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玲娟
摘 要:主要針對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要求,由小學生自主學習概念理解以及特征認識作為切入點,明確探討自主學習在小學體育中展開的基本要求與方法,對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自主學習;小學體育教學;實踐探索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體育教學必須將學生作為發展中心,充分地發揮中學生的學習潛力以及學習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運動態度、價值觀、技能、體育基礎知識等綜合發展,樹立起終身體育意識。
一、體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相關概念界定與特征
1.自主學習的相關概念界定
自主學習,也就是指通過培養學生對學習的內在興趣,激發學生對于所學科目的主動性與自主性,使得學生不僅學會如何學習,并且熱愛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最大化地發展其不同個性。
2.自主學習的特征
自主學習通常具有創新性、個體性、主體性以及情感性四類特征。
二、自主學習在小學體育中開展的基本要求與方法
1.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1)選擇教學內容需要貼近學生生活
選擇教學內容時,需要在考慮學生實際需求的同時考慮到學生的愛好、特長、性別以及年齡,安排具有趣味性以及實效性、貼近生活的娛樂、健身教學內容。越是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或是經驗貼近的教學內容,學生越容易對其進行掌握與理解。例如,在發展學生耐力素質教學中,傳統課程均采用繞圈跑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既能夠發展耐力素質,又是自身所喜歡的教學內容,如,大型游戲等。讓學生在感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同時,激發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與鍛煉習慣。
(2)選擇的教學方式需要新穎活潑
選擇教學方式時,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教學方式的選擇異、變、趣、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認知水平,才能夠了解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是什么。其次,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進行發掘,運用運動特有的魅力引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學習的熱情。例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事先設定好的器材,讓學生自由組合為小組,進行合作探討,利用這些器材設計一個或是多個學習方案。先在小組內進行體驗,再集中展示。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并且由于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高,能夠將新課程所體現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出來。
2.設立學生自主學習環境,營造良好課堂教學氣氛
(1)角色轉換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等同于從事運動技術訓練的教練,而新課標下,教師的角色需要轉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與學生合作學習的朋友。在這里,課堂已經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的機器。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與學生交往,增進情感交流,架起友誼的橋梁,成為學生的密友,學習中的引導者與幫助者,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夠將感情投入運動,充分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
(2)情感體驗
在傳統小學體育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宣布完教學內容后,大多數學生無精打采,不愿意參與活動,或是敷衍應對。這時候便需要教師利用風趣幽默、聲情并茂、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語言感悟到接下來將有許多有趣的活動等待著自己。另外,在對于一些動作做不到位的學生,教師不能夠一味地批評諷刺,而是需要把握激勵教育的契機,鼓勵指點學生,激發學生對于學習體育的自信心。
3.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嘗試練習,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傳統體育課通常是教師經過精細加工再灌輸給學生。例如,學習打籃球,則從運球開始一點點教,先學原地運球,在學運動運球等。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只會機械模仿,無法體驗到心理愉悅。體育課旨在讓學生體驗,而不是傳授經驗。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一定自由,讓學生在體驗性學習中充分享受到運動的樂趣。
(2)學做老師,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組織能力
讓學生自己學做老師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組織能力。
(3)編制游戲,學玩結合,讓學生在創造中學習
由于小學生的普遍特點就是好動,喜愛游戲。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自身資源,讓學生自主編創體育游戲,教師從中選擇適當的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自己編創的游戲中學習。
(4)拓展信息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隨著計算機網絡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為開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教師讓學生觀看與體育項目相關的影像資料,接受名師的教導。如,一位六年級的男生在觀看了NBA籃球比賽后,創作了急停跳投,并且錄制為圖像資料讓全班同學欣賞,這樣在體驗中實踐,實踐中創新,既能夠讓學生體驗到體育的快樂,又能夠使學生提高體育運動能力,樹立起自主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衛明.新課標下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2011(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覓渡教育集團)
編輯 郭曉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