。當前石獅市第一產業主要以漁業為主,漁業產值占石獅市農業產值的95%以上。提高漁業產量,鼓勵和扶持漁民開展遠洋捕撈,引進先進的捕撈技術,提高捕撈效率,可直接提升漁業船主的經營性收入和漁業雇工的工資性收入。(2)二產。扶持海洋生物產業科技園的建設,鼓勵企業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支持較大型、技術和管理先進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出口創匯。(3)三產。1)大力推廣和發展永寧黃金海岸旅游項目。2)做好祥芝國家水產品貿易市場(及周邊水產品市場)規范管理;規劃布局祥芝漁業風情小鎮,發展漁村旅游、餐飲等服務產業。3)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港口物流)行業。以石湖港口為依托,發展民營物流產業。
第四,提升全市經濟活躍度,鼓勵和扶持居民自主創業,加快提升居民收入增速。從資料來看,2007—2012年石獅市城鎮居民家庭經營凈收入年均增長14.9%,農民經營性收入年均增幅10.7%,均高于可支配收入和純收入的整體增幅。結合石獅市推動鈔坑、城北、城東、北環、橋頭和永寧、祥芝“五片區二小鎮”開發建設,提升全市商貿輻射能力,努力打造服務泉州、面向海西的現代化商貿會展中心和購物娛樂中心,著力提高居民自主創業的熱情和成效。
第五,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全民醫保社保,提升醫保社保標準,提高政府政策性補貼,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石獅市政策可影響的主要有醫保、社保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三方面:(1)醫保。提高對醫保的報銷比例和金額。石獅市新農合醫保已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2014年新農合籌資標準將提高到470元/人,個人繳費100元/人,并由市財政承擔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農村“五保戶”、城鎮“三無”人員、殘疾人、“計生三戶”等對象的個人繳費部分。建議該標準每一二年提高適度增幅,并應高于同期物價指數。(2)社保。石獅市城鄉居民保險也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領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農民逐年增加,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無需繳納任何費用即可每人每月領取110元基礎養老金。(3)最低生活保障費。2012年石獅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4 801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480元。隨著物價的上升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建議該標準每一二年提高適度增幅,并應高于同期物價指數。
第六,加大對勞動者工資的宏觀管理。加大對勞動者工資的宏觀管理,通過制定全市最低工資和全社會各行業平均工資標準,而不是直接去干預企業的工資政策,通過工會或者非公黨組織,給企業和勞動者一個可以相互協商的空間,這既可以保證勞動者工資的增長不過多地落后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同時,又可以減少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因為勞資問題引發的糾紛,確保社會穩定。
第七,鼓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幫助解決和消除貧困。鼓勵更多的社會慈善組織和富裕人群,參與社會慈善事業,為弱勢群體提供生活、服務、就業、就學、公共事業改造等幫助和救濟,為消除貧困、扶持弱勢群體、緩解貧富矛盾、平衡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發揮作用。鼓勵支持村(社區)集體興辦老人基金會,對達到一定年齡的老人,如60周歲以上,分年齡段給以每年一定數額的生活補助,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鼓勵經濟富裕家庭婚嫁之時對老年基金適當捐贈,移風易俗,減少鋪張浪費,建設和諧社會新風氣。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
5.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不多。財產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標準。2012年,石獅市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7 040元,按照新統計口徑測算,扣除出租房屋收入,財產性收入僅2 165元,占家庭總收入的5.9%。2012年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1 335元,僅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3%。
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第一,繼續大力實施“質量石獅,二次創業”發展戰略,保持較快(11%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著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實施城市景觀提升工程和交通暢通工程,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
