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風召 黃銘
摘 要:就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從結構上先介紹定義,再對兩者區別進行辨析,從理論解釋兩者為何有這種差別,這里差別關鍵在于信用主體差異和信息的不對稱。后是針對中國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現狀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中國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有很大的不均衡,并分析原因為信用體系跟不上、信息不對稱和教育文化。最后給出促進中國直接金融的建議,關鍵在規范體系建設、信用體系建設和投資者風險教育。
關鍵詞:直接金融;間接金融;信用;信息不對稱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101-03
引言
金融市場是資金資源配置場所,在實現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儲蓄—投資轉化作用。在其發揮經濟功能的同時,金融市場的參與者也根據其在市場中發揮的不同作用獲取著收益,進而促使著金融市場的壯大。以銀行為主的間接金融和以證券為主的直接金融,因為其自身特點、市場環境和競爭力在市場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中國在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方面發展一直不平衡,長期以來銀行為主的間接金融在中國一直為主導,直接金融發展一直緩慢。在經歷了幾十年銀行為主導經濟發展之后,現在國家經濟增長乏力、經濟結構失衡、創新不足等,這時候在金融領域有必要大力鼓勵直接金融發展,來改善這種缺陷。
一、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定義
定義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區別主要看其融資過程中是否經過金融中介進行。
直接金融是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無需經過金融中介的參與分別作為最后供給者和最后需求者,或者由資金供給者直接購入資金需求者的有價證券而實現資金融通的金融行為。其主要包括民間融資、商業票據、債券和股票。這里資金供需雙方的關系有債權債務關系也有所有權關系,比如債券的債權債務關系和股票的所有權關系。
間接金融是資金供需雙方并不是直接進行,而需要經過金融中介進行。首先金融中介機通過發行各式資金憑證給資金供給者,獲得資金,再以貸款或投資的形式購入貨幣資金需求者的債務憑證,以此融通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之間的資金憑證。其主要包括銀行券、存款單、銀行票據和保險單等。這里一個完整的間接金融包括兩種關系,中介結構與資金供給者關系和中介機構與資金需求者關系。中國以銀行存貸款為主。
二、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關系
(一)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聯系
作為社會資金分配的兩種手段,它們都實現了儲蓄和投資的轉化。人們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方式作為自己資金配置方式,而兩者在資金配置上既有補充也有競爭。直接金融由于其靈活簡便性在經濟生活中最早出現,但主要是一些簡單的民間融資和商業融資,適合于小農經濟發展。隨著大工業經濟發展,直接金融在規模上不能滿足需要,間接金融卻能滿足這種需要,補充了直接金融的不足。而且間接金融在操作上比較規范,同時以銀行信用擔保,保持了金融穩定。但經濟進一步發展,資金的需求更加巨大也更具有多樣性,間接金融對信用的高要求,并不是每個資金需求者都符合的。這時的直接金融在技術進步下,其在產品多樣性上、空間上和規范性上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不僅可以配合間接金融滿足多樣性的需求,還能單獨滿足多樣性需求。
(二)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區別
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在共同發揮資金配置促進經濟發展發揮著作用,兩者也進行著激烈競爭,競爭誰能成為金融市場資金供需的主導,現在國際上形成了美英的直接金融主導型和德日間接金融主導型兩種模式。我們分析兩種金融的區別。
1.信用與信息。金融市場也是信用市場,信用在保證資金供需達成起到核心作用,投資者之所敢將自己資金提供給融資者,除了能獲取收益之外,更看重融資主體的信用,只有融資者守信用才能保證投資者收回本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在進行的時候,信用主體是不同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體就是資金需求者自身,間接金融的信用主體包括兩個面,中介機構是資金供給者的信用主體,資金需求者是中介機構的信用主體,這樣相當于中介借自身的信用給資金需求者。而信用的高低多取決于多種要素包括品德、經營能力、資本、資產抵押、經濟環境。信用來源于需求者自身,但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信息也很重要,兩者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會使兩者很難建立起信用關系。直接融資由于其自身的分散性,如果在小區域內信息不對稱比較低,但在一個大區域大市場時信息不對稱就會擴大,需求者比供給者更具有信息優勢,這會阻礙信用關系的建立。但銀行等金融中介憑借自身的優勢可以打破這種信息不對稱,保證供需的順利進行。所以更多情況下銀行等間接金融在市場中占主導。但隨著信用體系的建設、透明度的提高、大區域市場的建立、技術的進步等,直接金融的信息的不對稱會逐漸降低,進而促進直接金融發展。
2.效率與流動性。這里效率指融資者獲得資金的速度,因為融資講究時效性。直接金融,對于民間借貸或商業借貸等小范圍的融資,由于雙方直接協商,簡易方便,效率比較高。但在證券融資,其發行過程經歷決策、信用評級、提交審批、承銷,待最后獲得資金要較長時間,一般6個月內。間接融資,例如貸款,對象是銀行,無需其他的參與,所以比較快捷,一般就一二個月,甚至短至十幾天。就效率方面,間接金融效率較高。就融資工具流動性方面,流動性能保證投資者的隨時變現,流動性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融資工具的發行即供需的達成。流動性在二級市場進行,對直接金融,對民間融資工具和商業票據,由于其缺乏二級市場流動性較差;而對于股票和債券等直接工具由于其發達的二級市場,流動性較好。對銀行的存貸款工具,活期存款流動性高,定期流動性低,而貸款流動性都較差。
3.風險與偏好。金融工具的風險和投資者偏好,直接影響著金融工具的吸引力。風險主要來源于信用主體和市場波動。從主體來看,間接金融信用主體為銀行,銀行自身規模較大、信用較好,同時銀行的固定收益率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小,所以銀行風險較小,易吸引人。直接金融其風險取決于兩個方面,信用主體和市場波動。信用主題的不同使風險也有很大差異,國家信用高、企業信用相對低,總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體風險高于間接金融。endprint
