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新
摘 要:人力資源是當前社會發展中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有效地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將對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東營區;人力資源開發;管理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202-02
近年來,東營區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全面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為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截至2013年底,全區各類人才總量約5.53萬人,占按地方人口的22.28%。
一、東營區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現狀
1.人才工作環境不斷優化。成立了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區委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形成了區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機制。制定了《東營區“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和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席技師等杰出人才評選辦法,區財政設立了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對相關杰出人才進行獎勵。大力宣傳人才政策、人才工作典型案例以及優秀人才事跡,廣泛開展評先樹優活動,營造了濃厚的人才工作氛圍。
2.人才載體建設穩步推進。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建立了以山東藍海餐飲培訓學校為龍頭,社會、企業及各類民辦培訓機構共同參與的技能人才培訓體系。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重點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加強人才載體建設,創建了東營勝利工業園區,先后建成博士后流動站3個、企業科研機構20余個。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成運行了集人才交流、創業指導、技能培訓、權益維護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黃河三角洲油地軍校就業聯動服務中心,成立了黃河三角洲油地軍校人力資源協會,與威海、臨沂等15家就業管理機構及山東理工大學等5所高校簽訂了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合作協議。
3.人才隊伍力量逐漸壯大。加強黨政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校、行政學校主渠道作用,提高黨政人才綜合素質。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專業技術人才成長機制,實施分類指導,推進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采取外出參觀考察、舉辦專題培訓班等形式,打造高素質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廣泛開展拜師學藝、崗位練兵、技能比武和技術攻關等活動,積極培育技能領頭人。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構建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黨員隊伍、村干部隊伍“三位一體”的農村實用人才工作新格局。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以區、鎮街社區服務中心為依托,實施“居站分設”改革,建立起“五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新體制。截至2013年底,全區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分別達到2 295人、30 710人、3 985人、8 352人、5 486人、4 513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綜觀東營區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人才結構不合理。東營區人才總量相對較少,且絕大多數集中在服務業、教育、衛生等幾個行業,其他行業人才緊缺,農業領域尤為明顯,這種人才分布現狀,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二是區域分布不均衡。東營區現有高素質人力資源,大都集中在區直黨政機關及區屬的幾個重點企業,鎮街、村居(社區)及大多數非公有制企業則分布較少。同時,由于缺乏合理的政策導向和相應的競爭激勵政策,導致人力資源從發達區域向落后區域的流動不暢。三是高層次人才缺口較大。具有技師和高級技師資格的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到10%;具有高級以上職稱的人員所占比重嚴重偏低,僅占專業技術人才的3.68%,有科研成果的人才更少;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更是稀缺。
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綜合重視程度不高,沒有把實施人才戰略放在突出位置上,不同程度的存在重項目引進,輕人才引進;重人才利用,輕人才培養;重生產投入,輕人才投入等現象。二是企業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部分企業尤其是成長型企業受短期利益驅使,更愿意引進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下轉211頁)(上接202頁)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對人才的持續引進與培養不夠重視。三是人才發展環境還不夠優化。與大中型城市相比,東營區在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公共服務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還不能完全滿足部分人才在住房、家屬工作、子女就學等方面的需求;另外,東營區產業布局、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企業以勞動密集型居多,技術密集型相對較少,產業鏈條不夠完善,產品層次不高,具有競爭優勢的項目少,還不能很好的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對策建議
1.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進一步強化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經信、民政、農業等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機制,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強力助推我區人才工作的提檔升級。
2.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力度。以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深入推進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干部工作,著力提升干部人才素質,重點培養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的急需人才。重點圍繞高效生態經濟、藍色經濟、石油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寬招才引智渠道,大幅度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
3.統籌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對現有人才結構進行盤活性調整,與高等院校合作開展“訂單”培養教育,定向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培養緊缺人才和后備人才。以增強職工技術水平特別是就業、再就業能力為重點,加強各種技能人才培養。實施區、鎮街、村居(社區)三級實用人才工程,積極開發鄉土人才。以各種創新活動為載體,加快培養社會工作等專門人才,促進人才在城鄉、產業、行業和不同所有制組織中的合理分布。
4.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深入研究人才培養、選拔、評價、流動、激勵、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積極推進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誤、公平公正的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的責任感、成就感和榮譽感,確保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真正使東營區成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輩出的高地。
參考文獻:
[1] 董克用,葉向峰.人力資源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 趙軍平.東北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