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方冠群
摘 要: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汽車消費量逐漸增多,以河北省一農村為個案,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農村汽車消費的社會經濟結構原因及個體原因。針對農村的汽車消費,提出科學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汽車消費;轉型期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063-02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的道路設施有了大規模的改善,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農民改善交通工具的愿望越來越迫切,在農村社會,汽車消費逐漸成為一種現實。目前學界對汽車消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會。一些學者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消費主義成為人們的生活理念,中國社會正步入汽車社會。高速增長的汽車需求使中國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1]。汽車化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家庭、企業和政府相互作用的結果。汽車進入家庭可以拉動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居民的收入,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但過度的汽車依賴,同樣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2]。對于農村汽車消費的特征,很少有學者進行關注,相關的研究很少,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農村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社會汽車消費的特征及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制定合理的消費政策,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的調查地點選擇在河北省M村,該村近年來汽車消費快速發展。從2010年第一戶購買汽車以后,到目前全村130戶家庭中,有40戶購買了家用汽車,并且還有增長的趨勢。
二、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
M村是河北省東南部的典型鄉村,農業生產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人均耕地2.3畝。在農閑季節,一些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到附近的縣城或做建筑工掙得一部分收入,還有一些青年人到北京、天津等城市務工。隨著國家對農業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漸增大,近年來M村的人均收入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在一般的情況下,每年每畝土地的凈收入在一千元左右,再加之農閑季節的務工收入,每個家庭的年收入在兩萬元以上。隨著汽車消費的普及,一些家庭開始把消費目標轉向購買家庭汽車。
截至2013年9月30日,M村130戶家庭中共有40戶家庭購買了家用汽車。他們購買的汽車一般屬于經濟實惠型的,汽車品牌大多是長城等一些國內品牌,汽車價格一般在6萬元以內。
三、農村汽車消費的特征分析
(一)受傳統消費習慣及收入的影響,追求經濟實惠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消費從衣、食消費為主轉到耐用品的消費,農民的消費方向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費開始向享受型生活消費轉變。消費行為是一種滿足個體需求的行為,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傳統農民一直處于物質收入水平比較低的階段,勤儉節約一直是農民的傳統習慣。農村的汽車消費與城市存在一定差異,農村居民在購買汽車時,受價格的影響比較大。價格實惠、經濟耐用的汽車比較受歡迎。一般來說,農村居民大多數購買的是國產型的。從M村的調查來看,大多數購買的汽車價格在國內屬于低檔水平。M村的村民大多數農民從事的是以農業為主、兼顧在外干零工的工作,主要憑借體力勞動生存。買車主要用于下雨、下雪、天冷出門方便。從調查來看,大多數購買汽車的家庭平時汽車并不經常使用,碰到需要出門的事情會開車去,屬于節約型消費。
(二)汽車消費中存在攀比心理
中國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世世代代在一個村莊生活,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比較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擁有汽車多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夢想,多年來,汽車也一直是大眾心目中身份、地位、經濟實力的象征。隨著汽車價格的下降,收入的增高,農民買汽車也成為了現實。尤其當M村中有幾戶家庭購買了汽車后,大多數村民也了解到汽車消費的價格、行情。一些居民購買汽車,給其他居民帶來了一種暗示與示范。購買汽車的人通過汽車消費向他人展示了個體家庭的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長期以來,汽車的社會符號價值被大眾認可。很多村民存在攀比的心理,看到其他人擁有的物品,也會整合家庭經濟資源與購買。一來是為面子,不愿意生活過得比別人差,二來為了提升自己在村里的聲望及地位。在目前的村莊生活實踐中,汽車既是一種代步工具,同時也具有極強的符號功能。帶有某種象征性,被予以“圖騰化”。不僅對供應者,對使用者而言,它也以神圣的事物呈現,可充當差異表示符號[3]。熟人社會的村莊,很多人為“面子”而生活,而汽車消費具有“面子”功能,農村居民的汽車消費行為與心理具有很強的面子情節。“面子”在村莊熟人社會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種聲望、地位,是通過成功和炫耀而獲得的[4]。汽車在帶給農村居民出行方便的同時,也帶給擁有者極大的心理滿足。
