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絢琦
(曾絢琦,閩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學教研室主任)
2013年,國民閱讀問題在我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社會各界的115位政協委員聯名簽署提案,呼吁立法推動全民閱讀。此后,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主持推動下,我國首部全民閱讀立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被列入國家立法工作計劃。《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立法安排無疑正是國家對國民閱讀問題的重視和實質行動,足見國家對推進全民閱讀的決心,也折射出當代國人的閱讀狀況非常不容樂觀,急需改善。
國人閱讀狀況究竟是怎樣的水平,還得看數據說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3年4月發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我國18至70周歲國民的圖書閱讀率為54.9%,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而1999年,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率為60.4%,也就是說,近年來國人的圖書閱讀率總體而言是下降的。①另一方面,4.39本的年人均圖書閱讀量指標與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顯著落后。有數據表明,近年來,歐美國家年人均讀書約為16本,北歐一些國家達到24本。而近鄰韓國與日本的國民年人均讀書量分別在11本及8.5本左右。②其實,除去學生和要參加各種考試的人之外,可以說當下相當多的國人“不怎么讀書”。連續數年的國民閱讀調查中,明確承認“讀書很少”的參與調查者均超過了50%。顯然,我國國民閱讀整體上已處于偏低水平。國家推進全民閱讀正是要提振我國國民整體閱讀狀況,使越來越多的國民走近閱讀。時至今日,盡管閱讀看似屬于個人生活范疇,但全民閱讀問題卻已關乎國家發展。
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前列,國家硬實力不斷增強,國人開始對國家富強、實現“中國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和向往。但與硬實力的快速上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明顯滯后,這對于發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經濟上富有了,文化卻跟不上,容易被視為“暴發戶”,得不到別人的真正尊重,個人如此,國家也一樣。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幾乎均是文化強國,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中國國力的進一步提升顯然需要足夠的文化軟實力提供支撐,需要國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文化的發展繁榮已成為我們實現強國理想和“中國夢”不可缺少的一環。然而,一個“不怎么讀書”的民族何來智力資源和精神力量創造和繁榮文化、建設強盛國家?推動全民閱讀顯然是提升國人整體精神文化素質和促進國家文化發展的必然途徑,對于中國而言,將全民閱讀上升到國家發展大計層面已勢在必行。
促進全民閱讀除了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另一個更為現實的意義在于,全民閱讀能為中國文化出版業發展注入動力。我國出版業經過快速擴張,出版規模已居世界首位,當仁不讓成為世界出版大國。然而,低迷的國民閱讀率意味著出版物消費市場疲軟,事實上,當前我國出版市場確已進入滯脹時代。國家大力推動全民閱讀,除了能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客觀上無疑能擴大閱讀消費,幫出版業“拉動內需”,緩解滯脹問題。這對于中國出版業乃至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均是重大政策利好。十八大以來,國家確立了將文化產業發展為支柱型產業的轉型戰略,全民閱讀或將成為推動出版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全民閱讀調查顯示的較低的閱讀水平主要指傳統紙質書報刊閱讀,從媒介競爭的角度來說,這與當今數字新媒體的流行有很大關系。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電腦和智能手機上網獲取信息,網絡上的信息資源極為豐富,通過網絡搜索引擎等方式查找、獲取信息遠比書報刊等傳統媒介方便快捷,網絡新聞報道比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媒介更及時更全面,目前,網絡事實已成為人們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數字新媒體的優勢遠不止于此,如今網絡社交、娛樂、購物等數字化生活方式已極為豐富,相比之下,讀書看報看雜志的吸引力顯然遜色得多。其結果是,當代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把網絡當作首選媒體來使用,傳統印刷媒體自然就被冷落了。2013年的全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一年國人人均每天讀書時長約為16分鐘,而同期人均每天上網約3小時,差距甚為懸殊。
當然,我們不能狹隘地理解只有讀書看報看雜志才算閱讀,在新媒體時代,通過電腦或手機“讀屏”也應屬于閱讀活動,那么我們的閱讀率實際豈不是應該很高?的確如此,閱讀調查顯示,2012年97.9%的網民表示上網進行與閱讀相關的活動,③把新媒體算在內的綜合閱讀率達到76.3%。④數字化閱讀也是閱讀,那為何要如此在意傳統閱讀水平低呢?原因在于,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有著深刻差異,尤其表現在二者對讀者的作用和效果方面。實踐表明,數字化閱讀方式多表現為不求甚解的“淺閱讀”以及不系統的“碎片化閱讀”,雖有助于人們快速和大量獲取信息,卻不利于人們系統了解和深入思考閱讀對象。中國人民大學賀耀敏教授發現,現在的博士生上網看資料多過讀紙本書刊,他們在一般性知識掌握上擁有的信息量相當大,但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則十分貧乏。⑤這正是數字閱讀影響當代青年人知識結構的典型體現。由此看來,數字閱讀雖然看起來更為先進、更為新潮,但隱藏著容易忽視的“副作用”,需要人們加以重視與反思。