第二,借助“全域城市化”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著力拓寬就業渠道,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就業轉移,擴大居民就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2012年石獅市城鄉收入比為2.27∶1,以“全域城市化”改革為契機,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就業轉移,對提升農民、仍至全市居民收入都大有可為。(1)加快城市化進程,將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高居民就業率。(2)建立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一是通過政府或企業、社會機構等各種平臺的相互補充,開展對企業在崗工人以工作技能為核心的教育培訓。二是大力實施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工程,提高農民專業技術水平。三是加強當前漁民捕魚技能、安全培訓,提高漁業船員持證率。(3)借助城市片區改造,帶動城鄉居民就業,提升周邊房產價值和收益,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4)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規模農業、觀光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加強以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發展近海養殖、果蔬休閑觀光和現代規模化農業。
第三,發展海洋經濟,扶持發展海洋捕撈業(一產),不斷深化水產品加工業(二產),發展臨海特色休閑旅游業和港口物流業(三產)。(1)一產。當前石獅市第一產業主要以漁業為主,漁業產值占石獅市農業產值的95%以上。提高漁業產量,鼓勵和扶持漁民開展遠洋捕撈,引進先進的捕撈技術,提高捕撈效率,可直接提升漁業船主的經營性收入和漁業雇工的工資性收入。(2)二產。扶持海洋生物產業科技園的建設,鼓勵企業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支持較大型、技術和管理先進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出口創匯。(3)三產。1)大力推廣和發展永寧黃金海岸旅游項目。2)做好祥芝國家水產品貿易市場(及周邊水產品市場)規范管理;規劃布局祥芝漁業風情小鎮,發展漁村旅游、餐飲等服務產業。3)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港口物流)行業。以石湖港口為依托,發展民營物流產業。
第四,提升全市經濟活躍度,鼓勵和扶持居民自主創業,加快提升居民收入增速。從資料來看,2007—2012年石獅市城鎮居民家庭經營凈收入年均增長14.9%,農民經營性收入年均增幅10.7%,均高于可支配收入和純收入的整體增幅。結合石獅市推動鈔坑、城北、城東、北環、橋頭和永寧、祥芝“五片區二小鎮”開發建設,提升全市商貿輻射能力,努力打造服務泉州、面向海西的現代化商貿會展中心和購物娛樂中心,著力提高居民自主創業的熱情和成效。
第五,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全民醫保社保,提升醫保社保標準,提高政府政策性補貼,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石獅市政策可影響的主要有醫保、社保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三方面:(1)醫保。提高對醫保的報銷比例和金額。石獅市新農合醫保已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2014年新農合籌資標準將提高到470元/人,個人繳費100元/人,并由市財政承擔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農村“五保戶”、城鎮“三無”人員、殘疾人、“計生三戶”等對象的個人繳費部分。建議該標準每一二年提高適度增幅,并應高于同期物價指數。(2)社保。石獅市城鄉居民保險也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領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農民逐年增加,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無需繳納任何費用即可每人每月領取110元基礎養老金。(3)最低生活保障費。2012年石獅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4 801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480元。隨著物價的上升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建議該標準每一二年提高適度增幅,并應高于同期物價指數。
第六,加大對勞動者工資的宏觀管理。加大對勞動者工資的宏觀管理,通過制定全市最低工資和全社會各行業平均工資標準,而不是直接去干預企業的工資政策,通過工會或者非公黨組織,給企業和勞動者一個可以相互協商的空間,這既可以保證勞動者工資的增長不過多地落后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同時,又可以減少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因為勞資問題引發的糾紛,確保社會穩定。
第七,鼓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幫助解決和消除貧困。鼓勵更多的社會慈善組織和富裕人群,參與社會慈善事業,為弱勢群體提供生活、服務、就業、就學、公共事業改造等幫助和救濟,為消除貧困、扶持弱勢群體、緩解貧富矛盾、平衡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發揮作用。鼓勵支持村(社區)集體興辦老人基金會,對達到一定年齡的老人,如60周歲以上,分年齡段給以每年一定數額的生活補助,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鼓勵經濟富裕家庭婚嫁之時對老年基金適當捐贈,移風易俗,減少鋪張浪費,建設和諧社會新風氣。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
5.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不多。財產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標準。2012年,石獅市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7 040元,按照新統計口徑測算,扣除出租房屋收入,財產性收入僅2 165元,占家庭總收入的5.9%。2012年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1 335元,僅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3%。
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第一,繼續大力實施“質量石獅,二次創業”發展戰略,保持較快(11%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著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實施城市景觀提升工程和交通暢通工程,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