(三)中青年作為消費主體、先攢錢后消費特征明顯
城市化的背景下,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通過在城市生存,很多農村青年接觸到現代化的城市文明與消費理念。與老一代農民不同,農村青壯年比較崇尚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節奏。城市的價值觀的熏陶使得農村青壯年也注重物質享受。受現代消費觀的影響,很多人對汽車消費持歡迎的態度。在M村通過調查發現,40戶購買汽車的家庭中,90%的購買者都在20~45歲之間。很多青年屬于剛剛結婚的群體,沒有多少積蓄,但是購買汽車的愿望非常強烈,通過多種方式勸說父母出資幫助購買汽車。隨著汽車的擁有量的增多,購買汽車也被大眾認可,甚至有少數年輕人結婚時就購置汽車作為新家庭成立的必需品。
中國城市汽車消費有著國內強大的政策支持,在經濟扶持力度、貸款寬松度等比較大。而農村由于多年的消費習慣,一般存在先攢錢后消費的習慣。同時由于國家對農村汽車消費的支持力度不夠,貸款要求條件比較高,農村居民很難提前消費,一般是等到錢夠了再去購買汽車。在M村,40戶購買汽車的家庭都是付全款購買了汽車。很多農村居民從來沒想過去貸款買汽車。
四、農村汽車消費特征的動因分析endprint
(一)宏觀社會結構、經濟水平的限制
中國農村社會的汽車消費與當前中國農村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經濟水平、文化價值觀念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村的生產潛力大大解放出來。尤其是近年來城鄉流動的壁壘的打破,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從M村調查來看,在不拋棄土地種植的情況下,土地的收入只占農民家庭收入的1/3。家庭青壯年男性農忙的時候兼顧農業生產,農閑的時候在附近的縣城打零工甚至外地務工,這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也變革了農村的生活方式。農村年輕人向往城市文明,生活實際中在踐行現代的生活方式與消費理念,這使得農村汽車消費有了一定市場空間。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結構的限制,當地沒有大規模的企業,零工性質的務工使得農村勞動力仍停留在體力勞動階段。這給農村并未帶來根本的轉型,傳統的消費觀念、消費意識仍占據主流地位。農村的經濟還處于不發達的階段,農村汽車的消費拓開了市場,并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但是僅僅停留在經濟實惠型汽車的水平。
(二)個體的理性選擇
從M村的調查來看,農民購買經濟型汽車的行為一方面是宏觀社會經濟條件發展的結果,另一個方面,這種消費行為也是個體經濟理性的選擇。個體在社會結構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動的,在強大的銷售媒體宣傳與個體的生活現實面前,農民作為個體行動者,根據自身的條件、經濟情況做出最優的選擇。過去M村外出一般是騎摩托車或電動自行車,村村通公路項目的實施大大改善了農村的交通條件,摩托車與電動自行車給人們出行增加了很多便利,但是受氣候的條件影響比較大。而汽車作為便捷的交通方式給予了人們更多的便利,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比較小。也大大改善了人們出行的能力。在農村相對閉塞、購物、出門都需要交通工具的情況下,汽車給予了人們更多生活的便利。但是由于農業收入的限制、農民生產條件的制約,農村的經濟能力比城市要差得多。農民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并沒有完善的醫療、養老保障條件,農民的消費必須是謹慎和量入為出的。需求的滿足與經濟收入的制約使得農民在購買汽車時要找到一個最佳的選擇,在個體理性思考下,經濟實惠型汽車是農民消費的最優選擇。
五、思考與建議
從長遠社會發展來看,農村汽車的消費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是現代化的必要過程。在現階段,農民汽車消費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及有關經濟決策部門應從農村的和諧與科學發展角度,對于農村汽車市場的發展給予科學引導。首先,引導農民建立科學的汽車消費觀念。汽車作為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給人類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從資源的角度看,也受能源的限制。從這個角度看,應該通過共同媒體輿論引導與宣傳,灌輸給農村合理、適度的汽車消費觀念,從生活、生產需要及環保的角度,建立科學、生態的汽車消費觀,去除炫耀性消費、盲目性消費。其次,對農村的汽車消費市場給予一定的經濟政策支持。放寬農村汽車消費的貸款條件,開辦多種農村汽車消費的貸款品種,促進農村汽車消費市場合理、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志云.從外部成本視角,看中國汽車消費及其政策取向[J].廣東社會科學,2010,(3):46.
[2] 何玉宏.消費主義與汽車消費[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0,(5):133-135.
[3] 孫百亮,梁飛.非理性汽車消費及其社會異化[J].人文雜志,2012,(6):164.
[4] 李巍.當前中國不和諧汽車消費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經理人,2006,(6):252.[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