相比之下,傳統閱讀活動中,人們更易進入“深度閱讀”狀態,長期堅持健康的傳統閱讀尤其是讀一些好書有助于培養人的知性,使人的知識結構更為系統,使人的思維更有邏輯、更深邃、更有創造力,甚至能陶冶人的心靈和性情。可見,盡管新媒體正在改變著當代人的閱讀方式,但傳統閱讀仍有著數字閱讀不可替代的價值。若在數字閱讀流行時忽視甚至放棄傳統閱讀,那么我們的損失或許難以估量。現階段,傳統閱讀仍屬“正餐”,而數字閱讀大多數時候猶如“快餐”,以之代替“正餐”后果無疑很嚴重。因此,傳統閱讀尤其是對書籍的閱讀不僅值得也必須堅守。但也應看到,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已使閱讀數字化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因此堅守傳統閱讀不能簡單視為固守紙本閱讀。堅守傳統閱讀的實質應在于留住其提供給讀者的“深度閱讀”體驗。傳統紙本閱讀和當下的數字閱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補性,或可推動二者的融合,即研發新型數字閱讀媒介,使其能更好地呈現目前適合于紙本印刷的書籍內容,并能使讀者舒適地體驗數字化“深度閱讀”。全民閱讀應努力使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融合發展、相得益彰,才更具有時代性和可行性。
全民閱讀的實現意味著國民普遍樂于閱讀,把健康有益的閱讀當做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整個社會則具備充分的促進人們閱讀的氛圍和條件。然而,從現實來看,我們的閱讀狀況和閱讀環境距此顯然還很遠。推進全民閱讀利國利民,卻也任重道遠,需要每一個國人乃至整個社會都重視之并努力實現之。
于個人而言,參與全民閱讀主要應增強閱讀意識和使命感,并努力培養閱讀習慣,常讀好書、好作品。當今國人普遍讀書少,既有社會大環境引起的客觀原因,又有個人方面的主觀原因。社會不斷轉型,經濟日益發達,然而人們也普遍感到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讀書對于很多人來說其實成了一件相當“奢侈”的事。面對工作與生活的挑戰,人們需要放松,但更需要在精神與智識上“充電”,讀書顯然是最佳“充電”途徑之一。時至今日,閱讀已關系國家與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對于當代有擔當的中國人而言,肩負著一點使命感來讀書也是責無旁貸的。拿起書本讀書其實并不難,關鍵是態度和決心,必須增強閱讀意識,重新重視起讀書來,把讀書視為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同時,培養閱讀習慣也很重要。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養成終生閱讀習慣最好的階段,但“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為了升學而被動讀書,并未真正養成自覺、良好的讀書習慣,甚至厭惡閱讀。因此,學校和家庭應重視引導青少年發現自主閱讀的快樂,培養閱讀的興趣,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然,全民閱讀提倡的是常讀好書、好作品,而不是毫無選擇地讀,讀粗制濫造、低俗無聊的書或作品顯然有害無益。讀者需要學會選擇好書、好作品,應選擇一些有分量、有品位、有質量的書,尤其是一些經典作品,應該常讀多讀。
于社會而言,推進全面閱讀的關鍵是為人們營造好的閱讀氛圍,提供好的閱讀環境與條件。實際上,國民閱讀意識的增強、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內容的選取,除了個人的努力,也需要國家與社會層面的支持和引導。我們的政府應該建立與完善促進與保障全民閱讀的制度,多為國民閱讀提供良好的閱讀基礎設施與條件;我們的媒體應投入更多的力量來報道全民閱讀,用傳播的力量告知人們閱讀的重要性,向人們介紹推薦好的作品,引導和說服人們回歸閱讀。我們的出版單位不能一味追求利潤,應該切實履行自身的文化責任,多出對讀者身心有益的好書。顯然,全民閱讀的推進是個浩大繁復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協作與支持,也絕非三年五載就能實現。于當下而言,筆者認為應著重解決以下兩方面問題。
其一,我們的社會應多為國民提供利于閱讀的場所。研究表明,人們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下更愿意讀書,更讀得進去書,如沒有其他活動選擇、沒有干擾或有閱讀氛圍的地方等。我國普通家庭中最常見的媒介終端是電視和聯網的電腦,在這樣的居家環境下,人們往往不選擇讀書。但如果家庭有個安靜的書房,情況就會好很多。公共場合中,環境寧靜優雅的書店或有很多人埋頭看書的圖書館和教室也能讓人拿起書來讀。這些都表明空間場所對人們是否閱讀有較大影響。臺灣的“誠品書店”就非常注重“場所精神”,書店中的環境布置極有人文氣息和閱讀氛圍,甚至每天深夜都有人置身其中凝神細讀,儼然成為“都市中的書房”,其揚名的原因反在賣書之外了。誠品的理念是“建立一個有書讀、愛讀書、讀好書的美好閱讀社會”,不能不令人感喟。要促進全民閱讀,我們的社會無疑應該有更多的像“誠品書店”這樣吸引人去讀書的場所。
其二,推進全民閱讀,政府應該承擔更多的職責。政府應該有專門的機構來領銜組織全民閱讀,應該有專門而充足的財政資金給全民閱讀提供支持,更應該有專門的制度來確保這些工作的落實,給全民閱讀提供保障。全民閱讀立法無疑是政府促進全民閱讀的重要制度安排。目前,國際上以立法方式來保障國民閱讀的國家其實不少,我們對閱讀立法倒也不用過于驚詫。《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作為促進型立法,應該旨在監督與促進政府在全民閱讀中履行更多的職責,讓相關責任部門切實調動公共資源助推和保障全民閱讀,將促進全民閱讀的工作成果作為考核政府績效的重要指標,而非規定量化閱讀指標強制個人閱讀。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政策本意是好的,制度安排也很合理,政策的具體效果還得看如何執行和實施。全民閱讀立法顯然并不意味著“不讀書就犯法”,但是,地方政府部門為全民閱讀政績向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攤派閱讀任務這類事卻不是沒可能。如何確保全民閱讀相關政策執行時不變味、不“走偏”,還值得我們的各級主管部門好好思考。
注釋:
①②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39本 遠低于韓日[N].中國青年報,2013-05-02.
③ 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在京發布[J].傳媒,2013(5):78.
④ 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2012年全國國民閱讀十大趨勢[J].出版發行研究,2013(5):42-46.
⑤ 陳香.重塑圖書館與出版業在閱讀革命中的新位置[N].中華讀書報,2013-04-07.