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
摘 要:隨著社會的改革和發展,傳統的合作經濟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難以滿足合作社成員的需求,出現了融資難與合作難間的沖突。通過認識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及這一對“沖突”,從內外兩方面分析融資困境與合作本質間的沖突原因,最后從法律視角思考應對這一沖突的對策,借鑒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的成功經驗,發行優先股實行資本報酬,結合中國合作社自身實際情況,主要從完善合作社的自身發展機制、健全立法及相關政府政策等方面思考解決沖突的對策。
關鍵詞:合作社;融資困境;合作本質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095-02
合作經濟最初起源于個體勞動力對經濟聯合的需求,為了擺脫和抵抗資本的剝削,勞動者、小生產者組織具有合作經濟性質的各種合作社。國際上從法律角度將合作社的定義界定為:合作社是人們自愿聯合,通過聯合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企業來滿足共同的經濟和社會需求的自治組織。
一、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及“沖突”表現
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的合作經濟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難以滿足合作社成員的需求。以美歐為代表新一代合作社的出現,采納如公司這類資本企業的某些制度,體現了合作社的外部經營性特征,但其在本質上不同于純粹資本投資者所有的公司制企業,仍然在堅持傳統合作社社員自愿聯合、互助合作和為社員服務的本質,并且為合作社持久生命里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進一步提升對合作社社員的服務水平。
近十幾年,中國合作社也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法律規范和指導。2007—2011年,全國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社數量從2.64萬個發展到44.6萬個,增長將近21倍;到2012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合作社已達到68.9萬家,截至2013年一季度,全國實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已經超過73萬戶。
中國合作社在數量增多的同時也暴露了很多問題,當前合作社發展一個重大障礙就是資金問題。過多的合作社相互競爭分割市場利益,勢必會導致資源緊張,產生大量的、多元的金融服務需求,但是從中國合作社發展的內外部融資環境來看,資金供求不均,融資環境不佳,明顯難以滿足合作社現代化的發展需求,導致合作社發展規模有限,農超對接困難。
除了融資困難這一重大難題外,與資金相關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資本控制,壟斷合作社,這違背了合作社的合作本質,這兩大難題表現出融資難與合作難的沖突。從中國目前的合作社類型來看,龍頭企業帶動型合作社較為典型,數量較多。由于合作社的發展對資金的供給提出需求,而大型龍頭企業正好擁有充足的資金,又希望通過加入合作社為自己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加之政策上也鼓勵一定比例的企業加入合作社,這就使得龍頭企業帶動性合作社成為當前合作社發展的主流。但是龍頭企業也有自己的實體經濟,他們出于在合作社中的資本優勢,在決策和管理中占據主導地位,普通社員權利虛設,合作本質名存實亡。
二、合作社融資困境與合作本質的沖突分析
(一)內部融資困境與合作本質的沖突分析
一是法律對出資的規定存在不足,沒有規定出資金額的上下限及出資類型、對出資者的范圍規定狹窄,這些不足是導致沖突的重要原因。如果合作社想獲得充足的資金,就會傾向于吸引大型龍頭企業加入合作社,由于法律沒有規定出資金額的上下限,他們可以充分發揮其資金優勢大量出資,實現對合作社的資本控制;而普通農民社員自有資金少,特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這一資本在出資方面又是阻礙重重,在合作社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在大型龍頭企業與普通農民社員以及在普通農民社員之間難以實現真正的合作,這不符合合作社的合作初衷。如果合作社堅持純粹的合作原則,避免社員對合作社的投資向資本轉化,從而在逐利的驅動下通過資本控制合作社,那么,合作社就會對外部投資者做出限制,如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的出資主體為合作社內部社員,而不承認外部投資者,這樣有利于服務合作社社員,但這不符合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現狀,處于弱勢的農民具有資金和技術先天不足,導致合作社的發展在沒有足夠投資的情況下資金不足,難以獲得長遠發展。
二是合作社管理機制與分配機制兩者不協調,這也是造成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二者的不協調,難以吸引投資者投資,影響合作社的整體運營,而運營情況不佳又會導致合作社盈利能力差,通過提取公積金而取得的資金很少,致使合作社的發展陷入融資難的惡性循環圈;另外,大型龍頭企業或者其他出資較多的合作社成員,在管理運營中發揮比普通社員更多的作用,為合作社的發展做出了更多的努力,但在以服務社員、鼓勵社員交易為主的惠顧分配制度的限制下,管理者從分配中獲得的利益與其付出不對稱,因此,當他們難以從正當分配中獲得利益激發時,便會通過掌握合作社決策權、爭奪合作社的主導地位來謀利,這有損其他普通社員的權益,違背合作社合作本質。
