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善峻
摘 要: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熟記常用數據,提高運算速度,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參與競爭,增強興趣。
關鍵詞:巧抓心理;激發興趣;小學生;計算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計算是教科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階段每個版本,每個年級都安排大量的數學計算的教學內容。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學習的質量,影響到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我一直科任高年級數學教學工作,每個學期都進行考試。每次考完都和數學老師交流,從考試情況看:低年級學生還好,中、高段學生的情況不容樂觀,學生的計算興趣低,計算水平不高,而且由于平時計算錯誤,直接導致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低分,從而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些教師不把這些問題反思一下,而把這些都說成學生的粗心、馬虎。在數學教學中,每一步教學環節的擬訂和實施都要適應學生的心理需求,要根據學生認知發展水平進行教學。多年來,本人在數學教學工作中做了一些嘗試,在這里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要想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科的學習,教師就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有意無意中接近學習難點,消除對學習新知的陌生感。如,在學習《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了諸如“25×4,125×8,20×5”這樣的口算題訓
練,其目的之一是通過這組口算題的練習,明確這些題目的共同特點是都是乘法運算,而且積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數,為后面運用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奠定了基礎,其目的之二是通過這一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緊接著,出示計算題目“125×79×8”讓學生計算。初期,大部分學生按照計算順序計算,結果不但慢,而且錯誤多。于是我說:“你們花了那么長時間,可老師只用了幾秒,就算出了結果,你們知道為什么呢?”大部分學生搶著問原因,這樣學生的計算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再引導學生通過對兩種方法的比較,歸納總結出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隨后還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剛剛學到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其知道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實踐證明,創設學習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學而不厭,樂此不疲。這樣的數學課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樂趣,同時又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經常出一些帶有技巧性的計算題,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
單純的計算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勝心強的這一心理特點,可以采用多種訓練形式代替以往單一練習的形式。例如,開火車、搶答、撲克游戲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中,如果整天進行筆算練習,學生肯定不喜歡,于是我穿插講一些帶有技巧性的計算題,如“首同末合十”。“首同末合十”是指十位數相同,個位數相加等于十。十位數乘以十位數加1,作為積的前兩位,或前1位,個位數相乘作為積的后兩位,若只有1位,則積的十位數為0。例如,21×29=609。6就是2×3得出來的,09則是1×9得出9,由于只有1位,則積的十位數為0。又如,33×37=1221。12是3×4得出的,21是3×7得出的。這樣類型的題,只要講清算理,學生不用筆算,只要口算就可以算出結果,學生一定會喜歡的。
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知道,做計算題,只要認真觀察,總結規律,同樣可以找到計算的樂趣。
三、熟記常用數據,提高運算速度,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
有些數在習題中出現次數特別多,它們常常是進行快速運算的基礎,如果每次動筆、想、列式既麻煩又易出錯,對于這些,要求學生熟記,如,20以內加減法、乘法口訣、高年級的計算圓面積、周長的一些計算值、常用小數與分數互化等,它們是一切計算的基礎,必須達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如,在計算3.14×1.52的圓面積時,學生先計算1.5的平方,再乘3.14,計算難度和結果可想而知了。如果學生背會了這些特殊值,計算結果就輕而易舉,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運算速度,也激發了學生的計算興趣。
四、參與競爭,增強興趣
通過研究小學生的心理,小學生的個性是非常要強的,不論做什么,都想爭個第一。作為教師的我們便可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善加利用,增強學生對計算教學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時,我讓學生拿出撲克牌,組織學生開展“算24點”比賽。由于是比賽,學生的興趣肯定會很高,全力對待,力求算得又快又準。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興趣,是多方面的,只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巧抓心理,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計算興趣肯定會被激發出來,計算能力隨之會大幅提升。
(作者單位 西固區新城學校)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