偏好上,有風險厭惡型和風險喜好型,風險厭惡傾向于安全,所以他們更喜歡風險較低的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債券;風險喜好型更傾向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所以他們更喜歡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業債。
4.成本與收益。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其成本差異主要來自其發行的復雜性。間接融資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易達成僅有中介結構銀行的參與,銀行在業務操作、信息搜集及監督方面具有優勢,同時整個業務流程簡單快捷,所以成長本較低,主要是銀行的服務費等。直接融資需要眾多服務機構的參與,包括信用評級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稅務所、審計事務所、投資銀行和承銷商等,這些都需要花費費用,一般的股權融資中國大盤股發行費用大概是募集資金的0.7%~1%,小盤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據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銀行中介信用擔保,所以風險相對較低,所以利率也較低。直接金融其風險取決于兩個方面,信用主體和市場波動。信用主題的不同使風險也有很大差異,國家信用高、企業信用相對低,總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體風險高于間接金融。間接金融的另一個方面是收益受市場變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總體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間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國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現狀
中國金融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銀行間接金融體系和以股票和債券市場為主導的直接金融體系。但就融資來源上,中國融資仍以貸款為主。以社會融資規模數據舉例,數據來源于人民銀行網站,這里融資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國金融市場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體系建設跟不上。直接金融決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經濟中形成。中國過去很長時間以來實施的是計劃經濟,根本就沒有商品經濟的土壤,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才開始商品經濟,以及現在的市場經濟。但改革初期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經濟增長,而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靠投資和勞動。要實現投資,我們只有選擇以銀行為主打間接金融,因為間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設,而直接金融的信用體系難建設。間接信用可以先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風險都有國家的兜底,這樣很容易就吸引社會儲蓄,所以開始都是國有商業銀行,到目前仍是國家銀行為主,名義上的中國銀行是銀行信用,實際上是認識國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體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設才能形成,像歐洲美國直接金融之所以發達,是因為它們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這期間慢慢形成的。所以發展直接金融關鍵在信用體系建設。
2.信息不對稱。直接信用體系的建設關鍵在信息體系建設,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對稱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資金供需雙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對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廣域性,使得資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給者信息的優勢。要想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必須打破。中國金融市場體系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各種欺詐、造假不斷,使投資者損失慘重,嚴重削弱了投資者的積極性。使得民眾更傾向投資與安全的間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東方人相對于西方人風險偏好偏低,這可能源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傾向于自由、個人主義,東方人傾向于保守。我們的教育嚴重偏向功利主義,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這種教育的結果是人們變得保守不敢冒風險。投資上的表現為厭惡風險。
五、擴大直接融資建議
1.加強市場體系規范建設。中國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起來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礎。要使直接金融市場擴大,關鍵是市場的規范,只有規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摩擦。首先是發行市場體系規范建設包括信用評估體系建設,法律、會計、審計體系建設、承銷發行體系建設和定價體系建設。其次是流動市場體系建設,要建立全國性的流通市場,完善流通機制,規范交易機制等。
2.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信用體系建設關鍵是信用評估體系建設,包括評級公司、評估方法、評估指標體系等。信用建設另一個是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給社會以警戒。
3.加強市場透明度建設。市場透明度建設一個靠技術二個靠法規,技術升級改進有利于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另一個是降低人們的信息搜尋成本。法規建設,使融資者的信息披露必須法規上強制,對信息造假欺詐要嚴厲打擊。
4.加強投資者教育。主要是加強投資者風險自擔教育,長期以來中國投資者形成的觀念是投資盈利可以虧損不可以,當一有虧損投資很容易群情激憤,造成動亂。所以投資者風險教育很重要,必須使投資風險自擔原則深入人心,如果這個完不成我們的直接金融很難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鴻儒,李志玲.中國融資體制的變革及股票市場的地位——重新評價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關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綱,宋旺.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1991—2007[J].中國投資,2008,(11).