(二)外部融資困境與合作本質的沖突分析
首先,從合作社的內部非營利性與金融機構的動機間的矛盾,分析這一沖突。合作社以服務農民社員為主,兼有對外營利的能力,由于其經濟基礎薄弱,抵御風險能力差,無穩定持續收入,沒有適格財產抵押,信息不對稱,而現在的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都具有逐利動機,不愿向合作社放貸,農發行把資金主要投放于糧棉油收購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難以為合作社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其次,基于合作社服務內部社員的本性,對外部投資者缺乏吸引力,是合作本質與外部融資困境沖突的又一體現。具體原理分析在上述闡述中已有所涉及。①
最后,政府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影響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的互助性質需要法律確定國家對合作社在財政、信貸和稅收方面的支持,但是,當前法律缺乏對政府政策明確、具體的規定,金融扶持制度操作困難,嚴重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另外,法律沒有規定政府干涉合作社事務的法律問題,當國家對合作社事務過度干預,很容易使合作社淪為政府的附庸,背離合作精神,難以保持合作社長久的生命力。endprint
三、解決沖突的法律思考
針對合作社融資困境和合作本質間的沖突,可以從完善合作社自身發展機制、立法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思考。
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發展模式,兼具傳統合作社與公司制企業之長,有利于提升合作社發展的持久生命力。合作社通過向非社員發行優先股的方式融資,滿足合作社的資金需求,持有優先股的投資者僅有投資行為而無利用行為,他們通過資本報酬實現自己的價值,并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與合作社沒有直接交易,無法按交易額得到盈余返還,只有合作社的內部社員才能按交易額進行盈余分配;同時,由于這類投資者不是合作社成員,自然也不享有成員的所有權利,沒有議決權和選舉權,可以避免投資者利用資本控制合作社、損害合作社內部社員的權利,維護了合作社合作的本質。
中國合作社可以借鑒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的發展機制,向有意愿投資合作社又不滿足合作社成員資格的個人和團體,發行優先股,拓展合作社融資途徑,緩解合作社的資金短缺問題,同時,也不會危機合作社內部社員的利益,不會動搖合作社合作的本質。
在合作社內部,為確保合作社不被逐利資本控制,保持“農民合作”的純粹本性,可以通過限制資本的表決權和資本報酬收益率,建立合理的盈余分配機制的辦法來解決。
另外,完善合作社立法和政府扶持政策,有利于為合作社的實踐提供法律制度環境保障。目前中國第一部合作社立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將調整對象僅限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現實存在的其他多種形式的合作社缺乏規范的依據,因此,今后的立法中應制定一部合作社基本法,并將合作金融組織納入調整對象,也可以專門制定一部資金互助法,對不同金融主體給予法律上的規范和支持;應借鑒新一代合作社中適合中國合作社發展的機制,對相關的出資、內部治理及盈余分配等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確立;在立法中明確規定政府在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方面對合作社引導和扶持的義務,既要創造有利于合作社發展的融資環境,又要給予合作社獨立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范健.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5-48.
[2] 甘培忠.企業與公司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0-62.
[3] 丁偉國.轉型期中國農村合作金融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25.
[4] 傅晨.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式與制度變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55.
[5] 吳典軍.農民專業合作社亟須金融支持[N].人民日報,2008-06-23.
[6] 孔祥智,陳丹梅.政府支持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J].教學與研究,2007,(1).
[7] 蔣穎.中國農村合作社法律制度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91-114.
[8] 朱曉娟.論合作社的法律主體性[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36-39.
[9] 王葦航.關于發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8,(8).
[10] 蒲祖河.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合作性制度安排——解決三農融資困境的現實選擇[J].中國流通經濟,2008,(5).
[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