第二,借助“全域城市化”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著力拓寬就業渠道,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就業轉移,擴大居民就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2012年石獅市城鄉收入比為2.27∶1,以“全域城市化”改革為契機,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就業轉移,對提升農民、仍至全市居民收入都大有可為。(1)加快城市化進程,將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高居民就業率。(2)建立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一是通過政府或企業、社會機構等各種平臺的相互補充,開展對企業在崗工人以工作技能為核心的教育培訓。二是大力實施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工程,提高農民專業技術水平。三是加強當前漁民捕魚技能、安全培訓,提高漁業船員持證率。(3)借助城市片區改造,帶動城鄉居民就業,提升周邊房產價值和收益,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4)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規模農業、觀光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加強以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發展近海養殖、果蔬休閑觀光和現代規模化農業。
第三,發展海洋經濟,扶持發展海洋捕撈業(一產),不斷深化水產品加工業(二產),發展臨海特色休閑旅游業和港口物流業(三產)。(1)一產。當前石獅市第一產業主要以漁業為主,漁業產值占石獅市農業產值的95%以上。提高漁業產量,鼓勵和扶持漁民開展遠洋捕撈,引進先進的捕撈技術,提高捕撈效率,可直接提升漁業船主的經營性收入和漁業雇工的工資性收入。(2)二產。扶持海洋生物產業科技園的建設,鼓勵企業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支持較大型、技術和管理先進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出口創匯。(3)三產。1)大力推廣和發展永寧黃金海岸旅游項目。2)做好祥芝國家水產品貿易市場(及周邊水產品市場)規范管理;規劃布局祥芝漁業風情小鎮,發展漁村旅游、餐飲等服務產業。3)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港口物流)行業。以石湖港口為依托,發展民營物流產業。
第四,提升全市經濟活躍度,鼓勵和扶持居民自主創業,加快提升居民收入增速。從資料來看,2007—2012年石獅市城鎮居民家庭經營凈收入年均增長14.9%,農民經營性收入年均增幅10.7%,均高于可支配收入和純收入的整體增幅。結合石獅市推動鈔坑、城北、城東、北環、橋頭和永寧、祥芝“五片區二小鎮”開發建設,提升全市商貿輻射能力,努力打造服務泉州、面向海西的現代化商貿會展中心和購物娛樂中心,著力提高居民自主創業的熱情和成效。
第五,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全民醫保社保,提升醫保社保標準,提高政府政策性補貼,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石獅市政策可影響的主要有醫保、社保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三方面:(1)醫保。提高對醫保的報銷比例和金額。石獅市新農合醫保已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2014年新農合籌資標準將提高到470元/人,個人繳費100元/人,并由市財政承擔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農村“五保戶”、城鎮“三無”人員、殘疾人、“計生三戶”等對象的個人繳費部分。建議該標準每一二年提高適度增幅,并應高于同期物價指數。(2)社保。石獅市城鄉居民保險也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領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農民逐年增加,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無需繳納任何費用即可每人每月領取110元基礎養老金。(3)最低生活保障費。2012年石獅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4 801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480元。隨著物價的上升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建議該標準每一二年提高適度增幅,并應高于同期物價指數。
第六,加大對勞動者工資的宏觀管理。加大對勞動者工資的宏觀管理,通過制定全市最低工資和全社會各行業平均工資標準,而不是直接去干預企業的工資政策,通過工會或者非公黨組織,給企業和勞動者一個可以相互協商的空間,這既可以保證勞動者工資的增長不過多地落后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同時,又可以減少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因為勞資問題引發的糾紛,確保社會穩定。
第七,鼓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幫助解決和消除貧困。鼓勵更多的社會慈善組織和富裕人群,參與社會慈善事業,為弱勢群體提供生活、服務、就業、就學、公共事業改造等幫助和救濟,為消除貧困、扶持弱勢群體、緩解貧富矛盾、平衡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發揮作用。鼓勵支持村(社區)集體興辦老人基金會,對達到一定年齡的老人,如60周歲以上,分年齡段給以每年一定數額的生活補助,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鼓勵經濟富裕家庭婚嫁之時對老年基金適當捐贈,移風易俗,減少鋪張浪費,建設和諧社會新風氣。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