[3] 王德會.構建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存的“儲蓄——投資”機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國融資體制的改革與融資方式的選擇[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1,(1).
[5] 孟慧,楊秋玲.淺析中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的失衡問題[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6,(1).
[6] 宋光輝.資產證券化與結構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極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
偏好上,有風險厭惡型和風險喜好型,風險厭惡傾向于安全,所以他們更喜歡風險較低的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債券;風險喜好型更傾向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所以他們更喜歡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業債。
4.成本與收益。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其成本差異主要來自其發行的復雜性。間接融資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易達成僅有中介結構銀行的參與,銀行在業務操作、信息搜集及監督方面具有優勢,同時整個業務流程簡單快捷,所以成長本較低,主要是銀行的服務費等。直接融資需要眾多服務機構的參與,包括信用評級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稅務所、審計事務所、投資銀行和承銷商等,這些都需要花費費用,一般的股權融資中國大盤股發行費用大概是募集資金的0.7%~1%,小盤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據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銀行中介信用擔保,所以風險相對較低,所以利率也較低。直接金融其風險取決于兩個方面,信用主體和市場波動。信用主題的不同使風險也有很大差異,國家信用高、企業信用相對低,總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體風險高于間接金融。間接金融的另一個方面是收益受市場變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總體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間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國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現狀
中國金融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銀行間接金融體系和以股票和債券市場為主導的直接金融體系。但就融資來源上,中國融資仍以貸款為主。以社會融資規模數據舉例,數據來源于人民銀行網站,這里融資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國金融市場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體系建設跟不上。直接金融決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經濟中形成。中國過去很長時間以來實施的是計劃經濟,根本就沒有商品經濟的土壤,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才開始商品經濟,以及現在的市場經濟。但改革初期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經濟增長,而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靠投資和勞動。要實現投資,我們只有選擇以銀行為主打間接金融,因為間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設,而直接金融的信用體系難建設。間接信用可以先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風險都有國家的兜底,這樣很容易就吸引社會儲蓄,所以開始都是國有商業銀行,到目前仍是國家銀行為主,名義上的中國銀行是銀行信用,實際上是認識國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體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設才能形成,像歐洲美國直接金融之所以發達,是因為它們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這期間慢慢形成的。所以發展直接金融關鍵在信用體系建設。
2.信息不對稱。直接信用體系的建設關鍵在信息體系建設,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對稱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資金供需雙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對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廣域性,使得資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給者信息的優勢。要想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必須打破。中國金融市場體系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各種欺詐、造假不斷,使投資者損失慘重,嚴重削弱了投資者的積極性。使得民眾更傾向投資與安全的間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東方人相對于西方人風險偏好偏低,這可能源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傾向于自由、個人主義,東方人傾向于保守。我們的教育嚴重偏向功利主義,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這種教育的結果是人們變得保守不敢冒風險。投資上的表現為厭惡風險。
五、擴大直接融資建議
1.加強市場體系規范建設。中國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起來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礎。要使直接金融市場擴大,關鍵是市場的規范,只有規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摩擦。首先是發行市場體系規范建設包括信用評估體系建設,法律、會計、審計體系建設、承銷發行體系建設和定價體系建設。其次是流動市場體系建設,要建立全國性的流通市場,完善流通機制,規范交易機制等。
2.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信用體系建設關鍵是信用評估體系建設,包括評級公司、評估方法、評估指標體系等。信用建設另一個是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給社會以警戒。
3.加強市場透明度建設。市場透明度建設一個靠技術二個靠法規,技術升級改進有利于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另一個是降低人們的信息搜尋成本。法規建設,使融資者的信息披露必須法規上強制,對信息造假欺詐要嚴厲打擊。
4.加強投資者教育。主要是加強投資者風險自擔教育,長期以來中國投資者形成的觀念是投資盈利可以虧損不可以,當一有虧損投資很容易群情激憤,造成動亂。所以投資者風險教育很重要,必須使投資風險自擔原則深入人心,如果這個完不成我們的直接金融很難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鴻儒,李志玲.中國融資體制的變革及股票市場的地位——重新評價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關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綱,宋旺.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1991—2007[J].中國投資,2008,(11).
[3] 王德會.構建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存的“儲蓄——投資”機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國融資體制的改革與融資方式的選擇[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1,(1).
[5] 孟慧,楊秋玲.淺析中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的失衡問題[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6,(1).
[6] 宋光輝.資產證券化與結構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極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
偏好上,有風險厭惡型和風險喜好型,風險厭惡傾向于安全,所以他們更喜歡風險較低的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債券;風險喜好型更傾向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所以他們更喜歡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業債。
4.成本與收益。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其成本差異主要來自其發行的復雜性。間接融資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易達成僅有中介結構銀行的參與,銀行在業務操作、信息搜集及監督方面具有優勢,同時整個業務流程簡單快捷,所以成長本較低,主要是銀行的服務費等。直接融資需要眾多服務機構的參與,包括信用評級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稅務所、審計事務所、投資銀行和承銷商等,這些都需要花費費用,一般的股權融資中國大盤股發行費用大概是募集資金的0.7%~1%,小盤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據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銀行中介信用擔保,所以風險相對較低,所以利率也較低。直接金融其風險取決于兩個方面,信用主體和市場波動。信用主題的不同使風險也有很大差異,國家信用高、企業信用相對低,總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體風險高于間接金融。間接金融的另一個方面是收益受市場變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總體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間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國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現狀
中國金融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銀行間接金融體系和以股票和債券市場為主導的直接金融體系。但就融資來源上,中國融資仍以貸款為主。以社會融資規模數據舉例,數據來源于人民銀行網站,這里融資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國金融市場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體系建設跟不上。直接金融決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經濟中形成。中國過去很長時間以來實施的是計劃經濟,根本就沒有商品經濟的土壤,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才開始商品經濟,以及現在的市場經濟。但改革初期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經濟增長,而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靠投資和勞動。要實現投資,我們只有選擇以銀行為主打間接金融,因為間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設,而直接金融的信用體系難建設。間接信用可以先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風險都有國家的兜底,這樣很容易就吸引社會儲蓄,所以開始都是國有商業銀行,到目前仍是國家銀行為主,名義上的中國銀行是銀行信用,實際上是認識國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體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設才能形成,像歐洲美國直接金融之所以發達,是因為它們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這期間慢慢形成的。所以發展直接金融關鍵在信用體系建設。
2.信息不對稱。直接信用體系的建設關鍵在信息體系建設,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對稱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資金供需雙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對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廣域性,使得資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給者信息的優勢。要想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必須打破。中國金融市場體系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各種欺詐、造假不斷,使投資者損失慘重,嚴重削弱了投資者的積極性。使得民眾更傾向投資與安全的間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東方人相對于西方人風險偏好偏低,這可能源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傾向于自由、個人主義,東方人傾向于保守。我們的教育嚴重偏向功利主義,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這種教育的結果是人們變得保守不敢冒風險。投資上的表現為厭惡風險。
五、擴大直接融資建議
1.加強市場體系規范建設。中國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起來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礎。要使直接金融市場擴大,關鍵是市場的規范,只有規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摩擦。首先是發行市場體系規范建設包括信用評估體系建設,法律、會計、審計體系建設、承銷發行體系建設和定價體系建設。其次是流動市場體系建設,要建立全國性的流通市場,完善流通機制,規范交易機制等。
2.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信用體系建設關鍵是信用評估體系建設,包括評級公司、評估方法、評估指標體系等。信用建設另一個是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給社會以警戒。
3.加強市場透明度建設。市場透明度建設一個靠技術二個靠法規,技術升級改進有利于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另一個是降低人們的信息搜尋成本。法規建設,使融資者的信息披露必須法規上強制,對信息造假欺詐要嚴厲打擊。
4.加強投資者教育。主要是加強投資者風險自擔教育,長期以來中國投資者形成的觀念是投資盈利可以虧損不可以,當一有虧損投資很容易群情激憤,造成動亂。所以投資者風險教育很重要,必須使投資風險自擔原則深入人心,如果這個完不成我們的直接金融很難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鴻儒,李志玲.中國融資體制的變革及股票市場的地位——重新評價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關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綱,宋旺.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1991—2007[J].中國投資,2008,(11).
[3] 王德會.構建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存的“儲蓄——投資”機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國融資體制的改革與融資方式的選擇[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1,(1).
[5] 孟慧,楊秋玲.淺析中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的失衡問題[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6,(1).
[6] 宋光輝.資產證券化與結構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極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